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04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美术报》
唐勇力 盛唐书画艺术 190×380cm 中国画 2016年
编者按:
近30年来,我们的美术创作在多样化形式探索取得了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倾向,美术批评的弱化即是其中之一。其对当代画坛判断失衡、成为美术作品的附庸、对创作的介入到对批评价值的自身构建缺乏引领性的主导等流弊,应该引起重视。西方的艺术发展规律及表现形态与中国绘画不同,如果将两 种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用同一尺度、标准来评判,无疑是导致艺术乱象和批评弱化的重要原因。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以艺术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的同时,构建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西方,既具有传统文脉传承,又融汇当代精神,属于自己的品评框架和审美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置疑,近30年来美术创作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评价标准复杂多变、体系混处导致的批评弱化即是其中之一。一些讨论在不同的评判价值体系之下,往往不能实现在同一理论框架内讨论问题,造成鸡同鸭讲的情况,非但不能使人信服、促进创作,甚至造成了一定的认识混乱。而立场缺失,激情不足,则使得有的放矢的艺术批评失声,吹捧文章、泛泛论述成为常态。我们赞成立场、理论体系的多元化,以丰富文艺思想的百花园,但是以中国的、当代的立场、角度,看待和分析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的思考少见,言之有物的批评不足,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形成这种状况,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皆有,值得深入思索。
批评如何变得发声乏力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美术评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声能力不足,影响乏力。就笔者的观察,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方艺术批评体系、理论影响下,中国当代画坛判断失衡。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美术批评曾掀起一股高潮。由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各种艺术观念涌进,促使中国当代多元探索,创作繁荣,丰富并活跃了艺术生态,也催生了一批敢于发声、真诚批评的年轻人。从客观上讲,西方各种流派及艺术观念,激活了当代画坛。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观点的美术批评家。今天回首看,他们多是以西方的艺术观念、批评话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同时批评传统艺术中的不足。有“功”之余,发展至后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发展至末流,因为不能系统消化西方美术批评体系,一鳞半爪的理解,使得不少批评文字在文风上追求生僻词汇的堆砌,甚至硬造词汇以求新意,以生涩难懂让人误之为高深,逐渐致使画家对理论家在心理上产生逆反,这种观念的堆砌和文风走向,逐渐使批评失去生命力。本应是相辅相成关系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批评,甚至成为相互诟病的掣肘者。
第二,商品经济下的美术批评成为美术作品的附庸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所营造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艺术繁荣的同时,也影响甚至歪曲了艺术家的价值观。30多年的中国美术发展,在创作上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直面生活,在艺术上也立得住的好作品,但与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崛起的庞大“画家”队伍的数量相比,我们的好作品比例似乎还不够高。不少画家跟着市场走,通过炒作欺骗市场及藏家,致使怪相时有:“画王”遍地走,“大师”满天飞,一些低端作品价格,甚至与古代名家、大家作品比肩。拍卖市场上价格令人咋舌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从学术品格到艺术品质,都叫人不敢恭维。因为购买者快进快出、炒作变现式的市场行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如大展上的优秀作品,因为不便快捷流通、变现等因素,却往往卖不上价或少人问津。“官本位”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购画者,往往不是靠眼睛而是凭耳朵,一听是什么级别的美协、书协主席、理事、国家级会员,或是某地的画家,无论作品好坏,立刻身价看涨。这使得极少数沽名钓誉者,为某一个身份而趋之若鹜、焦虑不安。艺术上的考量反而无暇顾及。在这样的不良氛围之下,大部分批评家稳坐板凳冷眼旁观,也有极少数人经不住诱惑而趋炎附势,开始与画家沆瀣一气,各家明码标价,你的画挣钱吃肉,我写文章也拿钱喝汤。这极少数画家与批评家,为实现“共赢”而混乱了艺术标准、市场体系。致使商业大潮中敢于指出时弊、引领艺术方向的文章越来越鲜见。
第三,对创作的介入到批评价值的自身构建,缺乏引领性的主导。画家进入市场之后,成为美术界“先富起来”的一族,美术界整体似乎处于一种利益分配不均的状态。导致美术批评者,也跃跃欲试、躁动不安。对当代中国的创作状态、创作现象,缺少深层介入和正确引领。如同画家队伍的逐渐分化一样,批评群体在自身队伍的构建上、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以及自身定位上,亦缺乏稳定、高尚立场上的思想主导。官方及非官方的学术机构所主办的导向活动中,好作品少了,理性分析和真诚批评也少了。话语权强势的载体,如权威的学术杂志和报纸,也难以拿出重要篇幅,来展开共同价值观重塑的讨论和聚焦。大众媒体本来是受众最广泛的平台,缺乏专业眼光的同时,也没有能保持坚定立场,正能量地辐射多层面以形成寓教于乐的氛围,致使不良的价值观及江湖的炒作有了一部分市场。
艺术应是社会的形象性表现
