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2018年开学典礼讲话《象山的境域》

时间:2018-08-06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

摘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2018年开学典礼讲话《象山的境域》 亲爱的2018级的新同学们,穿过走廊上的那尊红门,刚才,你们走进了这个殿堂,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这个学术大家庭。我代表中国美院全体师生,欢迎大家。 这尊红门是一尊什么样的门呢?实际上,它是由1928年创立的我院前身国立艺术院的校方正式信笺演化…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2018年开学典礼讲话《象山的境域》

  亲爱的2018级的新同学们,穿过走廊上的那尊红门,刚才,你们走进了这个殿堂,走进了中国美术学院这个学术大家庭。我代表中国美院全体师生,欢迎大家。

  这尊红门是一尊什么样的门呢?实际上,它是由1928年创立的我院前身国立艺术院的校方正式信笺演化铸成的。90年前,中国美术学院初建,名曰“国立艺术院”,在中国的艺术院校和大学中,90年不算最早,但中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本科与研究生最早的建制始于此,让我们的民族引以为傲的名师集群聚于此,“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一以贯之的学术旗帜树于此。这使得我们的母校无愧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回首征棹,心中如噎。初创的学校没有场地,用一个银元象征性租借了孤山湖畔的罗苑之舍;没有经费,但教学用具却给予基本保证。在诸般困难之中,学校树起艺术运动的旗帜,掀动湖畔特有的诗性与理论的热潮,并将“介绍、整理、调和、创造”的学术旗帜镌刻在信笺之上,引为学院的使命与担当。

  这面旗帜90年不撤。90年来它像一尊巍巍宏门,耸立在学院代代传承的事业中,耸立在多少国美人深深信然的胸襟里。上世纪30、40年代,我院屡迁校址,数度远徙,在山壑江渚之上,兴学育人,把战火硝烟的大地,变作漂泊的无尽课堂,让危亡之中国在这里存持天地之心、生民新命。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以育人为目标,以社会美育为使命,在时代的风云激荡中迎受洗礼,铸炼充满激情与实验理想的变革现场,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赢得南山校区重建等一系列历史性拓展,开拓了特色鲜明、内涵丰满的国美之路。进入21世纪,学院高扬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为文化大省建设作出贡献”的建设理想,坚持以大学望境为旨归的校园建设与心灵培育模式,坚持以东方学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特色学科群建构模式,坚持以“人民中心”为旗帜的艺术创作、服务社会的推进模式,坚持以“四通要求”为标志的教学与育人模式,坚持以“哲匠精神”为灵魂的师风学风培养模式,拓建象山校区,完善五学科的学科格局与发展策略,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行列。

  同学们,今年的3月25日,我们学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学院”大展,并隆重推出煌煌39册的“国美之路”大典。4月8日,就在这个大厅,我们举办了中国美院90周年校庆的庆典大会,那一天,阳光特别灿烂,校园格外美丽。抚今追昔,情往兴答,来自海内外的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朋友们一致认为中国美院的发展代表了中国视觉文化的建设高度,展现了全球艺术学院的一种品质和理想,无愧为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当代宣言。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走进校园的最初的日子。早晨起来,远眺象山,烟霭茫茫,象山卧于天地之间,我们的校园由此分作南北。山南,山房耸立,山北,合院盘错,四季的阳光点染着我们的青春。每一年的迎新典礼之际,我都不由地想到我们当年的入学。那是40年前的秋季,当时的校园是怎样的呢?闲阶荒凉,月色潇潇,今日回想只若童话。当时的校园——当然是南山路的老校园,省京剧团、歌舞团与美院师生杂处。上课时,吊嗓之声频频滑过,陈列馆成了他们的练功房,待到陈列馆归还美院,那里便成了校园生活的中心。今天被各种校史叙事频频提起的1979年我院购买的最早的外国美术图册,就是在那里以一日一页的方式展出,从华东各地涌来的中青年读者隔窗眺望,盼眼欲穿。这个展览刚刚撤去,油画班就从春天的田陌中带回“红色”的江南写生。第二届全国素描教学会议在校园里举办,却在每一个教室、每一间寝室里引起争论。每天傍晚,大家注立在图书馆门口,等着将外国期刊抢到手,一张张地画下来。正是在这样境域中,诗与远方重新在校园中聚拢。在十年的荒芜之后,老美院的某些根深蒂固的精神如秋草薪火,渐渐跬成星、跬成光、跬成焰。那一代青年野草般燃烧、歌唱,因激情而充实,因开口而欣然大笑。在那没有电视却有星空、没有空调却充满热血的另类童话里,一代青春如鲁迅先生所言那般:“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这是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学院,这是你们的父辈青春芳华的岁月。更早呢?国立艺术院1928年建校于西湖孤山南麓,孤山静卧山水的核心,前山平湖,雄丽空阔;后山幽谷,玉树环波。东麓有亭翼然,一片梅林映万世风骨。西峦塔树依依,百年印社,栖此林山。沿湖蜿蜒东南,临水楼榭,正是艺院创生之地。我院已故著名教授朱金楼先生在《孤山忆旧》一文中曾深情写到:“……居孤山七载有余,与西湖朝夕相处于天光云影,晨曦落日之中,乃觉晴湖、雨湖、雪湖、夜湖、朝湖、暮湖、春湖、秋湖……俱是胜境。”他还诚切地回忆解放初期的一代国美人,“每于晚饭既毕,湖畔徘徊少顷后,”便相聚指点湖山,侃侃而谈,从这“楼居夜话”中,带出诸多教学变革的举措。

