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挂像 有位中国科学家

时间:2017-06-20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北京晚报

摘要:在世界多个博物馆中,都将一种有着长长脖子、小小脑袋的恐龙作为馆标,它也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熟悉的一种恐龙,这就是马门溪龙。

  在世界多个博物馆中,都将一种有着长长脖子、小小脑袋的恐龙作为馆标,它也是全世界小朋友都熟悉的一种恐龙,这就是马门溪龙。

  1952年金沙江马鸣溪渡口,附近正在修筑公路的工人们开凿岩石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像骨头样子的石头,得到消息的杨钟健立刻赶过去进行研究。

  杨钟健发现,这是一种过去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的新的恐龙化石,于是,杨钟健就给这种恐龙取了个名字,叫做马鸣溪龙。不过由于杨教授是陕西人,说出了定名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因为口音问题,误将“马鸣溪”听为马门溪,从此,马门溪龙便出现在各种文献上,而马门溪龙也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之一。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考古界的一个传奇。

  在举世闻名的大英博物馆内,杨钟健——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照片,与达尔文、欧文等世界级科学泰斗悬挂在一起,供世人瞻仰。杨钟健也是享此殊荣的唯一亚洲科学家。

  杨钟健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今年是这位科学大师诞辰120周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九三学社中科院委员会、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共同举办了活动,一起追忆纪念这位杰出的地质古生物学家。

  1897年出生于陕西省华县的杨钟健,1917年入北京大学理科地质系,1923年毕业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师从国际古生物大师布罗里和施罗塞教授,攻读古脊椎动物学科,并以开篇《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是中国学者的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开创了中国学者对古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

  1928年杨钟健回国,不仅领导了新生代研究室,也就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还负责了轰动世界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极大地支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改以往对人类演化历史的认识,而杨钟健有关爬行类研究成果和论著,对实证“大陆漂移学说”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从古哺乳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到爬行动物和中生代地层,凭借卓越的学术贡献,l936年和l937年杨钟健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并荣获葛氏(葛利普,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纪念金质奖章。

  杨钟健院士还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校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并荣获多项自然科学奖项。

  在杨钟健从事考古经历中,亲赴野外考察长达半个世纪,足迹遍及全国,科学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古脊椎动物学中从鱼类到人类的所有主要类群,为这一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他的杰出科学成就,1955年,杨钟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除此之外,杨先生还分别被推选为莫斯科自然博物馆协会名誉会员、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委员和英国林耐学会会员。杨钟健院士1979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杨钟健热心科学组织规划和科学普及工作,是我国地学和自然学科初创阶段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科的发展中,杨钟健显示了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韬略,他提出了“两种堆积”“四个起源”的研究战略,在其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影响着中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科的发展。

  杨钟健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古鱼类学家刘宪亭、古爬行动物学家孙艾玲等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都出自杨钟健先生门下。

  “杨钟健先生是一本大书。”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纪念杨钟健院士诞辰120周年时说,杨钟健热爱祖国、学术救国、淡泊名利、安心治学等崇高品质,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和学习。

  在杨钟健开创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事业上,几代科学工作者秉承其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将我国这一学科研究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多个领域的研究已居世界前沿。

  “大丈夫只能向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说,杨钟健的这句诗,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