时间:2017-06-03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美术报
亚历克斯·姚尔丹 作品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将“时间”从自然轮回中剔除,顿觉重复的无味。因为有“时间”,才发现人的主体变化,盛衰交替,心存敬畏,洞悉珍惜。“设计一夏——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创中心DS设计论坛”即将于今夏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博物馆举行,同期的工作坊在中国美院国家大学科创园举办,该活动由中国美院视觉中国协创中心主办,何何设计、杭州凤凰创意国际、柏林视觉艺术中心承办。
策划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何见平表示:他们在2009年时,以一半探索一半猎奇的心态,开创了“设计一夏”,然后第二年就升级为“设计二夏”,以此逐年累加,到今年夏天,已经完成了“设计九夏”,就是已经有了九年的积累。名称的每年变化,就是动力和压力的混合力学,要求我们每年辛勤创想,力图思变,推陈出新。工作坊分甲(字与图)、乙(文字的情感)、丙(来自插画的诱人信息)、丁(音乐设计)、戊(跨文化设计)、己(什么是错)、庚(书籍之美)及辛(图形的形式)八大内容。
“设计一夏”一开始,就有清晰的方向,它应该是“中国大学设计教育的课外活动”,何见平一直质疑,那么多的中国大学设计课堂,那么多学院采用相同的机制,用自己培养出来的、而又没有很多设计市场实战经验的老师们,来传授比他们更年轻的学生,这里面,有学院的行政要求、有教育部的计划、有统一行动的课程、有适合管理的设计表现形式。这些存在的共性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年轻设计师们兼听则明的需求?是否还有另一种学习方法?是否还有自己主动思考后带来的质疑?是否还有“吃了鸡蛋想要知道鸡长得怎样”的了解诉求?“设计一夏”想要成为这些问号后的存在。
当然,“课外活动”应该是快乐的、补充脑力的、行走奔跑中灵光闪耀的、浑身汗臭的、生动新鲜的,所以他们尝试过不同的课程组合,就教员组合这块,就尝试过:刚毕业后就投身设计行业实战、已略有成就的年轻设计师们;已从业超过50年的前辈设计师们;拥有30多年大学教育经验的设计教授;当代艺术策展人;设计理论家;美术馆当家人等等。这些教员每年基本按照中西结合、长幼俱备、专业混搭等原则组合而成。在他们天壤地别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不同于中国大学课堂上乏善可陈的一致性气息,“课外活动”刺激了学员的创作欲望和自由思考。
讲到这个活动的优势何见平认为是以工作坊本身的专业性,来聚集相同气息的人而已。也许优势来自课程内容预设了激烈讨论专业的可能性,而教员呢,是平时书本里经常读到范例的那些设计师们,他们就在这个课堂上,来和你进行讨论。促使他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想打破单一设计教学的模式。
“2017年开始,又增加了海外课堂,在杭州结束后,还有一个柏林的课堂。在柏林,我们带学员加入欧洲一线设计师的公司和工作室,体验同行的设计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起来沟通设计的理解。无论杭州还是柏林,我们希望学员们在课程结束后,能理解设计的学习没有以一概全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设计的修行。而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中国人对于艺术的变化和需求应该是:更专业化的内容和更高的审美水平。这些需求和分辨能力的提高有关。信息不是知识,但信息的过滤和沉淀归为知识。好的艺术和好的设计一样,终会水落石出。出国游学抑或进修,实质在于自我修为,寻找自己的设计理解。
上世纪80年代冯骥才有篇小说《神鞭》,讲述清末天津卫的武林后进傻二凭独门绝技辫子功夫,技压群雄。他的辫子成为武林一宝,被誉为“神鞭”。进入民国,剪去辫子后,却俨然另练成神枪绝技。面对昔日仇家惊诧盯着他光秃脑袋的目光,傻二曾有名言道:“辫剪了,神还留着!” 这个“辫”就是技能,而“神”则是设计的思考。
设计之夏,只是一年中短小的物理聚合,意义在分离后的时间中忽明忽暗。“我常想起那些炎热夏天的相聚,想起很多相聚的人,和很多相聚的细节。”何见平说,“我试图将设计在‘设计之夏’中剔除,剩下了这些残留物:柳枝上青蝉的灰色绒毛似利剑四处发射、银色露珠从池塘里绿荷的边沿滴落到一张污秽不已的纸币上、残墙上红褐色令人发笑的字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山边裂岩上巨大的洞里似乎露齿一笑、草坪上有人拖着一个拉杆箱艰难前行、星空里空无一物瞬间静止三秒又突然万物重现、遇到一个熟悉的忘了名字的人、听见有人大声叫我、我突然忘了现在是几夏”,有时设计只是借口,而相聚被憧憬为无限可能。今年,九夏沸腾。
在此次工作坊,您会有一番别有趣味的体验,常言道,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将图形与字体结合?训练图形和字体的表现技巧,尝试用有限的图形和字体组合出多样的变化;信息传播的主体是“字”与“图”,通过对图像和字体创造的练习,用有限的图像和字体尝试组合出多样的表现力,营造时尚的气质,而系统有趣的训练,包含了众多自己动手的机会,用真实肢体感知设计的“呼吸气息”;有四个主题专注于你的思考:是具象还是抽象?是叙事还是隐喻?是深刻还是浅显?为读者提供一个图像化的解释;为音乐节设计多幅海报。可以运用摄影、剪贴、字体、插图,也可以将多者都运用于海报中,运用不同表现技巧,探索不同的创意;当下的品牌设计,设计师需要更有跨文化的修养、跨文化的包容、诗意创造力、更关注内心感受的感情沟通方式,进行品牌设计的魅力之旅。情感设计,文化魅力;假设你是在杭州的一名学生,找到你的主题,问题、希望和关于城市的梦想,将诉说的转化成图形,不只是谈论设计。
有一个议题非常特别,书籍之美,需在自我之林中寻味,也需看见巅峰之雪。尽己之能,将“世界最美的书”收藏,梳理而后沉淀感悟。此次,将详细介绍近十年莱比锡的最美选择。世人多看弱纸本存在,但千百之年之传承,中外艺术之沉淀,书籍自当有其存在之意义。从设计出发,回归书本,以自己22本“中国最美的书”为例,开启中国最美书籍之旅,讲述纸本不会消亡的原因。做一本厚书,以纸张为载体,相近的命题、各自的色彩、不同的解读,将人之智、人之神落于文字,印于纸本,以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为何设计者也需是编辑者。
身处全球化、即时沟通的世界,简单的图文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在心理、视觉、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人们开始对情感交流、感官刺激、信息释放有了新的需求,在视觉享受上有了更多的期待,而不受地域、民族、国界限制的“图形”成为最佳国际语言。如何与时俱进地创作图形、运用图形、表现图形,让静默的图形发声,将是此次工作坊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