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摄影家、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远征:用光线雕刻心灵的手艺人

时间:2017-07-11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中国艺术报

摘要:光线闪过瞳孔,深沉的暗影勾勒出精致的面庞,光与影的交替再现出鲜活的个性。在摄影家、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远征的镜头下,一张人像,可以成为一种认识自己、感悟人生的新途径。

  摄影家朱宪民

  光线闪过瞳孔,深沉的暗影勾勒出精致的面庞,光与影的交替再现出鲜活的个性。在摄影家、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远征的镜头下,一张人像,可以成为一种认识自己、感悟人生的新途径。

  “永不过时的人像——郝远征人像摄影”展日前亮相郑州,展出了郝远征近十年来创作的人像作品20余张。同时,郝远征还为广大摄影爱好者献上了一场题为《人像摄影》的讲座,以实际操作讲解摄影技巧,展览与讲座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欣赏与交流,反响热烈。

  人像摄影是生命与历史的记忆

  “一个巧合、一个机遇,我走上了人物摄影之路。 ”郝远征感慨。1974年,从部队转业的郝远征进入了新华社中国图片社,负责冲洗、放大照片等摄影幕后工作。中国图片社当时掌握着冲洗照片的核心技术,吸引、聚集了众多优秀的摄影人才,在与这些优秀摄影师的接触中,郝远征渐渐拿起了相机,摄影成为他的业余爱好。凭借对摄影的热情与悟性,郝远征在摄影之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奖项。在单位推荐下,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进修三年,后被调到中国图片社广告摄影室,摄影由此成为了他的职业。20世纪90年代,新华社重新启动人像摄影室,负责给国家领导人及各界精英、劳动模范、文化名人等拍摄肖像,对光线认知清晰、理解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郝远征成为这项任务的接班人。

  何谓人像摄影?郝远征认为:“以人物为主题的拍摄都可以称作人像摄影,但只有经过特别策划的,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和风采的拍摄才可以归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像摄影。 ”他镜头下的人像或沉思、或雀跃、或期盼、或凝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细细品味,每个传神的姿态背后似乎都蕴藏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一张照片,亦可以是一段人生……

  优素福·卡什在二战时期拍摄的《愤怒的丘吉尔》鼓舞了人民战胜纳粹的信心;列维·海因拍摄的童工题材,改善了童工的生活;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引起了人们对难民的关注和对战争的思考。“优秀的摄影作品有内涵、有深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助益。而人像摄影不同于新闻摄影,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记录与保留人们长存于心底的那份记忆。 ”郝远征说。

  郝远征分享了以色列摄影大师沈石蒂的故事。沈石蒂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这期间他先后开设了四家照相馆,共拍摄了两万多张人像照片,包括车夫、外交使节、社会名流、政界以及商界精英等。沈石蒂去世后,他的继子摩西希望能将这些老照片在上海展出,但这个想法却因为照片中人物信息严重缺失而被搁置。为此,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专门发起了一次“寻找老照片中人”的活动,很多人在这组照片中看到了自己故去的亲人,或是昔日的自己,引发了无数感人故事。“将风情与韵味定格,让细节与感动穿越历史,这种‘生命历程的记忆’大概就是人像摄影的魅力所在吧。 ”他说。

  运动员马龙

  光线技巧与心灵表达缺一不可

  光线是摄影艺术的语言,没有光与影的平衡与互动就不会有摄影艺术。细看郝远征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善于使用光线的对比,在强烈的明暗反差中展现人物特点。郝远征介绍,这种用光方法是20世纪30年代常用的伦勃朗布光法,是专门用于人像拍摄的特殊用光技术,因拍摄出的人像酷似著名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而得名。郝远征正是用这样明暗层次丰富的光线,刻画着自己镜头下的人物,男性有男性的风格,女性有女性的气质。有人认为他用光方式单一,但就是这一种光线,成就了郝远征自己的摄影艺术风格,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

  “光线是摄影的灵魂,而心灵是灵魂中的灵魂。 ”在谈及拍好人像摄影的关键因素时,郝远征这样说。人像摄影不仅仅是光影交错中人物样貌的简单再现,最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很多人面对镜头、面对陌生的摄影师和拍摄环境会显得拘束紧张、不知所措,这种状态下拍摄出的人物会失真,因此,要想捕捉到人物真实的内心,就需要摄影师超强的沟通能力,引导被摄者放松,在交流中挖掘人物性格,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再现。

  “拍摄之前,要对被摄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根据他的职业与气质塑造相应的形象,艺术家要展现艺术家的风采,公务员要表现公务员的严谨。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了解过程中积累话题,迅速拉近与被摄者的距离,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引导他们完成瞬间真实的表达。 ”郝远征举例:“拍摄当代音乐家三宝时,我就与他聊音乐、聊唱歌,他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自然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这样拍出的作品就会非常生动,富有表现力。 ”

  浪漫之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雅顾影楼,至今仍沿用着上世纪30年代的传统用光和拍摄技巧,但拍摄时被摄者需长时间静坐不动。郝远征与此不同,为使人物展现出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他借鉴了电视、电影的手法,在光线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动态抓拍。“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摄影师要集中精神,抓住这一关键时刻,用光影去刻画人物的心灵。 ”郝远征说。人像摄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光线技巧与心灵表达综合起来才能取胜。只有光线,情绪不到位,作品会苍白无力,只有情感而没有光线,也同样不是好作品。

  以宽容之心看待摄影新风格

  早期的人像摄影风格与古典绘画风格相似,摄影师常常将人物的姿态、表情、环境模仿成经典油画。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像摄影开始走上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也产生了不同的风格。一部分摄影师认为静态的刻画才具备永恒之美,人像摄影就应当拍得像雕塑一样庄严;另一派则认为人物摄影应从被摄者的现实活动与性格特征出发,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彰显人物的个性。这一点上,郝远征显然属于后者。

  当下很多人像摄影作品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唯美主义的拍摄理念,认为神秘、荒诞、颓废的情态以及人性的弱点都可以作为表现题材。谈及现代摄影对传统的反叛,郝远征认为,时代在变,思想在变,摄影风格的丰富是思想解放的表现,艺术就应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以平静的心态去欣赏。“摄影艺术可以表达摄影师的独特思考,这点应当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随意发挥,表达思考的同时不能冲破社会道德底线,传播消极有害的信息。 ”郝远征坚定地说。

  摄影是光线的描绘,是摄影者与被摄者个性的展示。有人说摄影不应该模仿,但在郝远征看来,模仿是学习的过程: “我经常看一些国内外摄影师的作品,他们给了我很多启示,包括光线的运用和人物情绪调动等。我们每个人从说话到走路,都是在模仿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需要模仿,但不能一味模仿,而是要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直到现在,我也依然在模仿中。 ”

  一幅好的人像摄影作品是摄影师与被摄者共同合作而成的,既能展示被摄者的内心情感,也是摄影师本人内心与理念的外化。这一点,郝远征做到了,他用自己细腻的光线语言向观众传递着自己的情绪与理想,留给观赏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