  同学们,当此你们入学履新的时刻,我向你们回忆湖山旧事,就是想将这个学院的精神脉络描画出来,传递给你们。国美秉承中华文脉,善于在林山中隐身伏体,含英咀华,并借此地貌天风,修葺学脉,点缀文心。无论临对怎样的困境,国美人始终葆有思想的激情、人文的情怀、文化的担当,始终葆有一种深沉的相信,信自己、信事业、信艺术。90年前,秉着这种相信,国立艺术院的师生掀起“理论热”,创办众多刊物和社团,传播最早的新兴木刻,铸炼初创的十年辉煌。70年前,秉着这种相信,华东分院的一代人编译大量美术理论参考资料,引素描写生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催生“浙派人物画”,对中国民艺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研究,探索本土出新的独特道路。40年前,秉着这种相信,浙江美院的师生溯着现代运动潮头冲浪,不断地提出另类的价值追求和实验倾向,以源自底层、源自民间的激情,倒逼学院的变革。

  蔡元培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相信美的心将改变人心。林风眠先生主持艺专十年后,离开学校之际,慨然写下“为艺术战”,他相信艺术的力量。潘天寿先生被批斗后,却寄情山水深处的饮水生涯,他相信历史终会归还艺术的庄严。25年前,肖峰先生坚持将美院更名“中国美术学院”,他相信这所美院代表中国。我们一代人在困难重重中开拓象山校区,王澍老师几乎是无偿地设计了象山建筑,因为我们相信山水才是我们的家园。范景中先生坚持七年,披览兴笔,写下《中华竹韵》,因为他相信艺术史对人心的抚育。毛陈冰只身赴前献血,因为她相信人性的隽远与安好。在这所有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抉择的后面,都支撑着对艺术、对人性的真实而又博大的相信。

  象山如弓。这自然的山脉,总有一份沉静的浩然之气。选一扇窗,晴雨眺望,山色依旧,却一日一变。山北横廊迴转,山南斜廊相叠,山抹微云,天连芳草,在数不尽的远望里,我们喜欢上这样的风景。我们的心灵会要我们的眼睛不断地去看风景,去会风景。满眼的风景让我们学会相信,相信花开花落、四季轮替,相信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相信千人千面、人心安好。即便春去春来,却只让别意伤情在山水诗意中流淌。如若有机会在象山山脊上行走,便感群山与万物均被拢在夏日和风的灿然之中,心怀涵泳其上。象山的民艺馆与设计博物馆遥遥相望,在民族民间的技艺生活的亲近中,在包豪斯变革理念与实例的观赏中,我们正在接受“国际—本土”机制的熏养,催生着学院学术的某种互动性的激情与力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当我们的青春从这里真切地敞开自己、交付激情的时候,我们已然置身于从容应答的境域,自信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同学们,今日你们将收到学校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两支毛笔与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智永何许人也?王羲之的七世孙。永和九年,王羲之携友人亲眷四十余人,走在兰亭的山阴道上,留下千古名篇。那年暮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两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叹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实际上是王羲之代表中国文人向天地发出的世界宣言,从文到字,从风景到兴怀,王羲之充满了自信,一种超越生死、冠盖千古的信然。知死生为虚诞,视古今为须臾,他从容命笔,兴来畅答。这是我们真正的象山,是我们得以兴发激情、陶养情怀、树立担当的精神的无尽藏也!此刻,我们集结在这样的象山的山口,迎接长达数年的攀援,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谢谢大家,山道上见!

许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