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兴城市 塑造的国际艺术形象

时间:2019-04-03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美术报

摘要: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深圳这样在短短的40年间吸引了全球的经贸、科技、文化的视线,一座平地而起的城市不仅具有国际化的商贸格局,而且成为中国一座打开国际艺术视野的城市窗口。在中国美术馆盛大举办的“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通过“东方风来满眼春”、“开窗放入…

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深圳这样在短短的40年间吸引了全球的经贸、科技、文化的视线,一座平地而起的城市不仅具有国际化的商贸格局,而且成为中国一座打开国际艺术视野的城市窗口。在中国美术馆盛大举办的“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通过“东方风来满眼春”、“开窗放入大江来”、“笔墨当随时代”和“红豆生南国”四个主题展区的美术作品,形象地展示了深圳建市40年所取得的丰硕美术成果。


陈树东 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 125×240cm 布面油彩 2010年 深圳画院藏

从1979年蛇口开山第一炮开启的深圳城市建设到深圳今天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腾飞的象征,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这40年拔地而起的城市发展奇迹不仅仅表明的是速度和效率,而且是思想解放爆发的难以想象的巨大创造活力。

“东方风来满眼春”以主题展的方式,通过陈树东《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陈宜明、丁继鸣《南下——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区》,陈宏新《打工妹》,郑国伟、郭兰莹、孙峰《时间就是金钱》,钟曦《深大——梦开始的地方》,韦济众《根系中英街》,赵振华《大芬村的创业者》,梁宇《时代之歌——闯·创·窗》,文祯非《放飞》,杨克山《书香满城》,杨晓洋《东方巨港——璀璨盐田》和董小明《升腾》等大型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再度形象地呈现了这40年间深圳建设的一个个富有象征性的历史画面。在这些作品里,人们仿佛看到了三四十年前从祖国四面八方相聚热土、打工下海者的形象,也正是对那些艰辛打拼却无不充满奋斗激情的几代深圳移民形象的塑造,凝固了一帧帧依然使人动情的历史瞬间。这里既有大场景的铺叙,也有普通打工者生活细节的描写;既有历史瞬间的回眸,也有当下都市生存现状的捕捉。而潘鹤的《开荒牛》雕塑,不仅以开荒牛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拓荒、探索、实干的深圳精神,而且这一雕塑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城市雕塑起航的典范。

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移民城市,不仅以其思想的开放、优惠的政策而迅疾汇集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追逐梦想的打工者、建设者与各界科技文化精英,而且,这个为中国改革开放打开窗口的城市,无疑也成为中国美术家实现梦想的摇篮。

最先来到深圳的是候鸟式的老一辈国画家。其时,“文革”结束、刚获解放的一批国画大家,既到深圳这个温暖宜人的城市安度寒冬,更来到这个香港的后花园呼吸外来的艺术空气,他们虽没有成为真正的深圳人,但他们为深圳这个文化上的空地注入了最初的中国传统绘画甘露。他们候鸟式的栖居,不仅吸引了更多追随者相聚于深圳,而且他们在此办展、讲学、创作,也开始为这座新的移民城市增添了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美术人才与欣赏美术的观众。这个展览中的“开窗放入大江来”展区,以深圳各美术机构收藏的作品呈现了特区初创时期,国内外著名画家为深圳以及在深圳创作的美术作品。

其中,李可染蒋兆和黄胄陆俨少关山月、谢稚柳、朱屺瞻、宋文治、陈大羽、吴冠中、邵宇和华君武等名家大师频频来到特区,为深圳美术迅速聚合全国各种高端人才提供了支撑与动力。的确,创建于1976年的深圳展览馆,就是其时展览他们美术作品的最初展示平台,深圳特区成立后,1987年即正式更名深圳美术馆。正是借助特区“文化窗口”的作用和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深圳美术馆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积极推进了海内外艺术的汇聚与交流。深圳美术馆的建立,也促进了此后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华美术馆等馆的筹建落成,使深圳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最注重美术馆文化与公共艺术生态建设的样板城市。


文祯非 前海晨曦 200×150cm×3 布面油彩 2019年

如果说,作为一座新兴的特区城市,她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名家大师来此办展讲学而为城市审美文化的哺育提供了流动性的美术资源,那么培养深圳这座城市自己的美术家也便显得更为迫切。这正像打工文学于这座特区生成一样,没有这座城市的美术家至少很难通过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生活经验与日常感受来表达他们艺术的审美呼吸。

