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版画的五个特性

时间:2018-09-04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艺术网

摘要:抗战版画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自然延续和升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作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倡导者,自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办“朝花社”起,所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培育大量新兴版画家,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年间,发挥着以版画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战的卓越作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构成灿烂篇章。…

抗战版画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自然延续和升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作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倡导者,自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办“朝花社”起,所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培育大量新兴版画家,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年间,发挥着以版画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战的卓越作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构成灿烂篇章。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所具有的五个特性:现实性、战斗性、大众性、审美性、教育性,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充分凸显。现结合“抗战版画在丽水”展览作品,就抗战版画的五个特性作一简要阐述。

  一、现实性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鲁迅先生通过曹靖华在苏联得到诸多版画,其中有毕斯凯莱夫为《铁流》做的一套插图,曹靖华对鲁迅说这些插图定价不菲,但是无需付钱,苏联画家只想得到中国的纸张,认为印画莫妙于中国纸,于是鲁迅先生就给曹靖华寄去许多上等的中国宣纸和日本“西之内”和“鸟之子”,托他转致给毕斯凯莱夫和其他版画家,结果让鲁迅意想不到地又收到了来自苏联的毕斯凯莱夫、克拉甫兼珂、法弗尔斯基、保夫瑾诺夫、冈察罗夫等画家的作品36幅,还有一部分在邮局遗失。从苏联的版画中,鲁迅先生看到了版画艺术无须文字说明就能就能把当前的历史现实描绘出来,新社会的水闸、工厂,伟大的建筑,以及伟大的事业、伟大的艺术,都成了版画的题材。于是鲁迅先生自己印了一部《引玉集》,又帮助良友公司选编了一部《苏联版画集》,这些苏联版画后来被展示于上海八仙桥的青年会。鲁迅当时潜居上海,但还是冒着风险去参观了展览,并订购了八幅。苏联大使深知鲁迅喜爱苏联版画,以及介绍之劳,就将连镜框装好的八幅版画送给了鲁迅。鲁迅先生推介苏联版画的目的就是希望借鉴苏联先进艺术的认真精神和精密态度,以针砭中国艺术的病态。

  鲁迅先生翻译了苏联革命艺术理论书籍,如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与《文艺与批评》,以及选印了《新俄画选》等书后,给予中国的青年艺术学生的思想影响非常之大。比如,受其影响,国立艺专首先于民国十八年成立了“一八艺社”。提倡新艺术,主张从“沙龙”走向街头,从侍奉达官贵人的“帮闲”艺术走向服务民间大众的“现实”艺术。这次“抗战版画在丽水”就展出了“一八艺社”成员胡一川的作品《到前线去》、夏朋的作品《早市》。1931年春夏之间,“一八艺社”作品在上海展览,鲁迅先生为展览特刊写了小引:“------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也正在这一面。”

  同年八月,“一八艺社”上海分社成立了一个木刻研究班。由鲁迅先生介绍,请日本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讲授木刻方法,鲁迅先生亲任翻译。此时,丽水籍版画青年金逢孙正在上海求学,他有幸亲聆了内山嘉吉的讲课和鲁迅先生的教诲。并刻出了《读报》、《小贩》等作品,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表扬,并介绍推荐他的作品《读报》赴法国参加“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展览会。金逢孙先生缘此得以与内山嘉吉结为好友。

李以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明快的哲学45.2 cm X46.3cm  1974

李少言 木刻毛泽东题词 14 cm X7.5cm  1940

  二、战斗性

  光是现实性还不够,艺术是艺术家用以改革现实的武器。鲁迅先生提倡的木刻,是具有战斗性的艺术。这与鲁迅艺术思想的出发点相一致。唯有能战斗,才能把握动的现实。也唯有能战斗,才能接近历史的社会的真实。所以鲁迅先生劝谏木刻青年要有“韧性”,所谓“韧”就是不要把艺术做“敲门砖”,而要把艺术坚持干下去。一切艺术作品之具有战斗性是应该的、必然的。

  所以,当年鲁迅先生介绍外国的优秀版画家都是具有战斗性的。如:麦绥莱勒的版画集《一个人的受难》(四集),具有震撼人心的内涵和形式;珂勒惠支作品同样具有战斗性,鲁迅说“作为被压迫阶级的代言人,她被周围的悲惨生活所感动,她的作品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浓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总之,鲁迅先生提倡木刻,并不是为了个人的高雅,而是完全作为解放受压迫民众的武器。

  受鲁迅先生影响的热血版画家,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版画具有战斗性的特点,利用版画这一投枪和匕首的利器,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一种唤醒民众与日寇作战的杀伤力。

  这次《抗战版画在丽水》展品中胡一川的《卢沟桥战斗》、《八百壮士》,李桦的《怒吼吧!中国!》都是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军民与日寇决一死战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令人震撼!

