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中法两代女艺术家的遥远对话

时间:2018-12-2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通过回顾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本次展览试图构建一场跨越时空与媒介的对话,引发观众思考围绕着女性身份的种种问题。点的交汇在现实中,沈远与妮基·圣法勒从未谋面。沈远回忆道,对妮基作品的最早印象来自于一处喷泉。居住在法国的沈远时常会去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展览,而在艺术中心的旁边,就有一座巴黎市政府委…

通过回顾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本次展览试图构建一场跨越时空与媒介的对话,引发观众思考围绕着女性身份的种种问题。

点的交汇

在现实中,沈远与妮基·圣法勒从未谋面。沈远回忆道,对妮基作品的最早印象来自于一处喷泉。居住在法国的沈远时常会去蓬皮杜艺术中心看展览,而在艺术中心的旁边,就有一座巴黎市政府委托妮基·圣法勒与尚·丁格利夫妇创作的艺术喷泉。

妮基的外孙女兼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受托人布鲁姆·卡尔德纳斯(Bloum Cardenas)在见过沈远的作品后,认为“两者有一些共同之处”,因而萌生了举办对话展的想法。

在布展过程中,布鲁姆所说的共同之处一点点显现,让沈远感到确实存在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我们过去都不知道,是潜在的。比如说我们都使用过头梳或者眼睛的形象;她打枪,我使用过刀。但这些元素表现出来却完全不一样,是一种挺意外的巧合,所以我也挺兴奋的。”

展览一开始,沈远与妮基就以直接的呼应带领观众漫步两位艺术家的“花园”。在妮基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塔罗花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个耗时近二十年打造的雕塑群落内,充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作品。与“花园”的概念呼应,沈远特意为此次展览创作了名为《阴性花园》的大型装置,并为此专程前往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塔罗花园参观。

《阴性花园》取形于英式女性束身衣,最高点达5.5米,观众可进入其中体验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从形式上而言,《阴性花园》与妮基的另一件传奇作品——仅面世3个月且此后从未再度呈现的《她》有异曲同工之妙。1966年,妮基创作了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的《她》:在一个女性卧姿造型的巨型空间装置内,陈设了自动贩卖机、影院、画廊、酒吧等设施,兼具生产、娱乐、教育、社交等多种功能,观众可步入这一装置,即“女性身体”内部,进行参观。

《她》是本次展览的标题来源,也直接表明了展览对女性元素的侧重。《阴性花园》是对女性身份与社会境遇的探讨。高达5.5米的英式束身衣显然代表了对于女性身体的压迫,而产生了这种束身衣的英国同样是最早一批女性作家的诞生地,两者的重叠引起对女性解放的思考;在装置的另一部分,沈远通过大量绿色植物、渔网等呈现了现代社会还未形成时,农耕或捕猎时代的状态;同时,装置内部的陈设也暗喻女性的器官,比如渔网钩织出的“子宫”,缝纫机拆下来的“血管”等。

不仅如此,在二人以往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某种暗合的默契。比如沈远的《课堂作业》和妮基的“射击绘画”。1960年代,从未受过学院教育的妮基以局外人的姿态现身艺术界,她向隐匿了颜料、西红柿、鸡蛋等物品的石膏装置射击,让色彩泼溅出来,直到达到她想要的美感才停止,由此创造了著名的“射击绘画”。火药、射击、爆破为这种艺术创作带来危险的吸引力。

沈远的《课堂作业》在形式上也与爆破相关,但两者的内涵却截然不同。2011年,沈远从新闻里了解到有儿童因为制作鞭炮而受伤后,从乡村收集来制作鞭炮的桌台,将它们固定在墙面上。悬挂的黄色灯泡和红色鞭炮与看起来似乎要从墙上坠落的桌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人体会到那些儿童岌岌可危的境况。

沈远认为:“我和妮基的作品都很有张力,很多都与肢体有关,也都探讨过一些女性问题,不过因为(我们身处的)年代不同,话题肯定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在‘点’上的交汇。”

隔着时代遥望

在“花园”与“爆破”的直接呼应后,展览选择分开呈现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由此观众得以穿梭于两个创作世界间,感受到两位不同时代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脉络。

妮基·圣法勒一直以创作类型丰富、擅长大型雕塑与装置而闻名。1960年代,她的作品以不同于传统的体量和风格冲破了对女性艺术家的桎梏,为性别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

妮基对女性解放的呼吁直接体现在身体上,她最标志性的创作系列之一“娜娜”,就是各种体态丰满、色彩鲜艳的女性身体雕塑。本次展览展出了大量“娜娜”雕塑,体量或大或小,遍布展馆,同时也展出了与之相应的手稿。红、黄、蓝、绿的鲜艳色彩为“娜娜”带来某种张扬与愉悦的感觉,但其中丰富的元素,譬如“娜娜”身上过于繁复的花纹、目眦尽裂的眼球、吐着红芯的蛇,让人在细看之下感受到一丝痛苦。

沈远的表达方式更加内敛,她所关注的话题从身体转移到社会境况,选择的创作元素也偏向于局部,同时具有象征意义,编织、刺绣、头发、鞋子等素材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本次展览未曾展出的《不舒适的鞋》就是将中式的女性绣花鞋和黑布鞋在墙面上排列出“离家出走却无处可归”的法语句子,歪歪扭扭的“字迹”以及从墙面延伸至墙角的逼仄,充满暗喻与警示。

沈远认为:“因为年代不同,妮基关注的更多的是身体上的觉醒,是通过女性的身体来展现对自由的追求,表现方法也比较夸张。我1990年代到欧洲去,经历了一个大的移民潮,谈的话题是有关于身份、文化、种族的异同,我作品中的女性元素,只是作为女性艺术家流露出的非常日常的东西。”

移民带来的身份转变也是沈远与妮基的一个相似点。沈远在1990年代与同为艺术家的丈夫黄永砯移居法国,同时期,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移居欧洲、美国、日本。艺术界的这股移民潮,使得身份认同成为这些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在创作中无法回避的一点。《白费口舌》、《空间的零度》等都体现了沈远对于移民个体身份的探讨。妮基则在1990年代早期移居美国,其创作的《加州日记》系列丝印版画即以这一时期的生活点滴和文化碰撞为蓝本。

沈远与妮基之间的“对话”,最终在时代大背景的相似性与作品“蛛丝马迹”的关联中得以实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出两代艺术家对于女性话题及身份认同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也将借本次展览引起更广泛的呼应。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