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性已成为中国画用笔高低的标准要求

时间:2017-06-26    来源: 新快报    作者: 新快报

摘要:日前,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格物致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生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龙瑞在提出“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固本流远”的学术思想,谈及写生、书法与绘画关系时,他认为:“用笔强调书写性,成为了中国画用笔高低的标准要求。”

  除“正本清源 贴近文脉”外,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还提出“固本流远”艺术思想

  日前,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格物致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生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龙瑞在提出“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固本流远”的学术思想,谈及写生、书法与绘画关系时,他认为:“用笔强调书写性,成为了中国画用笔高低的标准要求。”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写生作品展示了

  “双扎根”写生活动的风采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近年组织各地委员、专家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格物致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写生实践、学术交流、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委员、专家们经过一年的采风写生、创作研究,成果丰硕,纷纷拿出了具有高水准的写生作品参展。

  日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格物致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生作品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展览至6月27日。共展出49位画家的134幅中国画写生精品,是反映当下中国画发展的一次高规格的集体亮相。主办方表示,写生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画艺委会“双扎根”写生活动的风采。

  龙瑞在“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固本流远”的学术思想,得到广泛认同。而中国美协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丁杰称:“中国画艺委会坚持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艺术导向,力求描绘出新时代的风貌,为国家和时代创造出精品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认为,此次写生展,呈现了每位委员的艺术感悟和学术追求,作品以写生为基础,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真善美的内涵已经成为时代的镜子,照亮自己也照亮大家。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苗再新谈及写生与创作关系时表示:“写生是提高画家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动手能力,捕捉对象的敏感度方面。优秀的写生作品不仅仅是收集素材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广东省美协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岭南画派纪念馆建馆近30年,一直秉承折中中西的艺术取向,这次展览,将会对广州美院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将中国画艺委会的艺术宗旨传播出去。展览是对广东美术界最大的支持,期待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学术活动。

  对话龙瑞

  书法与绘画,是互补的互相借鉴的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写生对中国画创作的作用?

  龙瑞:中国画有一个艺术特点,它不强调写实,不强调描摹自然,同时又不完全抽象,它在于二者之间。往往中国人画出来的都不是眼睛看到的。为什么我们取名“格物致知”?这是中国传统的观察方法,所以,在我们观察对象时,我们心里都应该有一把尺子,来品评任何事物,这把尺子也是“志于道”的“道”的高度的体现。

  我们该如何深入生活呢?不是到了农村就等于深入生活,我个人认为生活就在当下,无处不在的,没有人能说自己活在生活之外。生活中有亮点,也有平庸。大到国家政策,小到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需要做的就是在多变的生活中,复杂中寻找能代表自己的那个生活的切入点来反映生活。

  收藏周刊:如果说写生是创作直面生活的窗口,那书法在中国画创作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龙瑞:书法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艺术门类,自古以来有“书画同源”之说,这里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书法的艺术规则,在书写文字的过程中,通过笔墨的变化,笔墨的理想来抒发艺术家的胸襟气度和艺术理想,中国绘画也是一样。特别他们在用笔上,就有相通之处。用笔强调书写性,成为了中国画用笔高低的标准要求。所以,书法与绘画,是互补的,互相借鉴的。还有一个,中国画不太重视对物体真实的描摹,因为它受工具的影响,油画可以描摹得很细,宣纸就很难,再加上毛笔的锋又很长。中国古人强调的是画心相,中国画需要用写意的办法。心相又带有一种气象,中国文化中对气象的追求特别强烈。景象仅仅是依托,是载体。

  收藏周刊:不少国画家为了追求画面的形式语言,似乎容易忽略书法?

  龙瑞:中国画很强调内美和外美,内美源于心性,比如我们看到广州的树很美、建设的大楼很美,但是这都是具体的美,而气象的美则是另一个概念,是内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