  当然,鲁迅先生也非常注重战斗艺术的策略和方式。他对木刻青年说:我主张在画展中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否则,只有几个人来称赞阅看,一下子即将它拉到地下去,这无疑是自杀政策------

李桦    哭儿  16.2 cm X18.7cm  1934

江丰  东北抗日义勇军  19.5 cm X13  1935

  三、大众性

  鲁迅先生提倡木刻,还基于唤醒大众的冀望。他常常叹息中国民众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又觉得中国文字太难,不易懂,中国当时文盲又多,只能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他常说:倘要启蒙民众,图画乃是一种利器,因为它就是不认字的人也能看懂。

  版画除了虽极匆忙,顷刻能辩的特点,宜于大众所接受外。同时,版画因复制特性,它的作用甚广,便于在大众中传播浏览,

  中国古代利用右史左图、佛本生图、古圣迹图、连环画图、绣像全图、智灯杂字等形式启蒙大众。其中大多采用的是版画,说明版画有一种利于大众接受的直观功效。

  正因为版画的这种功效,便于鼓舞全民抗战,所以当时的油画家、雕塑家、国画家等都抄起刻刀投入到抗战版画等洪流。如油画家罗工柳、胡一川、莫朴,雕塑家王朝闻、夏朋,国画家李可染、丰子恺等都为了抗战宣传,学习木刻、研究木刻、创作木刻。他们深入民众,贴近民众,扎根民众,听取民众意见,了解民众审美,改进画风,变西洋版画“阴阳脸”形式的不足为中国民间版画线性平涂特色,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这次“抗战版画在丽水”展出的莫朴作品《清算图》、王式廓作品《改造二流子》就是吸收融合民间艺术形式,适应民众审美的代表作品。

胡一川 八百壮士 15.2 cm X20.2cm  1938

  四、审美性

  当我们审视抗战版画时,陡然发现现今美学教科书中关于内容形式、语言构成、刀法技艺等的美学概念范畴显得相当乏力,难以形容抗战版画那种内在迸发出来的强烈的撼人心魄的冲击力度。

  对这种力之美,我勉强用“狂飙突进”来形容。最典型的是这次展览作为开篇之作的李桦的作品《怒吼吧!中国!》。作者以倔强雄强的刀功,豪放有力的线条,刻画出一个被绑缚、受蹂躏者的怒吼和反抗,体现了觉醒的民众与日寇决一死战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这种矛盾冲突构成的戏剧性张力蕴蓄着一触即发的中华民族迎击敌人的精神和伟力,非常震撼人心!

陈九 光荣的战绩 16 cm X12.1cm  1938

  五、教育性

  毛泽东主席说:“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抗战版画既具歌颂性又具暴露性,这也是它的教育性力量所在。

  就歌颂而言,抗战版画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奋起、团结和战斗;歌颂了人民战争的正义性;歌颂了人民战士的勇敢无畏和视死如归。就暴露论之,则主要是无情地揭露敌人的残暴和侵略战争的不义及其必然失败的可耻下场,唤醒国人潜在的保家卫国意识。

  这次“抗战版画在丽水”展出作品中,胡一川的《八百壮士》就是对抗战英雄英勇作战的歌颂。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和刘宗和的《参军》则具有唤醒民众奔赴战场的感召力。郑野夫的《炸弹爆裂的时候》、李桦的《哭儿》则是在揭露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惨绝人寰。

  木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画,它不是政治口号的传声筒。它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起到引导人、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胡一川创作的《到前线去》最具代表性,它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作品成功地表现了全民族的愤怒和坚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是我国早期木刻表现民族魂魄的杰作。作品刻画了一位极其愤慨的劳动者,他左手紧握战旗,右手挥动着,向亿万人民发出了紧急的召唤——到前线去!他那怒不可遏的眼神、强烈呼喊的口形、粗壮有力的臂膀、迎风飘动的头发和衣衫,注满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抗战版画的五个特性非常鲜明,它并为过时,对当下无论是版画还是其他画种,仍具有启迪意义,那就是艺术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出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为群众所喜爱的作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