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雅昌艺术网
在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践的探索,走过了一条极其不平坦的路。文化金融的发展也是如此,从一开始提文化金融这个概念,到后来把文化金融上升为一种形态、一种学科的研究、一种实践的研究,再到后来推进为一种业态,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政府的管理上,以及从实践各方面的探索上,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了发展的艰难。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很多的阻力,文化金融作为一种业态发展到今天,对于我们研究、实践的探索来说,虽然离目标、理想还差得较远,但是,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是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要深化文化金融的认知
认知是一个新业态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明确了几点比较重要的认识。第一,提出了文化自信才能文化繁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文化企业要“双效合一”,即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二,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同步发展。实际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对于如何追求效益,如何大规模的发展,很多企业还是有一些胆怯的,很多时候都只是提文化事业如何发展。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虽然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在政策制定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顾虑。党的十九大明确地提出这些理论问题,这对发展文化金融来说,从认知上已经基本建构起了一个大环境,对于文化金融的概念、形态、业态,大家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第三,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战略资源。它不仅仅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是一个民族在竞争发展过程中,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
近几年来,对于文化金融的发展,既有理论研究者的呼吁,也有一些成功实践案例的推动,特别是实践方面成功案例的推出,最是功不可没。可以说一个成功案例的推出,就为这一个行业的文化金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路径。比如说潍坊银行,就为银行业如何介入艺术金融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天地。
1.潍坊银行的实践探索
总部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潍坊银行作为一家正规金融机构,从2007年2月提出“文化兴行”的管理理念,到2009年9月成功推出第一单艺术品质押贷款,再到2014年5月成立潍坊银行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潍坊银行经过数年的努力探索与务实进取,建立起一套以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为 核心、依托潍坊本地市场资源和潍坊银行自身业务资源优势,不断谋求常态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潍坊银行在艺术金融产业的探索之路上逐渐摸索出一条迎合时代创新要求、契合地方发展特色、整合自身发展优势的艺术金融发展思路,打造完成了一条相对完善的艺术金融综合服务产业链,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找到了具有自身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
在潍坊银行所打造的艺术金融综合服务产业链中,包括互相联系、紧密咬合的几个环节(业态),分别为: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仓储、艺术策展与中介、艺术品投资咨询、艺术金融数据库等。从潍坊银行构建的产业链本身来看,这些业态可以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业态是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内容,可视作主旨型业态,主要指其中的“艺术品融资”环节;第二级业态可视作产业链中的支撑型业态,主要起支撑艺术品融资活动顺利开展的作用,重点包括艺术品仓储和艺术金融数据库等环节;第三级业态可视作产业链中的衍生型业态,即由一、二级业态所衍生出的业态,主要包括艺术策展与中介、艺术品投资咨询等环节。这些业态组合成一个闭环,共同对潍坊银行的艺术金融实践发力。
整体看来,潍坊银行的艺术金融探索实践,作为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颇具典型性的案例,无论对整个中国的艺术金融产业发展而言,还是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建设而言,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启发性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创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在创新需求众多但发展门径匮乏的情况下,对潍坊银行的艺术金融综合服务产业链展开深入、详尽的研究,无疑会让多方关注者有所受益。
潍坊银行从2008年着手研究,2009年开始发放第一笔艺术品质押融资贷款,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放了50多亿元,没有发现实质性的坏账。潍坊银行的实践可以说是银行参与艺术品市场非常成功的案例。很多银行开始向潍坊银行学习,也开展了相关的业务。为什么这个业务没有大范围开展?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监管政策和监管理念的制约。我国对于银行、金融业的监管是非常具体、非常严格的。银行业想要做一点创新,难度非常大。所以,潍坊银行的创新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的。
2.陕文投集团打造文化金融生态链
再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文投集团)文化金融生态链的建构为例,来探索文化金融的发展。近年来,陕文投集团抓住文化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期,在文化金融创新领域表现活跃。在推动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不仅努力开发传统金融手段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新路径,还深入研究文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开阔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的创新思路,为文化金融产业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企业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突破,建立起全国领先的文化金融生态体系,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可以说在全国树立了一面旗帜。