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I-MO’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主题系列论坛清华站开幕

时间:2017-11-16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艺术中国

摘要:2017年11月11日上午10点,由《库艺术》杂志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与香港水墨艺博联合举办的“SHUI-MO”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主题系列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

  论坛海报

  2017年11月11日上午10点,由《库艺术》杂志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与香港水墨艺博联合举办的“SHUI-MO”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主题系列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艺术学者夏可君致开幕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艺术学者夏可君在开幕辞中特别提到了本次论坛对水墨概念的新阐释,他认为原有的翻译不足以解释水墨的意义。相比于物派和单色绘画两个被拼音化了的概念,水墨还没有像他们那样给出过一种艺术观念。如果同样把水墨的概念用母语发音表示出来,的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但是夏可君保持了警惕,他表示,这样一来,一方面容易造成本土主义近于保守;另一方面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当概念的接受远滞后于作品的产生时,说明过于本土的语言是难以传播和理解的。结合即将举办的香港水墨艺博会和本次论坛,他表达了自己的期许:“这两个关于本土文化和话语模式的问题怎样被克服,就需要通过学术讨论和展览,让世界理解水墨语言,水墨有待于被翻译、做出现代性转化,最终成为一种普遍语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致开幕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在开幕中高度赞扬了此次论坛的学术性和对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在当代我们关注传统复兴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努力,史论系和库艺术杂志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从各部分主题和邀请嘉宾来看,此次论坛对水墨在当代的境遇做出了深刻的关切。“如果今天不能重新探讨祖先们的遗产,不能形成新的学术的高峰,我们在历史上依然一无所是的”他说。

  《库艺术》执行主编于海元致开幕辞

  相对于论坛本身,《库艺术》执行主编于海元在致辞中更多地谈到由他们策划即将出版的图书《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水+墨”的标题一方面反映了更加开放的探讨空间,另一方面这种媒介的还原也具有现代性意义,暗示在极简中获得的丰富性。这本图书最重要的是第一次从“外部”观看水墨,书中收录了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学者,包括日韩,台湾等地区的学者关于中国水墨的近况和当代转化的文章。其中,日本“物派”的艺术家之一丰村敏明把水墨称为“诗性的浸透”,台湾学者高千惠在时间的流动性和转借,隐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水墨研究方法。而论坛的主题和宗旨与图书是相一致的,他表示当下的水墨领域面临共识的危机,对水墨的定义也出现分歧,因此该论坛的举办有了历史性的意义,“水墨的拼音概念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希望这一概念既关注中国问题,同时又在保有中国思维的基础上吸取世界经验”。最后他提到今后库艺术还会举办与东方根性相关的论坛。

  论坛现场

  梅墨生:水墨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之思考

  面对论坛的主题,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著名书画家梅墨生亮明态度,自己是站在传统水墨,回顾中国人文精神的立场上提出观点的。他在演讲中强调了三个对于传统水墨至关重要的问题:玄化思维,笔墨精神,平淡作为最高标准。何为水墨的中华文化精神?他的回答是,“若没有玄学,就没有艺术”。玄学虚实相生,重视实体和实体之外。他引用老子“知其白而守其黑,为天下势”引出中国的文化思路是以人文合乎天文,黑与白作为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敬畏自然造化的文化心态。因此他说:“传统文化的一切修为,也终以道德,以修养,以伦理这样的文化为目的,最后落实在人上”,是以修养之虚,入作品之实。与人格相联系,“人品无道,落墨无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水墨的基础。用笔关乎生命状态的直接性和当下性,笔墨是传统文化的视读密码,因此,用笔的书写性将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绘画体系区分开来。他提出:“水墨的实质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水墨崇尚的最高标准是平淡,这种平淡是中国人文思想里最具诗意、最值得骄傲的部分。中国的当代艺术在面对西方时是否失去了对“平淡”的尊重?是否盲目地追随?反问的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当下水墨领域是一种无序状态,正在寻找成熟的理念和思考,这期间失去了一个时代的民族形式,也陷入了庸俗。最后他留下了一个问题:“水墨面对国际化时,是彻底舍弃本土化的身份,还是本土化身份本身即意味着国际化的身份之一?”

  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著名书画家梅墨生发表主题演讲

  邱振中:书法与当代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邱振中通过展示自己艺术历程的几件关键作品,延伸出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对待水墨的思维。他通过将书法意义上的空间和线条引入水墨,丰富了绘画的图形。提出一个命题:“仅仅接受书法教育的人在当代艺术领域里能走多远?他从自己的作品“待考文字”和用水墨临摹马蒂斯油画的经历,说明绘画的偶然性。创造力来源于人类对图形的把握机制的改变,而促成这种改变的就必须是随机性和对绘画深刻的体会。对于传统,他提到,我们进入传统的方式不仅只靠临摹,有时候传统还可以在自身创作实践中无意识地得到一种回应:“水墨既伟大、神秘,但是又很简单,纯粹,就在于只需要一支笔,在其深远的运用中不断地获得其性能、感受、纸张、笔、水、墨的关系,这需要相当漫长不断地实践和体会,是经验,但也不是训练能达到的,是一种极端微妙的事”。他以波德莱尔诗歌中的音响之美为参照,提出要把水墨反复锤炼体会极其微妙的东西才会有创新。他的经验是,对传统深入研究和反思,但不是接受,而是进入最深处。“无数细微的感受中会激发灵感,但是很少会有人花几年进入到一个字的结构笔触里面,这才是你和传统的个人关系,而不流于表面”。最后他强调,自己追求也希望看到的是“后”后现代的艺术,这种艺术的标准是,既有当代艺术超高标准的观念性,又有传统艺术精致的图像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邱振中发表主题演讲