无论是东西方,无论从古至今,文化差异固然存在。但各个地域、各个时段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没有高低、先进和落后之分。在东、西文化的大系统内,都有无数的天才艺术家,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将时代变换演绎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态,创造出了不同的伟大艺术品。成为代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形象符号。西方艺术中歌剧、话剧、交响乐、雕塑、壁画及油画的相继出现及所形成的高峰,中国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中国画从绢本工笔到水墨写意、从宫廷绘画到文人画的样式成熟,都与各自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契合。但形式最终传达给观者的,是所承载的内容,留下的是文明的痕迹。由此我们认识到,每个时代的艺术样式既是不能重复的,也是不可能代替的。汲取、传承而不创造,无疑是用古人及他者的眼睛或语言,看今天的生活、讲今天的故事。这样的作品,不会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群体,也就难以传之久远、彪炳史册。“文以载道”、“笔墨当随代”,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使中国画成为了修炼人生、直面生活的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一整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方法。不少有才华的画家领会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贴近时代脉搏、深入火热生活,创作出了一大批代表时代的传世佳作。因为这种艺术观念、艺术形式,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高度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状态也是如此,存在一些不足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成为这些年来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即开放、发展、多元,丰富而生机勃勃的当代社会。
美术批评弱化的问题所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艺术创作与批评在逐渐偏离一些应有的价值趋向,极少数甚至背离中国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之初,多元思想蜂拥而入,面对外面世界的先进科技、发达经济,盲目崇拜西方的人不少。这曾引起多次的社会讨论。在美术领域,对中国画出现了否定的声音,认为“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那一时期,出现最多的词是“碰撞”。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待外来事物、外面世界的眼光开始有了平和的心态,大家说得最多的词是“对话”。新世纪以后,中国的成就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从强调“和谐”到提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魅力。
500×696cm 中国画 2016年
在美术创作和评论上,也正是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亦步亦趋的“效仿西方”,到“翻译西方”、“了解西方”,中国艺术正逐渐回归自我。具体在实践中,例如,用西方的观念和手法画中国的题材或表现中国韵味,创作出了一批“混血艺术”,如“抽象水墨”、“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新水墨”等艺术形式。多向探索使得画坛呈现多元生动的艺术生态。这些艺术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有才华、充满创新精神的人,其水墨试验的形式和技法的探索,对丰富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但同时应指出的是,他们的一些跟风者表现不佳,迷失自我。不少作品以丑为美、善恶不分、真假混淆,专揭伤疤、戏说历史,以至于行为没有底线、不辨是非。这种现象使传统文化受到威胁。极少数中国的当代艺术及从事当代艺术的人,受西方意识形态左右。有实例证明,一些西方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输出精神、艺术思想的角色,以经济手段与舆论导向相结合,左右着一部分当代青年画家的创作。艺术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艺术舆情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需要更多的艺术批评家揭示艺术真相,建设符合当代国情的新艺术标准。
2002年,我随团赴欧洲考察当代艺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走访了12个国家,参观了20多座美术馆和现代艺术馆、博物馆,访问过十几位年轻的华人及外国当代艺术家,还专程赶往格林的故乡,用了3天的时间去参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数千件作品分别在相隔数十公里的十几个分区展出,多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还有一种录像艺术,没有情节和人物塑造,让人看不懂。这些现代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架上艺术”,认为绘画落后了,要消亡了。国内也有批评家预言“科技图形将会全部代替手工图形”,即与电脑相关的“绘画”将要全部代替用手画画。
类似游戏加表演的“行为艺术”,有不少“作品”设计得很有趣,能使人产生一种联想,给人以启迪,但这种“艺术”所承载的内容,如果偏离审美范畴,就会出现令人不适、抗拒的“作品”,这些超出一定界限的作品,与其说艺术,不如说是“恶搞”。对这种艺术现象,让人困感不解,这些人讲的各种观念、哲学、精神虽然头头是道,而在作品的呈现上,却让人似懂非懂,如没有讲解你根本看不懂,讲了你也觉得很牵强。在法国蓬皮社艺术中心及不少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不少同一画家的重复作品,更多的是观念的呈现。由此我认为,我们评判一个事物,首先要厘清它是什么,规定一个边界。我们谈美术或造型艺术,是指包括雕塑和各种绘画。这种非美术的“艺术”有它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如果不体现造型、画面,那就不是美术范畴,不能用美术的尺度和评论标准去评判。在当代中国,显然缺乏他们存在的环境和土壤。
美术批评何为
