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波洋:清——雕塑中的中国传统审美品格

时间:2019-01-14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艺术中国 

摘要: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霍波洋我在鲁美雕塑系任职期间,曾经组织学生把课外的“一技之长”以讲座的形式讲给别人。一个喜欢养花的学生梁桂瑜讲座的题目《品》,讲的是花“品”,给了我很是深的印象。是的:花有花品,人有人品;作品有品,作品形成的空间同样形成不同“品”’的空间场。在国内谈“品”总要分出高低,然而几年前…

ydoMdP5u6uCRkiNSLAktcHWUGegoYooqbphj7Xe5.jpg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霍波洋

我在鲁美雕塑系任职期间,曾经组织学生把课外的“一技之长”以讲座的形式讲给别人。一个喜欢养花的学生梁桂瑜讲座的题目《品》,讲的是花“品”,给了我很是深的印象。是的:花有花品,人有人品;作品有品,作品形成的空间同样形成不同“品”’的空间场。在国内谈“品”总要分出高低,然而几年前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每一个展陈空间都散发着各自特有的空间品味,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区别,不同国家展陈空间的“品”对比着味道更为浓郁。

谈空间中的审美品格,就不能分析具体的展品;所以需要更宏观的看问题,过于细致的分析往往也会迷失空间审美的整体性。也许此时不应该瞪眼睛的看,而是闭上眼睛的嗅,因为品味是弥漫在空间中,是由若干个小的品味汇聚成一个宏观的“品”。很多时候你若能在展陈的空间中深深地嗅上一鼻,仿佛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文都汇集在你的脑海之中,铭刻在你的心里。

在大都会博物馆一楼右侧的亚洲古代展陈部分:中间是中国馆,左侧是日本馆,右侧是印度馆,三个馆毗邻而并置。然而就这三个东方馆而言,空间品味也大不相同。日本馆充满着神明的阴郁,也使你体会到禅的味道。印度馆充满了人间的欲望,就是早期的健陀罗风格雕塑也有一种人的气味。中国馆位居中心,置身展厅空间,中国的人文历史形成一种独特味道融化你的心田。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中国的空间品味,用语言说清楚实属不易。如果嗅一嗅这无以言明的空间感觉,对比着其它民族的文化仿佛才看见更加清晰的审美品格。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早已形成的民族文脉,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品格,她具存在着一个宏观的审美品相,中国艺术的“品”比较着其它民族的文化而存在。

中国馆的空间品味,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汇聚而成,不易分割。但是如果非把她掰开揉碎,分层次的去品这空间味道,必涉及中国传统美学早已明示的这几品。品一:“表心”;以物表心。如覌山中之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有中意之石能表己心,此时物质的精神属性随人的内心情感的转移而改变。对于物赋予人文的内心感知表达,人格性情的抒发是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所在。艺品人品同一。

品二:“重品”;“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是内容意义层面的品。然而一件作品并非需要具体的表现细节和物象的真实,也不一定表达具体内容,作品自身存在的审美价值形成的“品”更为重要。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

品三:“尚清”;清者,品之上品。中华民族崇尚“清”由来已久。“清”也是一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茶与西方咖啡本就存在着不同的品味,就红茶、绿茶而论品味也大不相同,绿茶更具有中国传统“清”的品像。中国馆与其他馆对比着无疑揭示着对于清的崇尚。茶香淡雅、炊烟清逸,就是佛也是那样的清明近人。一块瓷片、一尊塑像都透露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审美品质。“清”成为中国传统文脉中的一种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原则。因此“清”具有中国特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品四:“求和”;在西方古典绘画中往往采用以人物为主体,环境为背景的构图形式,表现了人的高大上;中国绘画则人与景共生共存于画面之中。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心、品、清、和这四品合为一味,飘散在中国馆的空间之中,并区别于其他。

大都会博物馆散发着由不同作品的物质形式构成的不同空间想象,被塑造的作品以物质的形式改变着原有的空间结构,随着时空转换视角的变化,在空间穿梭中感受着“品”的味道。此时个人心境和多层次的精神内涵也日益丰厚,然而谁又能有条有理的把艺术的“品”用语言都说个清楚呢。艺术家和科学家不同的地方在于艺术家审美的经验往往依靠直觉,虽然有些“言外之意”而不能直接把握,但你大可闭上眼睛在空间中尽情的嗅上一鼻,也许冥冥之中会品出了许多...(文/霍波洋 2018年2月22日于T2工作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