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作为文化产业主体的中小微文化企业更是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有效解开制约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症结。陕西作为地处西部的内陆省份,近年来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创新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别是陕文投集团打造的文化金融生态链,逐步打通了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的桥梁。陕文投集团的文化金融生态链从难度最大的文化资产标准化入手,通过依托陕文投集团在艺术品、影视投资等行业积累的投资经验和风险识别定价能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艺术品、版权等这些原来主要依靠人为主观评判的文化资产进行科学评估,让没有文化产业投资经验的人和机构也能看懂其中的风险和机会,为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建立文化金融机构,搭建整个文化金融生态的服务体系,包括文化小贷、文化担保、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业基金、互联网金融、文化融资租赁、文化商业保理、文化产权交易所、版权交易中心、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十多家文化金融类机构,形成了全国最大、最完整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文化小贷、文化担保创新了传统金融投向引导机制,文化产业基金重点用于为文化企业提供创业扶持、成长性资本等市场化融资;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文化产权交易搭建了专业化市场平台,为文化产业创设了投融资新渠道和产业资本退出通道。通过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融资需求的文化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陕西的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就是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国有文化投资企业的市场能动性,构建起一个联通文化产业资源、政策资源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平台。一方面文化企业的发展为文化金融提供了风险控制的经验和基础,文化投资带动的文化项目与产业集群为文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文化金融又反过来为文化企业提供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资金融通,帮助企业进一步成长,降低产业投资风险,使投资、金融与产业有效互动、互相促进。
目前,在人们的认知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没有合适的载体去承载,导致政策最终很难落地。在如何发展文化金融和产业上,人们的认知还有一定的偏差。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句话,传统文化是民族独特的战略资源。这个资源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从战略层面看,面对全球财富霸权与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我们取胜的最大资源基础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更不仅仅是物理资源,也不可能是别的,而是我们丰富与独特的文化资源。所以,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最为独立的财富资产与独特的民族赖以生存的战略资源,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为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最大的、最长远的战略利益。
在文化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核心是什么?核心是要把我们的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要变成我们民族的财富。我们要把文化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使文化不仅仅在观念上、精神层面上起到一些支持和帮助的作用,更多的是成为整个民族的物质财富。利用这些财富,可以在对世界的影响力、竞争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文化金融关键的是要在提升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资产化、能力和水平方面发挥作用,要在我们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上多做贡献,而不仅仅是在产品层面上、在项目运作层面上。开发金融产品,固然非常关键,但是战略核心的重中之重,即就是资源如何活化,如何调动财富,如何把资源的价值挖掘出来。
3.管理部门的认知
文化金融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要做好文化金融研究与探索,不是开个研讨会、组织个论坛、发表几篇文章、颁发几份文件、建设几个园区,而是要真正地让文化金融及其产业落地,真正地使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实现共赢。当务之急是需要大力度地提升相关管理部门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曾参与了科技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于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的资产化发展,印象非常深。前几年在与相关管理部门领导交流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与建议,文化产业发展不能空谈创新,能把科技金融发展的经验认真学好、弄通,进行借鉴,其实这就是最大的创新。比如科技金融对科技无形资产的评估和银行的对接、相关的政策、科技进步促进法等等,制订了一系列政策,非常大地推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文化金融可以借鉴学习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子,吸取经验,从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文化金融如果仅仅是在现有的文化及其政策上去做突破,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难有一个更深入的发展。
文化金融的发展还要特别注重市场主体的创新以及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政府提出的很多政策、产品、规划,如果没有很好的市场与产业主体承载,那就根本落不了地、很难贯彻执行。如对于文交所,201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有着明确的规定步骤,但却没有很好地执行,以至于2017年又紧急进行回头看,事实上,又是一场清理整顿。所以,在文化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注意市场主体的创新,成功的案例对文化金融发展的推进作用非常巨大,是非常重要的源动力。