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是美术生态中的一对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当代中国的美术批评不能脱离中国的美术创作本体。从世界多元的格局来讲,多种文化应该各自拉开距离,并有着代表每个国家的旗帜性人物及经典作品,共同形成人类文化的世界景观。每个优秀文化的优秀代表,都是“世界”人物。但在事实上,人们往往聚焦于更有影响力的几种文化,及这些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更多的是欧美艺术家。即使被几个欧美艺术大师谦虚地点名的艺术家,如毕加索之于齐白石、张大千,往往说成是东方某某人与西方某某人齐名了,更有“中国的梵高”、“东方毕加索”之类的比喻,实际上是自我矮化,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应该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延续近五千年不断递进、吸纳、传承,自我进化的文明,依托它产生的中国书画,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绘画理论、审美理想,代代传承革新,融合外来文化,丰满了自己不断强大的肌体。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六法的作画要旨,张怀瓘《书品》中所倡的“逸神妙能”四格十二品的品评标准,始终保持这传承发展的延续性,传之久远,力量强大。而从16世纪至今,西方美术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写实主义的文脉至伦勃朗、提香、鲁本斯达到鼎盛之后产生了变革,至印象派成为转折点,出现了不断否定的局面,观念主义艺术开始占领画坛,以艺术观念为旗帜而进行思想变革的美术运动,成了现代及后现代的基本特征,互相否定或不断递进,使美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空前热闹的状态。西方的艺术发展规律及表现形态与中国绘画不同。西方的艺术批评针对艺术的进程、状态,有相对完善的框架及论述体系。由于中国古典绘画的品评体系、术语,在当代针对中国书画创作的批评和理论阐述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革新,也即是说,当代美术评论中,基于中国古典绘画理论的当代中国绘画价值评判标准,没有创立。而更多的是用西方的眼光、尺度、标准,甚至是术语来评判,没有有效区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体系之下,作品的生产机制、审美趋向,这是造成乱象的部分原因。
当下的中国,所创造的经济、科技奇迹正吸引着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体现国家形象的艺术塑造,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部分。如前所述,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有代表他们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传达他们形象的艺术语言,适应他们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和代表性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塑造中国气派,传递时代精神,这是当代中国画家的职责所在。拿西方艺术的观念和形式,来套中国人的生活、代替中国人说话,不是中国的艺术。以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例,自清代后期走向衰落后,由徐悲鸿及蒋兆和所开创的将西方造型观念和中国画笔墨相结合的体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为能够反映现代人多彩的生活,也是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发展、承载中国时代主题的绘画表现,且仍有着很大的开掘空间。
艺术的创造及作品的审美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教化功能;二是审美功能。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即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从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绘画“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功能,到我们今天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那些反映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百态、百姓生活的人物画创作,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以研究笔墨及形式法则为主,反映生活情趣、审美理想的作品,则是以审美为功能的作品。这两个层面常常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核心目的是传达中国气息、弘扬中国精神。代表这个时代、张扬中国精神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总体的审美上是二者兼具的,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由此,美术批评作为一种评价,如果没有共同的立场、标准、话语体系,就难以在同一个语境中展开讨论。西方艺术有自我的发展规律和表现,适应一系列对应其发展的法则,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和画家,有评价这些作品及画家的符号性语言、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中国的当代艺术,同样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及品评体系。我们的艺术要走向世界,让世界来认识,也需要我们合理的理论阐释,而不是以他者的价值观来看我们的艺术创造。如何在当代面对新的艺术状态,建设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西方,既具有传统文脉传承,又融汇当代精神,属于自己的品评框架和审美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与当代中国的艺术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是同一个过程。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殷切期望。所以,建设以中国自己的文化为参照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具有中国立场的、具有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当代文艺理论从业者责无旁贷。
上一篇:写意花鸟画 的当下思考
下一篇:艺术品维权为何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