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13 来源:020艺术观察 作者:020艺术观察
李津,1958 年生于天津,1983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2013 年被AAC艺术中国评为年度水墨艺术家。2014 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为年度艺术家。2015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作品被波士顿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等机构收藏。
待产图卷/43cm×38cm/纸本设色/2013年
一个鸡腿,两根萝卜,三只蟹爪,四头大蒜……李津的画中,我们总是可以看见很多日常的杯碗盆碟筷、餐桌上的萝卜白菜葱和鱼,一反历代文人画的清静意象,他的作品给现代人一种新“享乐美感”,让人在艺术里“吃尽人间美味,悦尽人间美色”,日常所食、所见、所用之美食美器,皆在李津的画中成为一个角色,与微醉、懵懂的李津作对话状,相对无言、惺惺相惜。
当然还有与女人之间的嬉戏调情:他笔下的女人艳丽妩媚、丰乳肥臀、秀色可餐,似乎令人触手可及。
富足图卷/180cm×98cm/纸本设色/2007年
传统文人一向追求清高淡雅,多不以世俗之物入画,寄情隐逸,才有山水,尊崇高风亮节,称竹菊梅兰为四君子。
上世纪初齐白石,以菜蔬、瓜果,农家常见草虫入画,一变文人的淡雅,创造出一种清新的自然气息。
而李津画“舌尖上的中国”,也画丛林中的微醺男女,用黑白水墨,也用缤纷色彩。
他读书、行路、饮食、酌酒,画里有山水,更有根植于当下的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
李津充满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吸引了国际化的眼球,同时也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边界。
他的作品会让人想起当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
乐趣就成了李津艺术的“主旋律”,李津画面中所有的形象创造,无论是男人、女人、美食、食具、茶具、花花草草,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诙谐好玩,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合家欢/138cm×69cm/纸本设色/2015年
唯美食与美人不可辜负
熟悉李津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爱美食:琳琅诱人的红烧肉、油焖大虾、清蒸鲑鱼……每种菜肴,在李津的笔下,文人画中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变成了鱼虾肉蟹……
“吃只是我的‘借口’,而且这个借口永远持续,因为我认为行万里路不只是看风景、画山水,实际上是要让自己的思想处于不断的新颖刺激和生活当中,这样艺术家对生活、对自己的艺术才有新鲜感,‘老树’才能开‘新花’。”
李津笔下的女人,也分外值得一提,与其他艺术家笔下性感的发光的女性裸体不同,李津笔下极具肉感的女人造型,就像他画的男人一样,表情也是懵懵懂懂、却也无以名状的吸引人。
他也不厌其烦地画自己,一个肉头鼻子满面胡须的人瞪着呆萌的豆眼。
他画不烦自己,也觉得自己的形象挺入画,就像始终用第一人称写作。
身边总有一个小媳妇似的白净女人,那也是来自生活。
不是写生,都是默写。
江南行册页之五/纸本设色/19cm×28cm/2015年
李津的父母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地下党员。
母亲后来做了天津的教委主任,很懂教育,对儿女管教有方,唯有李津,被认为是“烂泥扶不上墙”,因为他任性、自由散漫,被称为“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不够理性。”
“对我绝对失望,但是失望之后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太管我。干脆放纵,你也就无从逆反。我哥哥姐姐被管得多一些,因为未来寄托希望。我是只要不惹事,想画画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很少干涉。”
