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10 来源: 收藏杂志 作者: 收藏杂志
衣食住行,衣居首位。作为裁衣工具的剪刀的发明,可谓中国工艺史上的革命性创举之一。今天,剪刀已经成了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基本上各个行业都能用到剪刀——裁缝剪布剪线,剪纸艺术,裁剪金属,牧民剪羊毛,花匠修剪枝条,动手术等。剪刀已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剪刀的质地、形制、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剪,古文写作“翦”。在《诗经》中已有提及,如《召南·甘棠》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勿翦勿败;……勿翦勿拜”句;《鲁颂·门必宫》有“实始翦商”句。“翦,割断也”,或“剂(齐)断也”。说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作为动词使用。而“翦”被用作一种器物的名称,也许是晚到铁器出现之后的事了。根据考古学资料,在先秦墓葬中似未发现剪,汉墓中则已多出铁剪。不过,汉代并不称之为“剪刀”。“剪刀”(翦刀)之名,乃是汉代以后才有的。
广州淘金坑发现的铁剪刀年代为西汉早期,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剪刀实物。自此以后,剪刀经历了从交股剪刀到双股剪刀的演进。
1934年陕西宝鸡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把铁剪。此后。西安、洛阳、长沙及山东长岛等地都曾出土西汉时期的铁剪。可见,西汉时期剪刀的使用已经比较广泛。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到,早期的交股铁剪刀为短柄长刃,双刃并行,没有明显的刃部,制作非常简单,仅用长条形铁片弯曲而成。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汉铁剪(交股式)
郑州东史马遗址出土东汉铁剪
出土的东汉时期铁剪
汉时的剪刀,其制作完全不同今日之剪,是用一根铁条两端锻成相对的边刃,再将铁条弯成“8”字形状,利用弯簧的弹力使其合放。铁刃相交,能齐断,这种形制,今天被称为交股式。东汉至宋朝出土的剪刀大多为这类交股式,其中以铁质居多。
其实,从汉代的陶俑和壁画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来看,庖厨中所使用的钳铗,已如今日剪截金属的铁剪,是将两片边刃用铆钉铆合。不过不知当时为什么不将这种制作技术应用到剪刀上,而是要经过几百年才有了改进。
五代时期(907-960),已经出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支轴式”剪刀。湖南长沙出土的五代时期的铁剪,中间就安有支轴,与现代的剪刀很相似。洛阳北宋熙宁五年(1027)的古墓中,亦出土了一把“支轴式”剪刀。
长沙出土的五代时剪刀
到唐代,山西并州(今太原)的剪刀已闻名天下。杜甫就有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以后,许多文人墨客均对剪刀有诗词赞美。
唐代 剪刀 弗利尔艺廊藏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唐朝银剪刀
而到北宋时期,双股铁剪刀开始出现。这种形制是在剪刀的两股中部用铆钉连接双环形把,其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自古以来,剪刀是闺阁绣楼的主要用物。刺绣缝纫向为妇女工作,操作时不可无剪,因而成为妇女必备之物。张敞所撰《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时,有龙头金缕交刀四。作为妃子,也需常用剪裁。1985年,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制工具佩上,就有一把剪刀。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制工具佩
宋代铁剪
宋代铜剪刀
有趣的是,我国元代以后出土的剪刀反而数量很少,究其原因,估计是这时的剪刀已经十分普及,人们不再将其当成珍惜之物用于陪葬了。1964年,江苏苏州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的大小两把铜质剪刀,样式非常精巧,已经和我们今天的剪刀没有什么分别了。
苏州元末剪刀(铜质)
虽然出土的剪刀都是明器,却正是表明了妇女备剪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有意思的是,辽代陈国公主墓中随葬之剪仍为汉式剪,到了元明之际,张士诚父母合葬墓中改成铆合式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关于剪刀的使用的流行风气。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说:“有宝铁剪刀,外面起花镀金,内嵌有回回字,制作极巧,倭制摺叠者,亦可用。所谓“倭制摺叠者”应指当时的日本式剪刀。但这种日本式剪刀实际上是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这个时期,“交股式”剪刀已经彻底被“支轴式”剪刀所取代,并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