  夏可君:空白的活化——水墨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在演讲中尝试给出水墨现代性转化的策略。“水墨何以成为问题?”对于中国,把传统推向现代性和国际化成为问题;而对于西方世界,当代艺术过于影像化、过于无边界等现象成为问题,水墨在其中能否解决问题?对于此,他解释道,不仅是水墨,一个理论或概念得以建立要考虑三个维度,一是和知识生产即传统的关系;二是和西方当代艺术出现的困境相关;三是要面对虚拟技术怎样体现其必要性。追求差异性和创造性是现代性的主旨,但他认为,传统和修养是知识,不是创造,因此当代水墨怎样处理与传统的关系?他给出的方案是,回到个人生命的感知,寻找到与传统的“痛点”,与传统的连接应当基于面对焦躁做出的选择和解决方法,而不是回到传统继续走向程式化。对此他通过艺术家梁铨和姜吉安的作品解释这种转换。面对西方艺术的当代危机,他以陈光武的作品为例,认为水墨的水性产生的虚实辩证关系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同时也举出梁绍基养蚕的例子,说明水墨精神中包含的自然性可以超越媒材的限制,形成“零分化”的美学,将技术自然化,以消除过度的技术化带来的焦虑。最后,他归纳出水墨材料自然性,渗透性和空白性的特点,认为:“水墨应当以‘空白’特性而非技术特性面对作品,这可以成为水墨对当代性问题做出的应答”。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夏可君发表主题演讲

  陈池瑜:水墨画的现代变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陈池瑜从唐代王维这一水墨的起源开始,梳理水墨画的传统脉络,近代以前,中国绘画都是基于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的,他着重谈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绘画史,回顾了中国本土的水墨绘画在面对不同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环境中的历史命运。康有为、梁启超等富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主张在美术上进行革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采西学,批判传统文化。徐悲鸿主张以写实主义对中国画加以改良。而这些改良主要体现在水墨人物画上,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形成了对现实主义和中国笔墨融合的一个高峰。从中西融合和水墨画的创新方面,徐悲鸿承袭了写实主义,而林风眠学习的是现代主义,这也给南北两大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打上了底色。他也回顾了清华美院的学术传统,认为这种传统和林风眠的体系是相关的,如张仃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开放态度,吴冠中对形式的执着追求以及杜大恺和当前正在展览的刘巨德等艺术家,都吸取了西方的形式。最后,他说“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水墨画不论是回应传统还是面向西方,产生的能量是很强大的,这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的思维结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陈池瑜发表主题演讲

  张羽:重要的不是水墨

  著名艺术家张羽在演讲中说到,重要的不是水墨,是艺术。水墨的发展不在于自身,而在于水墨之外,艺术发展的逻辑就是超越之前的艺术,创造当下的艺术。从概念出发,他将中国画分为文人画、新国画、中国画、新中国画,也从美术史的脉络归纳了三种水墨形态:其一是“水墨画的水墨”,一方面,它与强调书写性的传统文人画相关,这时笔墨的独立价值还并未抽离出来。另一方面是非书写性的,以刘国松,谷文达,徐冰等艺术家的作品为代表。其二,仅作为材料的“水墨的水墨” ,如邱志杰的《书写一千遍兰亭序》、张洹的肉身书写、宋冬的《水写日记》等,同时张羽也以自己的作品为例,探讨“水+墨”的可能性。其三,“不是水墨的水墨”。他的作品《上水》用西湖水里的微生物,以空气等自然关系作用于纸上成为作品,只反映水墨的精神。因此他认为,可以消解水墨的绘画感,但是要保留平面性,他强调:“推动水墨画走到今天的,是水墨的观念,水墨必须转换成艺术,才能与世界对话,重要的是把水墨渗入当代艺术中”。

  著名艺术家张羽发表主题演讲

  许剑龙:当代水墨市场如何从本土走向国际

  香港水墨艺博总监、3812画廊总监许剑龙表示,要以全球的视角看中国的水墨市场。但他坦言,亚洲的艺术市场生态还不成熟,西方对艺术发展的环节会研究的很细致,我们的体量虽然很大,但具体到美术馆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等方面仍是起步状态。他重点表达了以学术为重的强烈愿景,因为这可以把博览会引向成熟,并使其得到充分关注。如果没有学术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精英艺术会通过学术的解读起到教育的工作,走向社会。一个成熟的状态下,系统性收藏和根据喜好来收藏的人应当是是兼有的。对于水墨的海外境遇,他认为,西方的艺术市场是自有体系的,当水墨进入时必然会出现不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博览会和学者共同努力建立这种文化上的自信。针对水墨的未来,他表示,西方当代艺术颠覆式的发展逻辑不一定适合于水墨的发展,水墨走向世界,也不仅限于媒材,注重精神价值与东方人生活的关系,也是香港水墨艺博的理想和方向。他补充道:“中国水墨的发展也应关注当下,关注最普遍的人类价值,才能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

  香港水墨艺博总监、3812画廊总监许剑龙发表主题演讲

  最后,《库艺术》出品人江涛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性发言,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和香港水墨艺博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赞赏了六位主讲人的精彩发言。

  《库艺术》出品人江涛对本次论坛做总结性发言

  “SHUI-MO”论坛清华大学站圆满结束,此次论坛中六位嘉宾的发言将载入《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换》专题图书。下一站“SHUI-MO”论坛将于12月17日在第三届香港水墨艺博会上再次举行。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现场观众提问

  现场观众提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