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4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雅昌艺术网
《无尘》
一次,与一位企业界的收藏者共餐,他指着墙上的画问我,“这幅画如何?”我看了一会对他说:“画就是话,画就是人。”他说,“愿闻其详”。
我告诉他:“中国画创作的理念是写意。写是手段,意是思想。源于中国哲学的‘天人一体’和‘物我相融’的观念,因为物我相融,所以能借物表意。写是手段,又称笔墨,是指带有审美情绪的线和墨,来表达心中的意。意本身无法表现,要通过形来表达,形和意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中国画称之为“意象”。意象有内涵,不能仅用形似或像不像来品评画的优劣,而应去品味画中所表达的“意似”。
他问:“意似”指什么?
意是指意识形态。古人说绘画的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即意识形态有思想性、社会性,因此有忠奸正邪之分,高下深浅之别,也有文野雅俗的不同。但当它作为艺术形态出现时,便有了美与丑的区别,也就有了艺术性高低的比较。所谓“意似”,就是把审美意识植入到自然形中去,把它改变成艺术形,这才有意趣。艺术不是说教,必须有趣才能吸引人,所谓寓教于乐就这意思。艺术追求真善美,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净化或去污染的作用。
所以说,心中所想说了便是话,心中所思着手化为画。看那人的画便可“听见”他所说的话。人即画,画即人,正邪髙下,雅俗美丑一目了然!从作者来说,借物表意就是“以物写我”,从审美而言,人人都不是外行。
《岁月如歌》
他听了之后问,那你怎么评价自己呢?
是啊,我怎么评价自已?前面所说,是从中国画总体要求而言,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中国画的高峰期是在宋元,尤其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家期盼着走向现代化,于是有了中西合流,甚至一度有西画来改造中国画的趋势。这是在文化体系受到外来冲击下的暂时现象,是中国文化在吸收、融合外来营养壮大自己,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我也是其中接受外来文化,一个中国艺术高峰上的攀登者和探索者。
《山水》
我在国外旅居多年作了中西文化比较之后,得到这样的结论:所谓现代化作品,是指精神内质的外化,如精神层面仍停留在旧意识形态下,光靠拾取别人的模式来装点门面,那不叫现代,只能叫摹仿!中国画的创新有两条不可动摇的标准:一是不能削减传统绘画的特征;二是不可降低已有的高度。如果离开了这座“大厦”另起炉灶就不叫中国画了,如没有攀到顶上去加砖添瓦,增加高度,也不叫创新。这是必须的!
《心中山》
我们的前辈,是达到这高度的,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等,他们将宋元以来的传统模式转换成现代样式,把写意的观念融化发挥在艺术个性上,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艺术技巧的高度,是文化人和画家身份的重合,无论放到世界各处,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西方人用他们的“写意方式”诠释他们的文化,所以被人视为不同于古典的现代。我们的前辈也同样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中国人的现代,他们的作品不同于洋人、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他人,用个性诠释了社会的审美共识,有时代感也有文脉的传承。所以当历史的潮流涌来时,他们是屹立在潮头的山峰。而我这一代则是土丘而已。
我虽有幸受教过当代一些大师,但由于主客观一些不可逾越的原因,没能接过传承这一棒。现在年事已高,虽仍在努力,但为时已晚。只能在艺术的大路上慢步前行。我呼吁和呐喊,希望后来者居上,以便接上前辈们的传承。随着传统文化的恢复,我有信心!
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朱修立先生1938年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早年曾参与和见证南京新金陵画派的创立和发展,后调入安徽省书画院专职创作。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活跃于海外,曾旅居欧美数载,从事艺术考察,举办个展及讲学。众多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博物馆、澳洲国家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等及中国美术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收藏并定期展出,1993年曾被文化部评为年度优秀专家。2007年5月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荣宝斋画谱(72)》、《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等数种画册。
下一篇:陈履生:此时,更应细读叶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