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艺术的陪衬,比如傅抱石与那些并列的“写生”

时间:2018-09-19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找到自己兴趣点的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ldq…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这是一个人人可以找到自己兴趣点的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再造山河—— 20世纪50、60年代 ‘新国画运动’研究展”沉稳而安静的梳理馆藏,并通过文献讲述时代的痕迹;伦敦V&A的“电子游戏:设计、游戏、扰乱”抓住了电子游戏革新中重要的十五年。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再造山河—— 20世纪50、60年代 “新国画运动”研究展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展期:2018年9月8日-10月7日

票价:免费

点评:“新国画运动”研究展在央美美术馆顶层的方形小展厅,微缩而精巧,低调且沉静;和楼下正展陈着的新媒体艺术展和游戏展有不小的反差。看到同样讲“政治挂帅、古为今用”的傅抱石的山水作品和画院集体创作的山水画并置,我们还是能立刻断定艺术性的孰优孰劣。艺术,还是关乎气韵的!

评星:四星

展览标题,“再造山河”,已然气势撼人。本次展览讨论的国画改造主要聚焦全国四个地区(京津、江南、西北和岭南)的写生实践。这种地域视角勾勒出不同地区的国画家群体甚至画派的状态,使观众能一窥各地方样貌。也许“写生”作为山水画革新的基本路径是艺术史界默认的前提,又也许由于展览选取的视角是地区差异和地方对比,所以展览没有交代“写生”由来的前因后果。不过,一个背景是,新国画具体改造方法是从艾青在1953年《文艺报》发表的《谈中国画》一文中出现,即明确了办法是“写生”——这才有了本次展览中各地艺术家外出写生山河的作品。从此,新国画的写生和大约在同时期确立的新中国文艺准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结合在了一起。

李行简,《高粱红了》,1963年

如何“社会主义”、如何“现实主义”是困扰所有文艺创作的问题,国画改造亦然。不同学者对新国画的主题曾有不同归纳,举例而言,邹跃进先生就认为新中国国画变革主线为三条,分别是:“毛泽东诗意”、“革命圣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农村、城市和工厂”。在本次展览中,策展人在一开始选择了点名题眼的两幅画,很有说服力:宗其香绘制三门峡大坝建设的《锁住黄龙》以及钱松喦的有革命指涉的山水画《红岩》。这至少体现了国画改造中明确的两点,一方面是内容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讴歌,另一方面是形式色彩上对红色的强调。

钱松喦,《红岩》

作为检索各地方国画写生的研究展览,也许唯一的遗憾是其他地域的写生作品较为欠缺,如西北和岭南地区的呈现都以打印作品图片为主要形式。这次虽然以梳理馆藏为主,但文献与文字工作已然有整体性的关照,若是有借展更多作品,定然更为精彩。

左为傅抱石,右为画院集体创作

最后谈一点关于这些国画的感受。困扰很多新中国艺术史研究者的一个问题是,太多材料和作品几乎只有史料价值,而无艺术价值。在那个时代,宣传性几乎完全遮蔽了艺术性。但站在这些“新国画”前,看到同样讲“政治挂帅、古为今用”的傅抱石的山水作品和画院集体创作的山水画并置,我们还是能立刻断定艺术性的孰优孰劣。也许艺术性,或者是关乎气韵的东西,至少在国画中还是能通贯古今的吧!(文/小羊)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站起:2018年8月18日-10月14日

票价:60元

点评: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看懂的展览,无论你艺术研究者、从业者、爱好者、甚至是打卡者。研究者可以从中挖掘女性艺术创作、探究女性在艺术中如何寻找自己的话语权,由此研究时代变革中的艺术生态;爱好者通过妮基的创作体会艺术家的造型能力;打卡者则更为直接,无论和妮基“娜娜”还是和沈远的梳子、帽子、裙子,处处是可以合影的景致。这类处处沾边的展,或许也是造就PSA参观人群年轻化的因素之一。

评星:三星

“她”看展览名便可预测这是一个带有性别的展,事实也真是如此,展览的标题“HON”(瑞典语中的主格“她”)源自妮基·圣法勒1966年的同名作品。这一女性卧姿造型的巨型空间装置内部设有自动贩卖机、影院、画廊、酒吧等设施,兼具生产、娱乐、教育、社交等多种功能。它开放、自足、无所不包,寓示着“第二性”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这件使艺术家声名大噪的作品可谓是对其艺术创作最形象的诠释,妮基一直以创作类型丰富、擅长大型雕塑与装置而闻名。在激情燃烧的1960年代,她看似与女性绝缘的作品体量和风格冲破了传统的桎梏,为性别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

