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5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同曦艺术网
近年来,各地新建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一些地方纷纷雄心勃勃地提出新建博物馆的构想,希望能通过这一举动,打造当地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应该说,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加大投入,完善博物馆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举措,就其出发点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新建一座博物馆究竟需要做哪些准备、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些地方政府显然还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在其区域内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上,缺乏长远的规划。有的地方只是单纯热衷于关注博物馆馆舍的造型外观是否新颖奇特、能否成为地方的新“地标”;有的设想通过市场运作,搭建文化景观、开发文化博览会产业、促进展会经济,以期达成“以馆养馆”;有的则主要关心博物馆能否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吸引外来投资等等。
真正建设好、运营好一座有价值的博物馆,最重要的是什么?除了筹资开工建设一座钢筋水泥的馆舍建筑外,首先要看当地是否具备三项基本前提。
其一,是否收藏有一定规模、自成体系,能够系统反映某一区域内人类进化史或自然发展史,或某个历史片段的真实见证物。这些物证,完全不必拘泥于以往的概念,可以是古人创造的各类精美文物,可以是田野山川中的历史古迹和考古遗址,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科学标本,还有可能是不同族群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并不起眼的民俗物件。
其二,是否拥有一批能够潜心研究、整理、发掘、保护、传播这些藏品所蕴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科学工作者。这些科学工作者应该熟知当地历史文化或专门从事某一类藏品相关领域研究,其中最核心的领头人,应该是博物馆的馆长。
其三,是否具备足够的策划展览和社会教育能力,将这些藏品通过科学的逻辑,排列组合成系统化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永久性、不间断地向社会公众展示真实藏品,阐释藏品背后蕴含的信息,传播和沟通藏品价值,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对于一座博物馆来说,独特的收藏体系、学术研究与文物保护队伍、展示与社会服务功能,三方面缺一不可。藏品资源是物质基础,是新建博物馆的根本前提和第一要素,离开了这些历史上、实践中传承保留下来的真实物证,一切的工作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是实现与藏品对话的重要途径,缺少了专业科研人员的科学探索研究,物证的长期保存和背后的信息发掘将无从实现;展示教育是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把藏品通过展览“秀”出来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明确的阐释,传播文明、沟通心灵。否则,真实藏品秘不示人,或者展示陈列不科学、不明晰、不易懂,这样的博物馆是不受欢迎,也是难以长期立足的。只有具备了上述三方面的条件,才有可能新建一座合格的博物馆。
同时,新建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建设步骤。对于本地区的藏品数量、品质、类型分布、属性特色等基本状况摸清后,才能确定该博物馆的类型、陈列展览的主题,才能进一步结合当地及周边博物馆机构的整体分布情况,进而明确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这些都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来承担。从摸清藏品台账,到编制陈列大纲,再到决定展厅内外空间的采光线路、布局走向,最后才是建筑外观设计——这才是博物馆规划和建设中较为科学、合理的建设步骤。
在某些地方新建博物馆的热潮中,抓不准这三个问题,就会主次不分、次序颠倒、匆匆忙忙地进行博物馆建筑外观设计、概念策划,建筑实体施工中如果又不能发挥博物馆人的专业优势,不征询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到头来很容易带来“藏品缺乏、基础不牢、陈展空虚”的先天不足——有的博物馆已建成的展厅只适合用作会议办公室,却不适合做展览;有的层高、承重力不够,本可昂首而立的恐龙化石只能趴在地上;有的展览流线或呆板或弯曲,虽然或可“曲径通幽”,但既不利于采光照明,更不利于紧急疏散;有的不但在土木建筑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还因“雷人”造型而招来网友吐糟……
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确定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强调使藏品更加贴近和吸引观众,以便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分享知识、交流信息、增进理解。对于已有的博物馆来说,头等大事是让已有的藏品在人与人之间,成为彼此构建联系的桥梁。而对于想要新建博物馆的地方政府来说,认真考察本地区藏品这一无法替代的基础资源现状,筹组以博物馆馆长为核心的运营团队,启动基本陈列内容大纲编制及展览体系构建,是最需花心思琢磨的关键“三步”。相较于此,开工建设一座哪怕是规模庞大、造型奇异的钢筋水泥混合物,则是相对简单的事了。
上一篇:固阳公安局侦破一古墓葬被盗掘案
下一篇:福建首家电影博物馆昨在同安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