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时(南平武夷山)

时间:2017-09-01    来源:卓克艺术网    作者:卓克艺术网

摘要:一路安徽、江苏、闽北的奔波,终于在南平歇下了脚步,与林容生老师一起走进了大山。当然,这一次的目的依然是写生。 写生的地点选择在了后源村——一个掩映在武夷山中的美丽村落,因为位置偏僻尚未经过过度的开发,人文的凿作也大多只满足于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房屋还保持着土墙瓦屋的风貌,村前…

 一路安徽、江苏、闽北的奔波,终于在南平歇下了脚步,与林容生老师一起走进了大山。当然,这一次的目的依然是写生。

  写生的地点选择在了后源村——一个掩映在武夷山中的美丽村落,因为位置偏僻尚未经过过度的开发,人文的凿作也大多只满足于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房屋还保持着土墙瓦屋的风貌,村前的小溪潺潺流过,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也长满着青苔,村外的梯田是一条条凹凸错落的地平线,种植的作物把大山装点的充满了亲近,只有远处的山头才会用眼睛眺望,云烟在天际晦明阴暗。

  9月的南国,总有让人迷醉其中的理由,特别是此时深处的武夷山。一场微雨飘过,或者湿润的晨暮间,山雾蒙蒙,弥漫散淡,恍如置身云里雾里,醉心期间,秋天的一点薄凉,引得一番烟花易冷的纠缠。这才幡然醒悟,此时已是深秋,而武夷山葱郁依然。

  大自然里有太多的生命状态值得身入其中去细心感悟。只有真正的置身其中,才能真实的察觉生命的状态在大自然每一份玄微与情感。寻一处风景,支起画板,坐看云起时,忘却尘世的熙熙攘攘,专注于眼前烟云浩淼、青山巍然,溪谷人家、草木纠缠,在这其中汲取属于中国文化深邃的精神韵律,探索生命的哲理,写出自己的情感笔墨,让眼中所观的象跃然于纸上时澄明、清澈,让心中所觉的意动随着笔墨的节奏韵致、深远。

  国画山水作为一种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艺术形式,自古注重的即是对形象真实的感受即以再创造,“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郭熙)也即是入其内,取其形,“师造化、得心源”,透过笔墨构造出符合中国哲学理念的山川草木。而这个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取象、造景,依靠于现在摄影的技术或者以古人范本临摹所能得到的,从一个平面空间里所体会的形与象只能说是程式机械化,或者说倾向与西方哲学理念的科学思想。不符合于自然规律(道)的再创造,与空间构图上不协调,扭曲中国笔墨文化,刻意的构造出一份不舒服的形式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林容生老师对这种现象只是委婉的说道:“中国艺术的美感即是追求给人以舒服的情感状态,并不是东施涂抹了浓妆艳抹后的惊艳。”

  写生作为对中国画精神的溯求过程,我们应持一种“青山常作伴,坐看云起时”的情怀,真实的把自己写入山水间,在丹桂飘香的秋风看“南山南”,在云起时望青山依旧,在观与察的写生锻炼过程中经营出一份山河画卷,以积累自己艺术之路上的创作经验,而不是在自己笔墨技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依然“困于斗室”,期望与古人斗法。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或者过渡依附形式,又怎能得“形神俱意”的境界。

  其实中国画深邃的精神追求正如中国道家文化所追求的是一个“超脱”的世界,注重的不是单单的一个超脱的结果,而是超脱的过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的神通还是他们过海的过程,对于他们过了海在做什么,没人理会。我理会的是在这武夷山的薄雾之中,安安静静的搬起了我的小板凳,坐看云起时,静谧在这难得的清静,写生。(2016年10月24日于南平后源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