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1 来源: 成都日报 作者: 同曦艺术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DNA。数千年前,她是时尚的见证;今天,非遗从业者们用全新的设计,让她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古典的面孔挑动着时尚的旋律,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昨日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获悉,为了让成都的非遗重新回归人们生活,该中心启动“蜀绣”、“成都漆艺”、“成都银花丝”新产品设计开发计划,出资邀请专业设计团队,为非遗项目量身定做设计方案,让非遗焕发新活力。目前全新设计的产品已经投入市场。昨日记者与这些全新造型的非遗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生产性保护
让文化DNA得以保留延续
“拥有古老历史的非遗并不仅仅是文化多样性的标本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现实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新技术将当代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注入非遗文化产品中,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能更好将文化DNA保留和延续。”
该负责人介绍说,“蜀绣”、“成都漆艺”、“成都银花丝”是成都传统手工技艺“五朵金花”中的三朵,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成都非遗中心为切实推动这三个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专程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宜的生产性保护的路子。新设计要突破市面上已有的“银花丝”、“漆器”、“蜀绣”产品形态,在产品形态上进行创新;新设计保留“银”、“漆”、“绣”非遗项目元素的本真性,并体现成都特色,产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实用性+时尚性
设计让非遗焕发生命力
蜀锦、蜀绣、银花丝这些手工艺品曾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手工艺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奢侈品、高端装饰品。昨日记者获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新产品设计开发计划。经过一年的开发,全新设计的产品刚投入市场,就赢得了市民的追捧,销售一路看涨。
银花丝与紫砂壶合体碰撞出全新火花,蜀绣成为台灯的装饰,漆器摇身一变成为文房四宝……昨日当记者看到这些充满时尚简约元素的非遗产品时,真是感到眼前一亮。只见,银花丝不再是摆件,而是与紫砂壶混搭,成为银花丝茶具,华美而不失实用性;电脑包配上蜀绣芙蓉花,一下子变得淡雅高贵;台灯上的蜀绣川剧脸谱,让成都元素无处不在;漆器文房四宝让人感觉很潮。在全新的设计下,非遗也能焕发如此强烈的生命力。
新工艺+新混搭
保护中创新保留非遗的根
“其实技艺还是我们漆器的传统技艺,但是用了新工艺,用新理念来包装,漆器就焕发了新生命。”昨日,成都漆器厂厂长、漆器技艺传承人李扬平告诉记者,他们根据新设计方案生产的漆器产品,各方反映很好。这批作品前不久还代表成都到义乌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了四川地区金奖。“以前,我们的漆器色彩、造型都很单一,就是‘红花配绿叶,绛色配杆子’。现在经过了专业设计团队的设计,漆器也能做成生活器具。实用性、装饰性一点不差。”
负责银花丝项目制作的相关负责人田先生也向记者透露,银花丝之前从未与其他器物进行过混搭,如今银花丝与紫砂壶混搭,用镶嵌的技艺,将银花丝与紫砂壶完美融合,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效果。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其“非物质”性,但这也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要把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要让当代人关注、接纳,甚至喜爱它们,有效实现与大众的互动便是关键所在。我市正尝试着探索一种保护“非遗”的新模式:即坚持“生活相”,坚持“生活潮”,坚持“生活流”,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融入当代生活。他说,此次新产品开发也是立足于在非遗的传承中创新,下一步,该中心还将继续搭建平台,为更多的非遗项目提供全新的设计方案,让非遗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