比起妮基在美术史里的地位,展览的另外一位主角,中国艺术家沈远就相对弱一点,她是198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运动的参与者,也同样是在社会剧变期开启她的艺术生涯的。其作品对文化转译与冲突、城市化发展均衡性等议题作出的回应。但在展览中,观众几乎被妮基的作品“俘虏”,无论是否了解妮基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沈远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陪衬。

妮基的“娜娜”

虽妮基以响亮的“射击”绘画,象征着女性对既有社会结构的抵抗。但此次展览留给公众印象最深的无疑是丰腴大胆的“娜娜”雕塑,“娜娜”们似乎热情洋溢,穿着绚丽多彩的衣服,动作夸张,手舞足蹈的。艺术爱好者通过妮基的创作体会艺术家的造型能力;打卡者则更为直接,无论和妮基“娜娜”还是和沈远的梳子、帽子、裙子,处处是可以合影的景致。这类处处沾边的展,或许也是造就PSA参观人群年轻化的因素之一。

但展览始终萦绕笔者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将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并峙,至少在展览中没有讲清楚原因,观众只能看到妮基和沈远,各自唱着各自的歌。(文/小松)

电子游戏:设计、游戏、扰乱

地点: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 伦敦)

展期:2018年9月8日-2019年2月24日

票价:18镑

点评:电子游戏是一个独特而又复杂集合体,从视觉艺术到音乐,从编码到动画,包罗万象。这使得游戏成为了一个对设计批评家和策展人有很大吸引力的主题。但同时游戏并不适合博物馆环境,因为游戏的灵魂是交互性,这又是当游戏处于博物馆这一场域中时,势必会缺失的一点。

评星:五星

在V&A美术馆开幕的展览“电子游戏:设计、游戏、扰乱”一改以往从技术层面关注电子游戏历史的做法。这是第一个把游戏当做一种现代文化力量的重要展览,展览的叙述自21世纪前十年的中段开始。

展览的第一部分主题为“设计”。这一部分选择了过去十五年中的八个游戏,展示了电子游戏设计的过程和美感。通常有关游戏的讨论仅仅聚焦在游戏产品本身,玩家很少会窥探在电子游戏发展背后的故事:是谁创造了电子游戏?他们怎样进行创作?又为什么而创作?不同于让人意兴阑珊的魔术揭秘,这些答案的揭示只会让玩家对游戏更加欣赏。

游戏 The Last of Us(最后生还者)角色草图

电子游戏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这一部分也展现了现代电子游戏所涉及到的广阔领域。其中典型者有魔幻现实主义冒险游戏Kentucky Route Zero,其借鉴来源不拘一格,包括马格里特(Magritte)的油画,威廉•福克纳(Faulkner)的小说,《推销员之死》中的一幕场景等等。

接下来的“扰乱”部分则专注于游戏作为一股推动社会和政治变化与评论的力量的事实,这里有来自批评家、开发者和学者对游戏在讨论处理性、枪支暴力、种族主义、语言平等和政治问题方面的成败的评论。毫无疑问,这一部分中的作品商业化程度较低,从它们之中可以窥见,从21世纪初期游戏制作工具的使用门槛降低以来,含有激进思想的游戏繁荣发展。

展览中的最后一部分“游戏”,看起来更像是人们想象中的电子游戏展:若干短视频叙述了游戏史上的事件;一台街机,装满出人意料的游戏;一个由坏了的车改造而成的展柜,展示了现代游戏发展中朋克的一面。

展览现场

对于已经追随电子游戏文化数十年的人们来说,这一展览可能会让你了解关于你热衷的游戏的轶事,比如Journey将角色抽象化以避免文化偏见。尽管展览中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但也有很多即使是怪异游戏文化的热衷者也未必见到过。游戏的变化太过迅速,人们不可能尽数掌握,这也是游戏最大的乐趣之一。试图对电子游戏下定义的行为就如同试图定义艺术一样,只是无用功罢了。

这一展览抓住了电子游戏革新中重要的十五年,展览看待电子游戏的态度就如同为其所吸引的玩家和创作者一样:这是一门有无限可能性的综合艺术,也是一种改变的力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