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间:光-明的特质—为“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而写

时间:2017-11-2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雅昌艺术网

摘要:“光之容器”的是一个诗性与哲学兼具的题目,让人浮想联翩。 犹如科学对黑洞的解释,在茫茫的宇宙深处,黑暗和光明的纠缠并不绝对,黑暗不可知的秩序中,光明以“她”的“必然”存在,而且与黑洞的物质与非物质相生相应,于弥漫的无形中,在黑暗…

“光之容器”的是一个诗性与哲学兼具的题目,让人浮想联翩。

  犹如科学对黑洞的解释,在茫茫的宇宙深处,黑暗和光明的纠缠并不绝对,黑暗不可知的秩序中,光明以“她”的 “必然”存在,而且与黑洞的物质与非物质相生相应,于弥漫的无形中,在黑暗的不可企及处,永不以某种意志而存在。

  这正应了老子思想中关于空间“有无”的辩证法,世界大如我们眼前的“容器”,有与无,内与外,虚与实,永远只是“相对”而言,局部的看和整体的看,或者换一个时空去观察,换一个材料去比较,都将呈现永恒的“意义”。

  这样,我们可以有一个角度去理解玻璃艺术家们在今天这个展览上作品所呈现的追求了。

  玻璃的特质之于人,唤醒了我们类似于儿童游戏的冲动,这种晶莹的材料通过温度显现微妙,将现实中的某种感觉凝固静止,“透”和“明”为何与我们如此亲近?是否因为我们在视觉“穿越”物质的同时,也将“光的游戏”引入思想,从而呈现每个艺术家质朴或机智的感性?

  光的诗性似乎在这一些艺术家中被更多的语言“叙述”,抒情的,结构的,象征的,甚至是装置的。在玻璃艺术的世界性语言趋势中,我看到了“东方”的美学,东方艺术家的“透”“明”与来自西方艺术家的透明确实不同,他们节制地表达“光”,并给他设定自己的边界,但是在其内部自成一体。

  这不是保守,而是艺术家的各自出发,各自的“光”的聚合,他们的“光芒”在展览的天空中交汇,形成了绚丽的图景,这时,我们每一位观者的心神都如无形的“容器”,去选择性的装载接纳他们,请原谅我想用了女性的“她”,因为,在混沌初开的时候,那最初的一束光,可能是女娲创造的。当然这是一种比喻,我想说的是,在当代艺术的观念下,理解玻璃的艺术,最好能回到“光”的表现的本源

  2017年11月23日于杭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