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我欠刘锋植一篇文章

时间:2017-06-07    来源:雅昌    作者:雅昌

摘要:我在圆明园时期的老朋友、年仅五十四岁的知名画家刘锋植,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6日凌晨4时06分,在北京通州解放军二六三医院逝世。

  我在圆明园时期的老朋友、年仅五十四岁的知名画家刘锋植,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6月6日凌晨4时06分,在北京通州解放军二六三医院逝世。这让惊愕不已,但也似乎是在意料之中。因为刘锋植病倒,已经不是一时半会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困,他一直没有去就医,而是咬着牙硬扛,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当我听说他最后被家人和朋友抬进医院时,实际上已经是弥留之际,到了临终时刻,不禁悲从中来,为刘锋植,也为从圆明园出来的许许多多同道。当年,我们这些人放弃铁饭碗,选择了艰难的自由职业,转眼,已过半世人生。那时,我们还年轻,可以经得起磨难;而今,都已步入中年,开始下坡。这种情况下,如果尚未得到市场的认可,晚景令人堪忧。毕竟我们身在体制外,没有养老金和退休金可以享用。刘锋植的病故,就带有自生自灭的色彩,至少因经济窘困,而耽误了治疗是其原因之一。想起这些,我有一种兔死狐悲的伤感,由刘锋植病故,似乎看到了一代人渐渐陨落……

  其实,刘锋植在圆明园这批艺术家中,状况还算好的。作为绘画能力极强、天赋极高的艺术家,刘锋植早在圆明园时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创造出了自己赖以成名的艺术符号——天安门系列,并因此而赢得了艺术市场,成了圆明园画家村最早脱贫的几位艺术家之一。如果刘锋植沿着当年的天安门画下去,也完全可以成为艺术明星,占有现在的艺术市场份额,发财致富。然而,就在作品被市场追捧之即,刘锋植却戛然而止,选择了背过身去,走上了一条自我超越的不归路。这导致了刘锋植的人生悲剧,当然,反过来也成就了他的艺术。因为就《天安门》系列而言,尽管有很好的艺术市场,但与“政治波普”拉不开距离。而这,却是有悖于刘锋植追求艺术纯粹性的初衷。事实上,在90年代初的文化语境下,“政治波普”曾被许多人视为投机的艺术,不以为然。刘锋植有着极其敏感的性格,也有着自我的高标要求。他放弃天安门符号,就是不愿意被人看着投机分子,也是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更高追求。

  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相反的运动。当你追求理想时,现实往往就会从脚下溜走。对于刘锋植而言,放弃天安门符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艺术市场的丢失。这些年,我看到了刘锋植在艺术上的不断蜕变与飞跃。然而,时不与我,刘锋植在艺术上的自我超越与突飞猛进,换来的却是事业上的由盛转衰。说起这些,我心绪暗然,不禁又想起了批评家王林在90年代说过的一句话:“到底是我们出了问题?还是时代出了问题?”刘锋植当然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他已无退路,他必须带着这些问题走下去。作为老朋友,我见证了刘锋植这一路的艰辛,也感受过他内心的焦虑、矛盾和挣扎。尽管他表面乐观,只愿在朋友面前展示美好的一面,但内心的压抑和苦痛,尤其是生活上的窘境,还是会不时地从他的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刘锋植的病源?但心情郁闷,可以影响到身体,加速病变,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刘锋植英年早逝,有这个时代的罪过!

  回到刘锋植的艺术,放弃天安门符号之后,涉及的题材,都跟他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情绪有关。既不宏大,也似乎并不深刻。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种平淡无奇之中,刘锋植却通过灵动的笔触,深沉的色彩,以及斑驳的肌理效果,出神入化地营造出了某种诗意,赋予了自己的画面一种超凡脱俗的高贵品质。我钦佩刘锋植的绘画能力,也很喜欢他画面中的黑色背景,神秘、忧郁、悲伤,但并不冷漠,有一种深邃的力量隐在背后,注视着我们今天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正是刘锋植背过身去之后,拥有的文化立场,是他站在时代反面观看我们的世界。在今天这个全面商品化、物质化、世俗化和庸俗化的社会背景下,如此诗意的畅游,以及悲剧性的审视,无疑具有某种优雅的反抗性。这是刘锋植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可惜,我们认识得不够,也理解得太晚了。作为圆明园时期的老朋友,后来又从事批评工作,我是有责任的。所以,我欠他一篇文章,因此匆匆写就,及时地提示出这些要素,也算是告慰刘锋植的在天之灵,愿他安息!

  2017.6.7于通州


  杨卫,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现居北京。主要著作有《通州艺术家演义》《没有灵魂的现代性》等。

  这是2005年刘锋植画的我,是画家们画我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张。

  刘锋植作品一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