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塑魂——“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侧记

时间:2017-09-19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光明网

摘要:作为对中国20世纪以来百年雕塑的系统梳理,“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于9月6日至17日,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及户外空间,拉开艺术与历史的叙事。361位雕塑家创作的590件代表作品,囊括中国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馆藏及当代雕塑创作。小至十几厘米的雕塑,大至几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图像展示…

作为对中国20世纪以来百年雕塑的系统梳理,“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于9月6日至17日,在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及户外空间,拉开艺术与历史的叙事。361位雕塑家创作的590件代表作品,囊括中国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馆藏及当代雕塑创作。小至十几厘米的雕塑,大至几十米的城市雕塑的图像展示,以“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七大篇章,于几代雕塑家雕塑创作的“同台竞技”中,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中国百年雕塑史,也引发更多思考。

  回顾展的意义,在以史鉴今。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主题性雕塑、肖像与人体雕塑、城市雕塑、写意雕塑、民间雕塑、观念雕塑等,建构起中国现代雕塑的形态。它们不仅作为一种审美符号,彰显中国雕塑现代转型中的艺术本体探索;也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建立起雕塑与国家建设、时代发展广泛而深厚的联系,推动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对话。在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的当下,中国雕塑如何于交流互鉴中开创新气象,续写时代华章,是展览呈现的第一层意义。

  交流互鉴的根本,在于对艺术本体的深入研究中,建立起自己的美学体系。对此,老一辈雕塑家做出表率。

  在探索中国雕塑现代转型中,老一辈雕塑家以西方写实传统和中国写意传统,构建起中国现代雕塑审美体系——早期,刘开渠、滑田友等雕塑家,以高度文化自觉,选择性地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既引入科学、理性的观念,也在雕塑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命运的创作实践中,唤起民族意识和个人觉醒;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雕塑家逐渐走出较为单一的写实观念,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面向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阐释,以进一步实现雕塑的本土化——如韩美林的《马》,将商代诡谲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等中国意象接续起来;如田金铎的《走向世界》,将中国传统写意的审美精神与西方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形式融合在一起进行再构,达到人物个性、文化属性以及审美形式的同构,为现代雕塑开拓新境。

  重要的是,前辈雕塑家在向外学习、向传统回溯中,并未陷入简单的拿来,而是深植于中国的时代审美需求,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刘开渠领导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虽不乏西方的写实技巧,但整体格调和气派是中国的——朴素而庄重。贺中令的《白山魂》,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将人物不屈的面庞刻入山石之中,以意象来震撼心灵。这是当下雕塑创作所缺少的。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雕塑不断在观念的多元化与材料的多样化发展上取得突破,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一些写意性雕塑,在从审美追求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中,因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以及现代审美经验等研究不足,未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创造性转化,难以为经典;一些所谓的现代雕塑,更多的是观念的卖弄、材料和形式的创新、简单的文化符号挪用等,难以令人精神振奋。

  透过展览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的雕塑创作,经典作品少之又少,使得“高峰”难续。整体而言,当下的雕塑创作,于精神气象上,缺少一份浩然之气和一份沉静之气;于文化内涵上,缺少一份思想深度和现实观照——题材上有些还有“小家子气”,一些反映当下生活的现实题材创作,有的给人以匠气或充满媚俗之感。由此反观展览,以前辈雕塑家创作的经典作品,来鞭策当下创作者认真思考如何以高阔的视野,在当下雕塑创作中,融入一份文化观照和责任担当,是展览呈现的另一意义。

  雕形塑魂。回顾中国雕塑的现代发展历程,其肇始之时就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性存在,而与中国近代百年深刻的社会变革相交织,由此推动其逐步发展壮大。老一辈雕塑家,正是以一种敬畏之心和文化自觉,在雕塑创作中将人生理想与祖国命运连接起来,由此成就一个个时代经典。这些作品,深刻表达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独特的精神诉求,其所渗透的人文理想、道德品质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正体现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激励今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