他因此成为家中的“漏网之鱼”。
“那时候也没有正经的纸,都是我妈妈写稿子的反面,或者文件的反面,就在那上头画,永远都是画得满满的,很节约用纸,情不自禁地去抓那个笔和纸去。”
红色经典图册之八/38cm×44cm/纸本设色/2014年
李津生于天津,解放天津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批最先进城的,因此用这个城市给孩子命名,天津也成为李津绘画里的底色。
“我画里的幽默感,民间曲艺的味道,都跟天津有关系,跟杨柳青年画有关系,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和其他年画都不一样,它是殖民地年画,它里面有素描的影子。满清宫廷里都兴用杨柳青年画做物件儿,有种洋派在里头。那个时候天津是租界,这边是洋楼,纯正咖啡馆,西装革履;那边就是真正的民房,说相声的、茶馆、卖艺的,天津卫就是这样大红大绿。我出生在德租界的洋楼里,有阁楼,有地下室,但是我上工艺美校就是一个特民俗的、三不管的地方,我的画里不土不洋的东西,跟这个城市有直接关系。”
欢乐颂图/43cm×38cm/纸本彩墨/2013年
天津人有种给自己找乐子的本领,正像天桥相声里说的:“逗你玩儿!”在李津自我放逐的那些年里,每天都是靠玩儿对付,既不参加美协,又不参加全国美展,一点荣誉感都没有,全然放弃的态度。
天天卡拉OK,喝大酒,不跟画家玩儿,但有的是玩的,天津有玩古玩的、玩蛐蛐儿的,热闹得很,还养鱼,看鱼在鱼缸里游就是一两个小时。
他是个特别害怕孤独的人,生活就该像他常穿的大花衬衫一样,丰盛,热闹,满得要溢出来。
兄弟/33.4cm×24.3cm/纸本设色/2017年
李津对于创作不同阶段的自述:
第一个阶段是上学期间和刚毕业时的创作。
我那个时期的画风格接近于表现主义,比较热烈、情绪化,追求所谓的力度、力量感和视觉的冲击性。
这与当时很年轻、很有精力有关。
圣帕特里克节之一/43.3cm×37.5cm/纸本设色/2017年
第二个阶段是1995年以后,我另起炉灶过家庭生活。
这个阶段我开始更转向世俗生活,躲进小屋去过自得其乐的生活,关心自己周围的事情,作品也变得生活化、私密化。
画的东西不是为了给大众看的,画的情调也更个人,有点“家常主义”。
我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很多作品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人们开始发现有这么一个画家挺有意思,特别愿意画自己周围的事情,画一些世俗百姓日常生活中都有的吃喝拉撒,画得还挺精彩。
圣帕特里克节之三/43.3cm×37.5cm/纸本设色/2017年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这个阶段我又有一个调整,发现绘画虽然是描绘自己的生活,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员,我的感触代表了这个时代很多人的感触。
个人的感触折射出来的是整个时代。
绘画作品描述自己的同时也描述了时代。
这个时候我开始挖掘绘画作品中的消费感、丰盛感,这种对物质丰富的追求是这个时代我们很多人共同的追求。
这是在消费时代,曾经经历过饥饿的中国人一旦脱贫以后的思想。
比如我会画很多无度吃喝的人,并不是说他们的胃口、舌头需要,而是他们的精神上需要这种安慰,需要这种成就感。
现在那么多人谈事情需要请客吃饭,需要很奢华,这实际上折射出以前他们生活中所缺失的东西。
所以我画了很多消费主义的东西,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人的心态,最起码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心态,表现自己的小生活和大生活之间等同和对应的东西。
青城怀古图/纸本水墨/43cm×38cm/2014年
把日子过透,真性情跟“主义”没有关系
这真实的情绪,与当下息息相关。
饕餮盛宴里袅袅上升的滋味,树林花丛中嬉戏追逐的男女情人,又或是竹塌上的春梦一场,李津敏锐地捕捉到瞬时情境,又再现于具体的画作中。
乍看,是欢愉,再看,是人生。
李津以自己的人生感觉,创造了一系列以自己为模特的懵懵懂懂的男人,像微醉的人,沉浸在人生忘记一切的感觉中,眼神朦胧,神情恍惚,不谙世事,逍遥自在。
“别人看我的画,觉得挺夸张,但我怎么看都觉得和自己很像。我的鼻子就是很大。我喜欢用第一人称创作,我是我画面里绝对重要的角色。”在李津的画面里,无论造型还是情节,都明明白白地透着一股生活情趣。
待产图/39.5cm×49cm纸本水墨//1997年
很多人或许不太懂李津,他们还都围绕在表象上。