二、要深化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加强对文化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认知。实际上,现在对文化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我们目前并没有认知清楚,在实践中也没有很好地去研究。我们认为,文化金融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对文化资源的价值发展能力。首先是要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的水平,这是核心、主线。其次是在价值发现和资产化、金融化发展的过程中,建设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的体系、产业发展的产品、产业发展的组织竞争能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探索、挖掘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边缘化的创新上,想从边缘化的一些层面上去突破文化金融发展的核心是不可能的,也是难以持久发展的。所以说,我们的研究、探索在核心上、主线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地带动文化金融的发展。也就是说,从规律层面上来说,要加大对文化金融产业发展规律的认知。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潍坊银行,还是陕文投集团,都是在深化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的。比如陕文投集团做的艺术品鉴定、艺术品评估、艺术品定价,都是资源的定价,是向资产化迈进的一大步。潍坊银行实践的意义在于把文化艺术品资源资产化,并且形成金融产品,从而能够在金融体系里进行非常好的流转,这是非常重要的。潍坊银行开发出艺术品质押融资,不仅仅只是推出了一个产品,很深入、很核心的表现是把艺术品资产变成了艺术品的金融资产。潍坊银行通过预收购机制这一创新,已经实施了50多亿元的信贷资源配置到艺术品市场中,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三、要正视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文化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问题很多,下面我们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认知文化金融产业发展中的风险识别与管控问题。这是目前文化金融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的文化金融产品、文化业务发展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在风险识别与管控这个层面上出了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文化资源如何估值、如何定价,这都是资产化最核心的环节。如果解决不了估值、定价问题,怎么把资源变成资产?更不要说怎么把资产变成金融资产?怎么样证券化、大众化?都会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认真地解决艺术资源的估值、定价、确权等这些基本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识别与管控风险。
第二个问题,用平台化的思路来解决文化金融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难题。我们提出了平台化,即文化金融产业一定要在平台化的层面上去发展。这个平台是什么?是综合服务平台。为什么要讲综合服务平台?是因为文化艺术这种资源它需要更多的支撑,需要的服务环节更复杂,它需要综合的服务平台来进行对接,推动其发展。比如说艺术品的真假问题就很难辨别,在真假之前还要确定艺术品的权属,权属鉴定完之后要估值,估值以后怎么形成金融产品,怎么和金融市场对接?怎么流转?流转完了之后怎么服务?怎样退出?都需要综合服务平台的支撑。文化艺术资源的资产,不像物理资产,物理资产有国家标准、有国家计量,价格很容易确定,并且有据可遵循。文化艺术资源的价值是变动的。因此,必须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实际上,陕文投集团、潍坊银行的成功,就是源于他们有意或无意地组建了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所以说,看问题要看问题的根源,对于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要集中精力,从点上开始突破。因为,目前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还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一个有效、权威的办法,或者是权威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点突破,希望我们的市场主体、产业主体来进行整合资源,积极推动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建设。
另外,我们一定要把文化金融当成一种业态,一种产业。也许很多人认为文化金融只是一个概念,至多可以看做一个形态,但不认同是一种产业业态。我们认为,文化金融有自己的不同产业形态,有不同的产业主体、不同的产品,有支撑服务体系,当然是一种产业。一定要强调,文化金融是一个产业,要用产业的理念来发展文化金融,要积极地培育文化金融的产业主体,如文投、银行、保险、基金管理、产业基金、股权基金,要积极地发展文化金融的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没有要素市场,没有资本市场,文化金融产业无从发展。文交所虽然在发展中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文交所本身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的市场,要正面地去引导文交所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如何做好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监管,有自律监管,也有机构的监管。要在充分认识文化金融及其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着眼新的监管框架与基础,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实施严格的监管,而不是相反。同时,作为一个行业,必须实施自律监管,一些大的企业平台,企业的实践、创新,都要做好自我的自律监管。这也是文化金融产业发展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努力地去寻找解决方案,能够更加系统化的进行探索,将会对文化金融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系根据西沐在2017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整合而成)
西沐简介:
西沐,本名贾杲,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首席科学家,包商银行文化金融顾问、包商银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潍坊银行艺术金融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上、下卷)、《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引论》、《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概论》(上、下卷)、《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概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11)》、《中国画当代艺术30年》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科学学研究》、《美术》、《中国美术》、《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逾300篇。荣获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奖(著作奖)、首届新华网中国收藏年度人物,2013美术报十大年度人物。
上一篇:陈履生,吓了我一大跳
下一篇:《汉画总录•邹城卷》前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