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19 来源: 收藏快报 作者: 收藏快报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奉行睦邻友好,与邻友善的政策,“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都是在重申和谐的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图中所示这幅康熙年间《邻里相呼》瓷画上,有两个娃娃探出墙头,扶墙而视,墙外一肩部打着补丁的大人双手护着一小孩,小孩双手向上,欲急急攀墙而上。墙里墙外,一动一静,无需文字说明,衬托出邻里友善、和谐的气氛。
在康熙年间,有一对父子宰相,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家人,感化他人,受到后人的钦仰,成为群臣的典范。这对父子宰相就是张英、张廷玉。
清康熙年间,身为大学士的张英,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老家的人因为宅基地建房,和邻居起了纠纷,要张英用关系疏通打招呼,以赢得这场官司。张英阅读完信件后,坦然一笑,提笔写了回信并附上诗一首:“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见张英的回信后,霍然开悟,不仅不与邻居争地基,还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看见后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邻里的礼让就有了后来六尺巷的美谈,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这六尺巷得益于《父子宰相家训》的教育和引导。
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后来又撰著了《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合集,全面总结回顾了先辈们立身立言、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经验培训,参以官宦仕途,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综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以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的些许小事,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律身训导其后人“积德者不倾,清廉者不靡”,俭以养德,仁廉布德,积德行善,益人后德。
俭以养德,德始于俭。张英、张廷玉主张以俭持家,并身体力行指导家人和最亲近的人。张英致仕归老家后,仍敛于饮食,俭于交游,誓不着缎,不食人参。当朝一品的人,要做到这步不容易。张廷玉则“所有者皆粗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致受到王公同僚“多以俭啬”相讽嘲,而张廷玉不为所动,把省下来的钱物,用于贫寒之需,扶贫济困。
张英和张廷玉父子为官始终以勤政仁廉为第一要务,许多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视张英为福音,因为有张英的保护和举荐,有的人还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他要求入流子弟做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这点在当今社会仍有教育的意义。张廷玉认为:履职应公正自守,不要计较个人毁誉得失,不徇私不枉法。他强调为官清廉乃份内之事。他要子孙后代做官要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
张英、张廷玉告诫子孙:“人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气。积德行善,不与人争夺,就不会倾覆危亡,丧身败家。行善淑世,正如地里被种子庄稼,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容生恶念,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勿以善小而不为。”
张英晚年在龙眠山构筑“双溪草堂”,与乡民相处,从不以宰相身份自居。和山间老人与百姓交往时,从一言一事中考虑“皆须有益于人”,他常说:处心积虑为他人,一言一行皆思益人,而痛戎损人。他主张厚道为人,处事要内宽外严,不可苛求,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训示子孙敬人、爱人、益人,自然会德不孤,必有邻。
宰相父子如此积德行善,三世得谥,六代翰林,自祖至曾玄十二人先后跻身鼎贵,玉堂普里,世系婵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
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所作所为成为为臣、为官、为人的典范,成为中华廉德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他们留给子女后代的不是吃穿不愁的金山银山,而是享受终身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