“对于传统的、高古的绘画,我内心的认识还是比较透彻的。只是,我想要放下架子、面对大众,让自己的说话方式不那么晦涩,拿出真诚的聊天态度。”
水墨画固然是严肃的,但幽默却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就是喜欢。
颂歌/400cm×250cm纸本设色//2015年
让人很烦的事情,或者是周而复始总在重复的事情也没什么不好,这种生活总在重复着,我们谁也不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从早到晚一直都这样,虽然说流程是这样的,但只要你端正态度,每个人所得到的感受肯定不同。
所以我一个画画的人,把心里的那些小感觉用画表现出来,实际上已经有一层过滤了,你画的时候是有所选择的。
不是我非要画这点东西,我是觉得这日子还没有过够,也没有过透。
云散空净/37cm×42cm/纸本设色/2016年
“水墨是一种选择:对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及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是个很写实的画家,创作灵感一般来源于我周围的生活、来源于我喜欢的东西。
我的生活就是爱吃、爱喝、爱玩、爱唱唱卡拉OK。
我的作品不晦涩,我画的都是我自己真实感受到的,没有任何编造的东西。
如果我不喜欢吃偏要画吃喝,我不喜欢女人偏要画女人,这都属于硬编了。
养怡之福/35cm×46cm/纸本设色/2016年
我选择了水墨,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也选择了一种生活,真正理解汉族生活是什么,这个时候回过头来才会比较踏实,没有一点虚的地方。
如果没有这点,到了国外你就会感觉不踏实,因为整个的文化权利和文化的自主性,你都不能说什么,你是被选择的,就可能变得很随便。
当代艺术在西方他们像谈自己家里的事,没有障碍,谈笑风生,另外一个半球,另外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把它渗透了多少,我们又有多少共同的地方?唯独到了水墨的时候,才获得了一种尊重,这种尊重是这个国家悠久历史的基础上造成的,但是这个不等于他们就会理会你,他们也可以不选择你,也可以不跟你交流,但是他们对你的尊重是够的,对传承的绘画尊重是够的。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43cm×38cm//纸本设色/2013年
水墨的材料对我来说没有问题,因为我不是非要跟传统的语言方式拉开距离来作为一种创造,有很多人是这么设定的,我也相信做这种事的人也许以后有道理,因为他是要探索一种所谓的新语言模式。
我思考的是怎么进入当代,活在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可能更重要。
爱江山更爱美人图/43cm×38cm/纸本设色/2014年
艺术家本身的选择是有他自己的权利的,要不就不搞艺术了,其实很多搞艺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不想,然而又有一种愿望,一种假设的认定,假设的一种同意,这个同意不需要谁,艺术家自己同意了就行,然后才是一个反面市场的选择。
“老师,来一千尺。不着急哈,老师,绝对不着急,你把账号给我”。
如果我都是okayokay的话,那我现在就惨了,欠这么大屁股的债,还想大苹果?还想破局?凭什么破局?他们打官司不就因为这个吗?人家说,你画得太粗糙了,我当时要的是那个,不要这个,要不你还我钱,要不你画我想要的东西。
就是这么鲜明。
我那时候不是不缺钱,好在我内心里比较清楚,要这个我睡不着觉,给我多少钱我都睡不着觉。
还是,我的画我自己来选。
叫我如何不想他/35cm×138cm/纸本设色/2016年
曾为李津策划了他的三十年回顾展的汪民安,从哲学角度解读出了他满纸声色背后的荒凉和荒诞,“他致力于将人性的东西灌注到纸上,并将这种瞬间的快乐永恒化。李津的作品是表层的喜剧,深层却埋伏着挥之不去的伤感。他对世俗生活的强烈迷恋受到了必死的悲剧意识的促发,这正是‘人的终结’的主题,它在此以两种方式表达出来:一种是海德格尔式的人之必死意识,一种是科耶夫式的人之终结意识。对于前者而言,我们看到了画面笑声后面的悲剧,对于后者而言,我们看到了画面悲剧前面的笑声。”
春到纽约/43.3cm×37.5cm纸本设色/2017年
上一篇:潘鲁生:怀念乌丙安先生
下一篇:叶小强 · 纵横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