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花好月圆

时间:2018-09-27    来源:文艺菜园    作者:文艺菜园

摘要:又到中秋佳节,全国城乡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浓厚的节日氛围在身边漫延。 这种气氛从古流传到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是中华民族思乡念家的情感纽带。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秋之时,也是丰收之季,满月升起,阖家共聚,往往在那个时刻,时间的节律、自然的景…

又到中秋佳节,全国城乡各地纷纷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浓厚的节日氛围在身边漫延。

  这种气氛从古流传到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是中华民族思乡念家的情感纽带。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秋之时,也是丰收之季,满月升起,阖家共聚,往往在那个时刻,时间的节律、自然的景观、生活的欢愉融为一体,使人找到天地间、家庭里、人生中的那个原点。即使岁月变迁,每当对着一轮圆月也会想起童年,想起故乡和亲人,于是找到情感寄托和对美好的定义与追求。这样一种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团圆意识,也成为烙在心底的民族文化印记。

  应该说,团圆意识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有关,人们希望生活安定,风调雨顺,物产丰裕,人丁兴旺,不仅民俗节日里,正月十五食汤圆,八月十五赏圆月,寄予了对圆满的追求。文学艺术作品也往往讲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从原始先民的彩陶纹饰、玉璧造型到民间美术的团花剪纸、生活营造中的水井、锅碗瓢盆多取圆的造型,及至福建围屋的圆楼、圆寨等民居营造更展示了生生不息的家族团聚之根脉。

  “圆则合,合则圆”,圆形的造型观念、团圆的意识里包含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今天乃至未来也仍然是我们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一种传统文明的存在。正如古人基于对月亮朔望圆缺的洞悉与体会,形成了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对世事循环流转的把握和对美好圆满的期待,其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朝气,团圆意识里包含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认同感和创造力,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花好月圆人团圆是一种生活愿景,也是一种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集体观念责任感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不只是个体的圆满自足,而是亲人、亲友及社会群体的和睦圆满。正是在这种充满了集体感、责任感的团圆意识感召下,无论个体境遇如何,只有亲人团圆、社会和谐、天伦之乐才是理想生活,所以团圆是全民族的团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阔大气象里包含家国情怀和民族凝聚的心理结构。

  回想儿时中秋,常听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画时也画嫦娥奔月,待读到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也诧异这团圆节里关于分离的传说。如今想来也释然。嫦娥登月更多是人们关于飞天的梦想吧。如今我们的登月卫星以“嫦娥”命名,可去亦可返,嫦娥也可以回家团圆了。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家国维系的情感纽带。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