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 :清悦华光明月珰

时间:2019-03-19    来源: 北京画院    作者: 北京画院

摘要:古时女子的生活格局其实并不大。无论生于王公贵族的金枝玉叶,还是寻常百姓的布衣小家,她们的天地大多囿于一进又一进的院落里。或许,这些女子并不懂得太多的庙堂经济,也没有看过山长水阔,天地辽远。不知道越过山丘还是山丘……但正因为此,她们将世间的丰繁多姿落到了生活里的每一处细节。裙裾上针脚细密的萱草纹样;盈…

古时女子的生活格局其实并不大。

无论生于王公贵族的金枝玉叶,还是寻常百姓的布衣小家,她们的天地大多囿于一进又一进的院落里。或许,这些女子并不懂得太多的庙堂经济,也没有看过山长水阔,天地辽远。不知道越过山丘还是山丘……但正因为此,她们将世间的丰繁多姿落到了生活里的每一处细节。裙裾上针脚细密的萱草纹样;盈盈楚腰间的一围玉带;煎茶握盏时腕上不经意滑出的银钏儿;高耸的青云髻上斜插着的一支金步摇,无一不体现出精雕细琢的美好。

而其中最叫人心旌荡漾的则是那轻垂首、微侧颊,须臾之间摇曳在耳际的垂珠双双。

耳饰。上古先民已佩之。

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墓葬中均发现有一种材质以玉石为主,叫作玦的饰物。

耳玦。形如环,而有缺口。古称满者为环,缺者为玦。初时,玉玦制作工艺简单古朴,光素无纹。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制作越发精细,表面通常刻有代表图腾的精美纹饰,具有强烈美感。

秦汉时,出现了一种叫作“珥珰”的饰物,成为妇女耳畔的主流装饰。彼时的贵族女子均不穿耳洞,而是将耳饰系于发簪之上。再将簪插于发间。珥珰自两边垂下,与簪连为一体。故又有“簪珥”一说。而普通人家的姑娘则是需要穿耳的。这种耳洞可不像现代女孩子们的耳洞针尖似的那么细小。用今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几乎大得过分。这么做是为了便于将那两头凸起如腰鼓状,中间穿针颇粗的耳饰穿戴上。这种耳饰便是后世出土最为常见的珥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便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名句。

明月珰。指的是一种琉璃制成的珥珰,色彩明丽。有深邃如海的宝石蓝,有剔透若天然水晶的纯白色,亦有光耀璀璨的金黄色。显得七彩缤纷,晶莹斑斓。但这粲然的光芒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折射出来。大多数时候,它散发的是一种收敛幽然的微光。宛如月华倾泻一般流转至耳上。这也正是琉璃珥珰区别于其他材质所特有的。因此极获女儿家们钟爱,得了明月珰的美名。正应了李贺在其诗中所云“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除却明月珰外,秦汉时的珥珰常见的还有白玉珰、水晶珰、玛瑙珰、金银珰等。其选材精良,打磨工艺细致入微,牵引出女儿家们的万种风情。

琉璃似月华,化作清丽悦人的明月珰。这份俏丽贯穿了整个秦皇汉武时期。一路至大唐却日渐式微,逐渐消失于闺阁女子们的耳际。许是因为那样一个自由奔放的年代,凡事追求富丽华美。当时罕有穿耳洞的妇女,却并不耽误她们装饰耳畔。于是出现了做工精湛的耳坠。唐代的金属工艺相当发达,匠人们将各色宝石、琉璃小珠穿于细细的金丝线上,围绕在同样用细金丝做成的花朵状的金丝球周围。再于其上弯出穿耳的金玦造型,以便姑娘们将耳坠夹戴于耳垂上。

光阴逶迤至宋代。穿耳洞又恢复成了彼时流行的风潮。上至宫廷贵人,下到平民女子都以穿耳洞、戴耳饰为美。耳饰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分为耳钉、耳环、耳坠这几种形制。倒是与现今无限接近。不过宋时的工艺更为精巧华丽,花色繁多。除了各类缠枝折花、萱蔓藤草图案,还出现了各种水果造型。其中最为有名且流行最广的是一种“天茄”式耳坠。整体造型就像一只悬挂于藤上的成熟了的圆茄子,晃晃悠悠垂坠在耳侧,显得灵动可爱,生机勃勃。

笔者的外祖母每见笔者佩戴耳饰,总会夸赞说“囡囡带丁香儿真好看”。以前甚为不解,为何老人将耳坠唤作丁香儿。直到读了李渔的《闲情偶寄》:“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之后豁然开朗

丁香儿是对一种极细小耳坠的统称。形如初放的丁香花,微微一朵,轻巧细致,有一种清新雅致的简约美感。这种耳饰在明末清初之时极为盛行,深受广大汉族女子的喜爱。想来也与彼时的政治文化有密切关系。

旧时深闺中女子的天空大约是低的。庭院深深,夜色微凉。初夏的空气里泛着淡淡的湿。偶有凉风拂过,将那竹门帘轻轻撩起,照见房中端坐的丽人。烛光下耳畔晶莹闪烁,如同这夏月的光。

余姗姗,作者为服饰与首饰设计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