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深度、向度 ——记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

时间:2018-11-27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中国文化报

摘要:立交·残阳(版画)2012年潘行健​11月16日,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美术馆用全部三层展厅的规模予以展示,按照内容分为启承、深化、拓展三个板块,而参观流线却是依据由近及远的方式,让观众在了解一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的同时,也…

S6DcKhOCNdWYwoYuzjaLhuZE1o29Je1S4VPqCYjJ.jpg

立交·残阳(版画) 2012年 潘行健

​11月16日,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行健——潘行健艺术研究暨捐赠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美术馆用全部三层展厅的规模予以展示,按照内容分为启承、深化、拓展三个板块,而参观流线却是依据由近及远的方式,让观众在了解一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的同时,也感悟到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60年来的发展脉络。温度、深度、向度,是记者解读这一展览的三个关键词。

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展览。在广州美术学院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之际, 78岁的潘行健教授把自己创作的版画、速写以及版画原版木板等共计400件作品,全部捐赠给了母校。这些涵盖了他自附中时代至今、凝聚了一辈子心血的代表性作品,不仅是广州美术学院的一笔完整的珍贵藏品,也是研究新中国美术教育模式变奏的重要资料。开幕式上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到场,潘行健教授的老朋友、老同事济济一堂,既致敬岁月,也感怀捐赠,充满温情。二层展厅中的众多速写,涵盖了潘行健教授创作的几个重要阶段,充满了深入生活的真实和艺术创造的激情,有一种生活的温度。而每隔一段的展墙上,以艺术家潘行健的口述文字形式呈现的创作心得,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味作品,也显示了展陈设计的温度。

这是一个不乏深度的展览。最早进入观众视线的是一层展厅中展示的潘行健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土地”和“立交”两个系列。“土地”以背着犁头的农民背影隐喻改革开放大地上“民族脊梁”的缩影,而“立交”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典型象征。艺术家将“立交”作为城市现代化的精神符号,不断地变换其结构和线条的组合,并在画面中逐渐引入“风筝”和“飞鸟”符号,为刚性的结构添加了灵动和柔性的情感因素。同时在版画技术上,他也走向了一种开放的复数概念,从颇具力量感的黑白木刻到图样套印乃至转印到报纸等其他媒介,“立交”的图式处于不断的流变当中。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创作手法和观念,他的作品提供了独具特点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个性思路。不一定是宏大叙事,而是借由当代城市和农村生活中典型画面的深度刻画,拓展表现角度、艺术语言、造型色彩,以小见大地表达时代精神。既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精神的独立。如《夜尽》《灯光》以及《土地》等。

这是一个体现版画向度的展览。三层展厅,呈现的是潘行健的教学传承部分。这里既有艺术家与他的师辈、广州美院版画系初创时的五位老师及院系建设的关系梳理,也有他培养的学生各具特点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作品和历史文献生动呈现了艺术家所置身的教育环境以及与师生们的学理关系,以个案串联起一个颇具特色的教学和系科发展的脉络。展览的众多作品清晰地梳理了潘行健由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创作到改革开放时期接受新思潮而进行现代变革的全过程。其中,扎实的素描基础和造型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理念一直贯彻于当代美术教育之中,成为潘行健在造型、材料语言和艺术方法论方面的重要基础。版画的发展在当代呈现出日渐繁荣的局面,不仅版种丰富、语言多样,而且跨界探索也十分多元,比如版画与油画等越来越像的现象也为人所诟病,当代版画创作是向内回归传统,还是向外无限度地拓展?潘行健以数十年来坚持版画领域向深处探索的实践,给版画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向。尤其是他从具象写实到意象写实及至走向抽象的探索,说明了只有承继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才是水到渠成。

潘行健教授是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首届毕业生、版画系首届本科毕业生、版画系第一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老师、第一个版画专业背景的副院长。这四个“第一”决定了潘行健的版画艺术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也使他成为研究这一关系源流乃至岭南美术的独特个案。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表示:“像潘先生这样的艺术人生与广州美术学院发展同步的重要艺术家,我们能够完整地收藏其作品,无疑就是珍藏了一段有关广州美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丰富个案,我们对于广州美术学院以及由此所辐射的美术史、美术教育史才能具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历史的脉络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当下和未来的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潘行健的“立交”系列是他在60岁之后退休卸任后开启的创作,一做就是20年。曾对胡一川等广美的老前辈做过研究,他说,如今面对太多非艺术的东西包围,我还真不能说已坦然放下,但已有一种理性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强大,它提醒自己:一切是非得失的判断都在自己的内心,而不在外界的任何地方。的确,真正的艺术家是一步步向内深化的,这是定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