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9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凤凰艺术
说起LV,你第一反应是想到什么?奢侈品?箱包?经典老花图案?还是上一年破天荒和街头品牌Supreme的联名款?但是,或许你并没有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情:其实LV和艺术也有很深的渊源。
前几天,我受邀参加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全新展览——菲利普·帕雷诺 Philippe Parreno《玛丽莲》。虽说LV时装发布会参加过不少,但艺术展览还是第一次,惊喜之余也充满疑惑——这个艺术家到底什么来头,能被LV青睐?出发前,我特意深入了解了一番。
1964年,菲利普·帕雷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后面来到法国小城Grenoble生活。
这座城市虽小,却是法国外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还有“欧洲硅谷”之称。经济和文化艺术总是相关的,当地的文化气氛也相当活跃。Grenoble不仅是法国大文豪司汤达的故乡,还拥有欧洲最著名的当代美术馆之一的格勒国家当代美术馆。帕雷诺从小被音乐、电影、戏剧等包围,即便没有想过成为艺术家也被沾染上一身艺术气息。后来,帕雷诺有幸就读艺术院校,毕业后又在先锋艺术中心Magasin工作,便自然而然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
菲利普·帕雷诺的艺术作品有很多,通过电影、雕塑、表演、绘画、文本等载体呈现在观众面前,形式虽多,但以感观来说,个人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参与感。
何为参与感?相信很多对艺术的认知不多的朋友都会有这个感觉:在看展的时候,即便作品就在眼前还是会感觉自己离它十万八千里,根本产生不了共鸣,只能通过文字解说或向导来了解作品的含义。但帕雷诺的作品不同,即便你根本不了解他的创作意图,只要来到他的展览,你就能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甚至能感觉到帕雷诺就在你耳边诉说创作的心路历程。
帕雷诺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围绕着虚构与现实界限的思考。颇有佛教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味。
比如2000年,帕雷诺和艺术家Pierre Huyghe合作的作品《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他们把过气的日本漫画人物Annlee的版权买下,让这个“死去”的人物“复活”。Annlee在电影中诉说了自己的一生:被创造出来时已是明码标价,在竞争激烈的动漫市场中不断迎合消费者,原本的自己被改得面目全非,最后慢慢被淘汰,被遗忘。
在作品的结尾,Annlee盯着在场所有人,幽怨讽刺地说道:“No soul,only shell.”
看到这,或许你已经开始产生疑问:虚构的人物到底算不算一个人呢?她到底算不算活过呢?她会不会死掉呢?她该拥有人权和自由吗?当她真的拥有灵魂后,能和真实世界的人一样吗?其实,这也是帕雷诺想要探讨的问题。
令我不禁想起这两年在ins很火的虚拟人物——Lilmiquela。坐拥140万粉丝,分享日常穿搭,参加奢侈品发布会,拍摄大牌广告,和各路明星政客合照,发文支持黑人平权运动......虽然只是个虚拟人物,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生活却和真人网红并无区别。
有些死忠粉更愿意相信Lilmiquela就是一个真人,说她是虚拟人物只是炒作罢了。
事实证明,帕雷诺《Anywhere out of the world》这个作品的想法和创意都极度超前。而他真正想表达的含义早已通过作品悄悄告诉大家: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的“生”与“死”都在资本的操控之中。
虚构人物能走进现实,那么现实中的人能否成为虚构人物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2012年,帕雷诺创作了电影作品《玛丽莲》。女神玛丽莲∙梦露大家都很熟悉了,她曾于20世纪50年代居住在纽约华尔道夫酒店中。影片一开始,便以第一视角呈现出这个酒店房间中的场景,室内是朴素典雅的装修,室外淅淅沥沥下着雨,梦露一边写字一边说话,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却一直无人接听......
正当大家以为梦露的形象要出现时,镜头突然慢慢拉远。原来整个场景都是人造的,而梦露的书写动作和声音都是“机器”的功劳。
但声音确实是基于梦露的原声合成的,笔迹也的确是梦露的真迹。所以这个影片呈现出来的到底是不是梦露当时真实存在的场景呢?谁也找不到答案。
恰好,这个电影作品也会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出,我对这个展览的期待便又多了一分。
在出发去展览前,我本以为这场展览和普通艺术展览大同小异,去到现场后发现当中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首展的守卫比较严格,每位来宾都必须出示邀请函。或许是这场展览实在太吸引人,展览门口处甚至出现了倒票的黄牛高价收邀请函,据黄牛所说,有人出到1.5万高价购买。入场时,恰好遇到明星朱一龙,场外场内都迅速火热起来。
在场的宾客们在展馆面前的露天小花园中摇晃着红酒杯,谈笑风生,细看发现,大部分宾客都很有默契地穿着LV的单品,更像是一场LV爱好者的晚会。
艺术品在场馆的二楼,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部帕雷诺讲解自己作品的影片,事先对帕雷诺不了解的人可以先看看这部影片再进场。
场内一共有四组作品,第一个是《无题》。
这组墨水画作品在帕雷诺为影片《C.H.Z.》创作的草图基础上重新绘制而成。帕雷诺采用“白天拍夜景”的手法,对白天或暗光环境下拍摄的画面进行处理,使之变为夜景,再搭配强烈的黑白对比与硬阴影,凸显了电影镜头的人工痕迹。据说这些画作还可以成为电影脚本,在三维环境中能够形成动态效果,仿佛某个尚未降临的未来。
《无题》旁边便是作品《再造玛丽莲:“宛如重生”》
这组作品是以电影《玛丽莲》为蓝本创作出6幅电影剧照,将语言与绘画视为一种表达方式。重点说一下这几幅作品,亲眼看到绝对比看图片震撼。作品为丝网印刷,当中使用了墨水、金箔、磷光涂料产生难以描述的视觉效果,每个细节处理都能牢牢抓住你的眼球,让你驻足细细观赏。
再往里面走便是电影《玛丽莲》的展示区,这个电影就不多说了,聚集在这的参观者很多,场内不时发出阵阵感叹。
最后一个艺术品是15支深浅不一的蓝色蜡烛。
这是一组体积夸张的雕塑作品,15支生日蜡烛在角落中矗立在一起,既指涉对纪念生日的记忆,又象征一年时间的消逝,唤起观者的内在情绪感应。同时映射着童年、时光流逝与记忆。
参观完毕,我想在帕雷诺眼中展览本身也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在这个预设情节的空间内,引导观者对于故事、时间、与现实的深入思考。这样看来,不仅是艺术品,连放置艺术品的场地也必须相互合适。
区别于如今市面上花里胡哨,旨在打造“网红圣地”的艺术场所,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素雅别致,更能让参观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艺术品上。将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带入大众视野,帮助更广阔的群体了解艺术,也正是路易威登基金会成立的目的。这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帕雷诺的艺术作品会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出了。
当下,观看艺术展览已经从小部分艺术爱好者的活动,变成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休闲项目。看展的需求增多,也导致一些以盈利为目的毫无艺术价值的野生展览遍地开花。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鉴别展览是否有参观价值的能力。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就是永远不会出错的选择。路易威登背后的品牌历史和文化足以为他们的艺术品味背书。此外,路易威登基金会还在设立于北京、慕尼黑、威尼斯与东京的文化艺术空间中组织“墙外”项目,专门展出基金会的藏品,这些展览活动均免费对公众开放。
上一篇:艺术到底美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