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2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 雅昌艺术网专稿
3月21日,艺术家王国锋的最新个展在北京今格空间开幕。作为与艺术家的首次合作,展览从建筑出发,梳理艺术家十几年的拍摄成果,切入关于碎片化的记忆问题,以“如何拼起图像碎片?”来发问,讨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展览由入口处的第一件作品,题为《如何连接我们的记忆?》,由400多张打印在A4纸上的建筑、雕塑、大型活动场景、标语口号等组成,它们是艺术家在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所拍摄的素材,这些图像被视为是历史的佐证,呼应了展览的主题“如何拼起图像碎片?”。
展览包括王国锋跨越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摄影作品系列,《理想》和《乌托邦》。
《理想》系列,在2005年到2008年之间拍摄,是由12个北京的重大的历史建筑构成的作品。同年,艺术家开始创作 《乌托邦》系列。20 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和思潮影响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造了很多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和象征“社会主义集权”的大型建筑和景观。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唯有朝鲜是一个特例,也是当今世界仅存的,唯一一个将意识形态、乌托邦想象与权力意志景观化发挥到极致的、且正在进行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艺术家先后走访了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朝鲜等国家。
这两个系列作品所表现的是集中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某个特定时期里、以宣扬意识形态与国家意志为目标的大型和超大型景观式建筑,这些大型的景观建筑是权力与意识形态的物化体,同时也是权力景观化的空间装置。
建筑作为国家政治遗留的“景观”
捷克布拉格酒店,是一个绝对对称的建筑,但是顶端的额五角星没有朝向建筑正面,而是的朝向了莫斯科广场的方向;柏林卡尔马克思大街上的一个建筑,它是在东德时期建造的;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上,马克思雕像以及远处的电视塔,都是前社会主义国家政治遗留的“景观”;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墙外的一个叫做共产主义思想塔的建筑上刻了很多人名,它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奠基人的名字……王国锋通过对建筑物的拍摄,再现了政治与权力对社会景观的干预。
建筑承本身载了一段历史记忆
《理想》系列的北京饭店由四个部分构成,中间建造于1900年的黄色建筑部分是当时叫作六国饭店,完全是一个法式建筑的样式;旁边建筑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修建的,在风格上与前者呼应,但已经开始出现很多五星红旗、镰刀斧头这些政治符号。此外,民族建筑的元素出现在房檐中。中间最高的建筑修建于70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9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修建了最西面的贵宾楼饭店,与社会环境相一致,它基本上是一个商业化的建筑。
而苏联驻波兰大使馆的一座家属楼,曾是前苏联时期外交人员居住的建筑。目前由于大使馆所在建筑仍属于俄罗斯,艺术家在拍摄时,整个院子大门紧锁,已经处于荒废状态。在艺术家看来,建筑本身承载更多的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我整个的创作实际上是在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在前苏联时期,受整个苏联的政治文化影响,出现了一批非常所谓的斯大林式体量非常大的所谓的斯大林式建筑。在罗马尼亚自由新闻大厦中,艺术家将建筑的图像主观的处理,从建筑的中线将画面一分为二,左侧被剥离掉颜色后被视为是对历史的对应,而右侧的蓝天和暖色的建筑体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描写。“我所表达的是现实和记忆、现实和历史的关系。在我们今天这个现实里,实际上它(历史)已经成为我们的禁忌。”
“这些建筑看似外观有所不同,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他们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北京西长安街上的电报大楼,现在的西单附近,“这个建筑特别有意思,它与我在莫斯科看到的列宁格勒火车站大楼造型、体量都十分接近。”
“07年,我在参加莫斯科双年展时,第一次去莫斯科,当时在机场往城市的租车上,我发现两边的建筑感觉特别熟悉,很像北京的建筑,像北京,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北京的很多建筑是模仿了前苏联的风格。”被称为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拍摄于06、07年,当时它们还没有被改造,基本上保留了建筑的原貌。是由完全是由中国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但从整个的建造风格可以看出它受前苏联建筑的影响非常大。
“我的创作过程并不仅仅是按下相机快门”
“我的拍摄并不是对着建筑按一个快门、一个瞬间曝光,完成了一张照片。”王国锋的很多照片尺寸都非常巨大。艺术家前期用长焦镜头对着建筑,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逐一拍摄,后期,通过靠电脑将这些局部拼接合成。像是北京站、人民大会堂的建筑,包括北京饭店的建筑都是通过移动这机位,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拍摄。所以这些图像基本上能够充还原建筑上的每一个细节。而对建筑产生干扰的人物、汽车等都被擦拭、覆盖掉了。
“无论是个人记忆还是公共记忆,都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前苏联的文化人公寓,由于建筑的体量非常大所以被称为莫斯科“七姐妹”建筑之一。艺术家通过电脑处理,将画面中线右侧拉伸涂抹,形成“抽象”的形式。“无论是个人记忆还是历史记忆,都是主观的。”所以艺术家在面对图像时,不仅仅是呈现历史,更重要是艺术家找到了一种观、干预图像的方式,呈现个人与集体、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联。
王国锋通过镜头将这些作为历史客体的景观从历史中抽离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并且通过肉眼正常视域的构图让它们再次陌生化,用以强化其中所蕴含的意味。这些景观带有时间的印迹,也带有意识形态的形状。既是物理,又是象征。王国锋将这些建筑的立面作为自己的凝视对象,试图通过对于它们的精准描写,来考察国家意志在美学与空间方面的表现。
(以上文字由今格空间总监蒋伟、艺术家王国锋导览梳理而成)
上一篇:古人笔下的春天到底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