成立于1986年的深圳画院,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她的成立不仅以美术创研机构的学术平台快速吸纳了其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一些知名美术家,使文化移民成为现实,而且她的成立也和当时全国各省市纷纷创建画院的热潮相呼应。特区出手的确不凡,深圳画院不仅以其坐落在青山环抱、风景秀丽的银湖之畔而成为全国画院建筑及环境之首,而且,画院率先提出和试行了客座画家制度,积极有效地吸引了国内及欧美、亚洲和非洲3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数十位优秀艺术家的参与,在促进画院国际艺术交流的同时,创作了一批在地性的艺术作品。画院还以签约方式选聘了在深的其他机构或职业优秀美术家,从而使深圳画院成为最具活力、最具艺术创作凝固力的高端创研交流机构。

该展的第三部分以“笔墨当随时代”为主题,展出了深圳建市40年来,在全国美展和全国性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以及在国外展览中涌现出来的深圳美术家创作的精品佳作,作品类型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艺术设计及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尤其是以董小明、梁铨、王立星、严善錞等为代表的现代水墨探索,已成为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创作样式与个人符号,而郑强富中奇宋玉明、杨晓洋、海岩宿千和颜晓萍等一批中青年水墨画家也各具风貌,成为深圳水墨艺术的后起之秀与群体力量。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的美术建设无疑拥有国际艺术视野。的确,在这样一个平地而起并无丰赡艺术资源与深厚文化积淀的现实中,如何构筑新型的美术样态显然是城市文化决策者关乎全局的顶层设计。在深圳建市40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望,深圳美术这40年给予人们最深刻、最鲜明的认知,就是水墨艺术的国际化与艺术设计的国际化。在某种意义上,深圳始终把这座城市定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予以艺术的国际化定位,由此而拉动内地艺术与国际艺术之间的关联。


​陈希旦 西部港湾 80×120cm 纸本水彩 2010年 深圳画院藏

应当说,中国画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大变局,这一方面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迫切愿望而形成的精神反射,另一方面则是参照欧美现当代艺术而进行观念更新的结果。但内地的现代水墨探索,也一直受到来自中国画学内部的质疑、反弹和批判,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论争与纠葛,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水墨艺术的国际化拓展。

伴随着深圳城市规模的初具,深圳成为中国画坛“城市山水画”这一中国画与时代同步的革新命题的最早提出者,并从“城市山水画”所依托的城市人文形象表现,而升华至“都市水墨”概念的提出,以期开辟全新的创作母题、创造全新的水墨语言、构筑全新的当代水墨形态。从1998年创设的“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和2001年举办的“深圳水墨论坛”是深圳美术打造的一个以中国水墨为媒介和文化身份的国际艺术平台。近20年的10届展览和相应的学术研讨活动,吸引了近千名中外著名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今天,深圳水墨双年展和论坛已经成长为国内外最富中国现代文化探索精神的国际艺术展览品牌,它使中国内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现代水墨运动转化为官方制度化的支撑与持续文化拓展的驱动,并迅速成为能够进行多种文化跨越的一种当代艺术类型。

艺术并非只有走进美术馆、博物馆才能获得审美的体验与享受。现代美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还艺术于大众、创造艺术于生活。因而,作为一座新兴城市,深圳在城市规划、生态营建、科技研发、生产输入与产品营销等理念上最先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她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所认定的“设计之都”桂冠,是以其城市设计的战略转型以及鲜活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所拥有的前瞻性与引领性为标志的。从2012年创设的“中国设计大展”和“公共艺术专题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举办的每三年一届的设计类国家级展览项目。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设计大展”,不仅以其契合时代提出的设计理念而逐步影响艺术设计的现实性转化,而且其所具有的国际艺术设计视野,也始终力图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植入国际艺术设计发展的前端。和深圳这个“设计之都”配套的“中国设计大展”,无疑是新时代具有国家文化战略眼光的国家级集艺术创研、展览与产业推广于一体的文化部署,这也再次凸显了深圳作为中国国际艺术窗口的重要地位。

本次展览的第四展区以“红豆生南国”为主题,通过精心梳理的文献和特区美术事业建设初期的珍贵文献,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整体状况。在这里,人们瞥见了众多公私立美术馆群的逐步形成与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步;在这里,人们感悟了观澜国际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大芬油画产业基地从起步到蓬勃兴旺与这座城市所追求的创意精神的吻合;在这里,人们还不断地惊喜发现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和全国青年油画展等各种专项国内、国际艺术大展与这座国际化城市的匹配。或者也可以说,深圳在这40年间的崛起始终是以国际化的艺术视野来塑造这座城市形象与这座城市的艺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