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21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 海南日报
有学者称,高校博物馆,一直在传统和现实之间拓展空间,它们像一面镜子,彰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的确,高校博物馆隶属于大学,建在大学校园中,向社会公众开放,它们构成了现代大学的文化景观,为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第一所高校博物馆,是1905年由张謇兴办的“南通博物苑”,该馆的宗旨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进入1980年代,国内高校博物馆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9月,海南省高校首家博物馆——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开馆。这座博物馆却与常规高校博物馆收藏特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标本不同,有着“探寻海南民俗文化”的鲜明标签。
从系列海底珍宝到本土符箓刻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民间的“婚约”“房契”到海南起家瓷鸡公碗,从由海南黄花梨雕刻而成的生活用具到民间常用的文房四宝,参观完海口经济学院博物馆,就像回到了海南的旧日时光。
在这里,上千件静静诉说海南故事的老物件,与一位湖南籍的退休教师高永南有关,不是海南人,却对海南有着似海深情。
2007年,退休后的高永南来到海口从事档案收集工作,十年来,他走村访寨,与海南古村落成了“老朋友”,也正是在这十年光景,他从海南各地及海口的古玩市场收藏了大量能够展现海南民俗文化的藏品,其中不乏有几百年历史的罕见藏品。经多方沟通协调,在海经院校方的支持下创建了这座博物馆,高永南的所有藏品也得以悉数展出。
收藏路上的小惊喜
如果不是高永南一一讲解眼前海南民俗物件的收藏故事,很难相信数量庞大的藏品竟都是他一个人通过购买或交换的方式得来的。
“这个海南黄花梨枕,价值不菲,您花了多少钱才买来的?您一定是收藏界的‘隐形土豪’。”
对于记者的赞叹,高永南却云淡风轻,“我是工薪阶层,哪里算得上土豪。”说着,高永南摘下了自己的眼镜,指着已经发黄变形的眼镜框说,这些年,对于个人吃穿用度,我可以节省,但看到钟意的物件,我可是“绝不手软”。
高永南讲起了收藏海南黄花梨枕的故事。“一次逛海口东湖古玩市场,我注意到一块木头,灰蒙蒙的,有些沉,细看是枕头模样,拭去一抹灰垢后,枕头木质淡黄,纹理隐约呈些许弯曲的线条状,除枕面外其它几面呈褐色,可能是长期汗水浸染所致。”高永南说,当时摊主也说不出所以然,因为要价不高,自己没怎么犹豫就买下来了。
“用几十块钱就买到了珍贵的黄花梨枕,是误打误撞,也是好运降临。”高永南说,在收藏路上,途中遇到的惊喜及收获的经验,更加宝贵。
每年9月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来参观博物馆,高永南每每向大家讲起这个海南黄花梨枕的收藏故事,总让大家又惊又喜。
在每一件藏品展出时,高永南都会详细测量,例如此件,高永南在一旁的文字说明中写道:“石、竹、木、藤、玉、铜、陶、瓷皆可作枕,《本草纲目》中称,海南黄花梨为降香,其木屑泡水可降血压、血脂,做枕头可舒筋活血。”
海南“鸡公碗”
在博物馆古瓷展区,一套外饰画着公鸡的瓷碗引起人注目。
高永南介绍,它的全名叫白地粉彩公鸡花草蕉纹碗。依据画片特征、方言习惯简称为“公鸡碗”或“鸡公碗”。它之所以近几年有几分热度,进入收藏话题,在于2014年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竟然拍出2.8124亿港元的天价。
高永南笑着说,海南人看到“天价鸡公”小杯时,都表现出似曾相识,甚至豪言道“在海南,谁家没有两三个”“那只卡通鸡还不如我家鸡公碗上的图案惟妙惟肖呢”。
“这套鸡公碗,是2005年第一次来海南时收藏的。”高永南说,当时到访海口石山镇,在儒森村一户农家,看到一个箩筐内放置了些早已弃用的大小碗碟,是鲜艳漂亮的鸡公碗,试着询问,对方竟爽快答应相送。
“鸡公碗”在闽粤台琼地区非常流行,又被叫作“起家碗”,农耕社会,以公鸡打鸣作为一天的开始,寓意只有辛勤劳作才能发家致富。闽南话里“鸡”和“家”同音,所以用这种碗有“起家”之意,公鸡雄赳赳也代表“旺”之意。
在岭南地区,“鸡”的谐音有“吉”意。在过去,用红、绿、黄、黑等简单的色彩描绘一只公鸡的活动画片,粗犷、简练的工艺透着一种特殊的美感。
在博物馆内,高永南收藏的鸡公碗大小不一,部分碗外壁添加黄或黑色蝶纹或吉语,内底保存有花瓣图案,大、中号碗多为葵口。大中小盘,口沿底足均为葵口,有的底足外墙装饰矾红旋纹。
“与鸡公碗配套的还有鸡公碟,你看,这只鸡公碟造型有趣,所绘公鸡马步、弓身、收腹、振翅、翘尾、张冠、瞋目,一副好斗公鸡模样。”高永南言语间,充满自豪感。
用“馆藏”守护海南民俗文化
若说花些功夫,找到一些海南民俗物件,也不算难事。但花心思,收集海南民间文档,绝非易事。
在一排玻璃展柜中,记者看到了很多皱巴巴的纸,出于好奇,仔细阅读,才发现它们分别是1975年某村的实物分配表、1960年代初期民间复业生产合约书,手工书写的族谱婚书、1950年代的乡村房屋契约、1965年的农民版的报刊读物等。
“它们是海南民俗文化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字资料,也许世间仅此一份了。”高永南说,在别人看来,这些旧纸分文不值,他却花费几十元或几百元高价购回,希望过去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可以从依稀可见的墨迹中找寻。
作为一个外地人,高永南为收藏海南民俗文化倾尽所有。“组建博物馆,将我多年所得‘财富’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从这里了解海南。”高永南说。
目前,博物馆双休日全面开放,平时接受预约讲解。即使只有一位参观者,高永南也愿意花费数小时全程陪同讲解。除了负责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及讲解工作,高永南还继续行走在海南的村落,期待更多收获。
“将藏品以展出的方式守护它们,博物馆是最好的安身之地,我的收藏之力毕竟有限,希望有更多热爱海南民俗文化的人们一起同行,尽早让蒙尘的‘宝贝’发光发亮。”高永南说出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