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雅昌艺术网
“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如期举行。在风景秀丽、山水人文的象山东麓,我们传播手艺的声音,种下美好的记忆,打造时代手艺的精神。玻璃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国际学术的熔炼,活态的文化交流将助力民族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们相聚在此,携手谋划中国玻璃艺术的未来,美好的愿景得益于彼此的关照,得益于诸位同仁坚持不懈的追寻。对于玻璃艺术的上手而言,“情怀是手工的温度,技艺是手感的浓度,眼光是手法的锐度,思想是手作的深度,精神是手艺的高度”。五度合力、互为共生,方可熔铸出玻璃艺术的神奇之光,抚慰心灵,再造东方手工的经典。唐代诗人贾岛《剑客》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是一种不断追寻人文手艺之美的耕作,这是东方玻璃艺术大国工匠的精神标杆,也是手工劳作者性灵的远旅。
这一学术展览及论坛从酝酿策划至开幕,历经半年,旨在搭建玻璃艺术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展览和论坛,将产生思想的碰撞,由此撬开玻璃手工文化的内核,重新思考技术时代如何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并彰显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价值主张、传播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声音。
中国的玻璃艺术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民族手工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已出版的文献来看,中国的原始玻璃创烧于西周前后,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而成熟的玻璃约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早期多为小物件,后期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化出玻璃的容器。“玻璃”这一物质,我国历史上称之为“琉璃”、“陆琳”、“颇黎”等等,这些名称体现出“玻璃”为一种外来工艺技术的产物,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可以说,玻璃艺术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着民族生活的鲜活表情。氧化硅经人工合成变为人文化石,在材质的铸造与打磨过程中,开启我们对事物新的认知,磨砺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感受力。它丰富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观看,是社会科技发展的标签。正如庄周梦蝶用诗意的想象,将艺术幻化为精神之游,这种思想的摆渡,不仅塑造了人类审美的感受力,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可谓是人类思想史上科学发明的重要指标。
在二十一世纪这一特殊时期,手工艺术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变革:高科技和数字网络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遮蔽着人对事物的感知,资讯快速地交错覆盖,淹没了人的创造力,侵蚀了手的感受力。玻璃艺术为手工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如何使用这种光与影的把控去找回手的感知?如何建构时代玻璃艺术的价值取向?玻璃艺术能为我们的生活做些什么?今天这个玻璃艺术展,正是基于以上诸问题的咀嚼。
“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侧重于玻璃器物的探索,选择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艺术家参与,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当代玻璃艺术学术前沿问题。“光之容器”一词具有深邃而厚重的内涵,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因素,意蕴深远。首先,其字义历史悠久。“光”之本义源于太阳,远古人类视太阳为神。光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为了生存,人类寻求把光留住的方法,于是发明了火与灯。这是人类技术和文化的伟大进步,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标志。其次,“光”的含义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从东西不同地区的文化维度来观看“光”的人文内涵,其含义有所区别,也相互交叠。在西方,“光”之于宗教代表着“光明”和“神”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一如圣诞佳节和生日的烛光等,指代意涵甚为丰富。中国自古以来,对“光”之人文精神的认识便具有多元的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光”的生动故事,意象丰富多彩,包含光明、光辉、光彩、光大、正气、光阴、理想等多元意象。中国逢年过节高挂红色灯笼的民俗,故人驾鹤西去的长明之灯,诸多民族文化的记忆,都隐藏在这一平常无华的“光”字的背后。
概括而言,“光之容器”盛放的是人的思想和手的感知,折射着穿透内心的光芒,传达着人生的不尽之意。“光”是玻璃艺术的灵魂,从玻璃器物研磨、抛光的表层观看,具有亮光和亚光之别;从玻璃器物的内部和光源上观察,则有光影和气泡。玻璃的艺术以光为核心,以手为塑造性灵的工具,通过身心的体验感知光之神采,并以此探索人与自然的调和之美。总之,此次展览以“光之容器”为主题,正是基于对东方手工艺本体内核问题的深度思考,蕴涵着玻璃手工艺术创作对“技以载道”理想状态的追寻。
玻璃艺术专业创办十余年,师生同甘共苦值守办学初衷,以人文为心,以历史为眼,立高远之志。俯瞰光影之手作,远望岁月之旅程,不免感怀。最后衷心祝愿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及高峰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