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艺专西迁时期师生作品展”揭幕

时间:2019-04-04    来源: 雅昌艺术网     作者: 雅昌艺术网 

摘要: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1周年,促进东西部美术馆展览交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重庆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艺专西迁时期师生作品展“于2019年4月3日至4月14日在重庆美术馆三号、四号展厅展出。

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1周年,促进东西部美术馆展览交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重庆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艺专西迁时期师生作品展“于2019年4月3日至4月14日在重庆美术馆三号、四号展厅展出。

4月9日是中国美术学院建院纪念日。91年来,这所20世纪中国知名的高等艺术学府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影响遍及全国及海外。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学校开始了长达9年的西迁办学历程。1938年,学校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虽然历经颠沛流离、板荡纷争,学院还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的教育成果,名家辈出。特别是在重庆磐溪办学时期,这里成为全国艺术学子向往的艺术圣地,聚集名家无数,培养优秀学子无数。

为彰显西迁时期师生校友的杰出成就,凸显重庆时期国立艺专的历史意义,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校庆91周年纪念之际,组织馆藏西迁时期著名师生校友作品44件赴重庆美术馆展出。这些藏品的作者,在战时的重庆国立艺专或任教,或学习,或从事艺术创作,成为他们艺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以此展览致敬80年前国立艺专师生的烽火艺程,同时更是感恩当下,继续美育担当的社会使命。重庆的观众可以从这些作品之中,感受到这所历史名校的风范:兼容开放、从容自信。追昔抚今,世纪同心。学院的力量自始至终铿锵坚韧,令人感佩连绵。

70多年前的重庆磐溪黑院墙,是中国美术界名师荟萃、名家辈出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所在地。1946年国立艺专奉教育部命令,“永久校址,迁至杭州。”教务长谢海燕不再往杭州续任,即将离校返回沪上。恋恋不舍临行之际,他请国画系山水教师潘韵为作校园山水一幅,并请历任校长题签。这一有心之举,使我们今天能够有幸对当时黑院墙校舍的地貌、风情,略知大概。这就是著名的《磐溪艺苑图》,是中国美术学院校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和作品之一,此次正在重庆美术馆的“世纪同心——中国美术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西迁时期师生校友作品展”中展出。

据今年98岁高龄的校友唐献瑞先生回忆,当时的国画系山水专业的主要任课老师中,潘韵先生是挑大梁者。以谢海燕先生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批评的经历和眼光,请潘韵为其作《磐溪图》,也一定是经过考量的。潘先生不负嘱托,认真绘就此作。

作者采用俯瞰式构图,画面远、中、近景,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磐溪一带的起伏地貌特征一览无余。中景是画面的中心,墨笔描绘的树林中,掩映着黑瓦的校舍,情趣盎然。画面的正中位置描绘的是国立艺专的大门,是全画主题所在。巨石苍茫,校门耸立,一条山路蜿蜒而上,一人徐徐前进,颇为生动,与“艺术史式”的山水画作皆然有别。将实景与传统山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此图应是当时的中国画画坛中实景山水的典范之作。

这种典范,可以从《磐溪图》描绘的地理特征的写实性和人文特征的明确性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磐溪图》描绘的起伏的山峦和群落式的校舍,非常符合重庆山地多、梯田多的地貌特征。无论是和拍摄于当年的校园照片还是和当下的重庆地貌特征对比,这一点显而易见。当年学生的回忆文字和此图互证,也是相得益彰。(图2)

其次,作为《磐溪图》点题之景的校园大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本作品的人文特征。从行人和校门的比例来看,两座石柱组成的校门,体量较大,颇能显示当时最高艺术学府的气魄。对比之前在璧山办学时的校门和同时期的西南联大校门,可以看出,当时国立高等学府的校门样式基本相同,为西式风格。这处巍峨的校门显然成为磐溪的地标,师生们常常在此处合影留念。

围绕画面一则则校长的亲笔题签,大大增加了这幅作品的文献价值。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落款时为ー九四六年一月。吕凤子先生题:“之佛常称道磐溪景色览图果幽绝也。”陈之佛先生题:“三十ー年秋,余忝长艺专,谋迁校于磐溪之果家园。此地背山面水,林木蓊郁,景色清幽,足谢尘鞅,亦堪为研求艺事之胜地。然以余愚不二年而辞别,无所建树,诚愧对此佳山水矣噫。海燕先生瞩题。雪公”。李骧(超士)先生题:“天然情趣,亦堪令人留恋也。”时长校者为潘天寿先生,以《艺园》为题,并作题记:“杭州艺专北平艺专于抗战之第二年春合并于湘西沅陵,成立国立艺专。至冬迁滇中昆明,二十八年冬迁滇南呈贡县安江村。二十九年冬迁东川璧山。三十年迁青木关松林岗。三十ー年春迁磐溪龙脊山麓果家园。龙脊山傍嘉陵北岸,对江东南十余里即渝州。虽山乡僻壤,然峦壑优美,林木萧森,至为幽静。在特殊时期中尚堪艺学研究之基地。乙酉美蓉开后寿题记。”谢海燕先生题曰:“美哉磐溪,艺教基地。桃李竞放,笑迎胜利。”潘韵先生写的上款是“海燕尊兄存念并希正之。此写国立艺专所在景也,嘉陵江畔龙脊山麓,极富山林之趣,诚研求艺事之乐园耳。三十四年九月同客蜀中长兴潘韵并记。”

各位先生的题签,尤其是亲历国立艺专磐溪办学时期的陈之佛、李超士、潘天寿、潘韵诸位,都反复强调磐溪是一个风景优美、适合艺术学习的所在。从现存的磐溪老照片和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印证《磐溪图》描绘景物的生趣之感并非艺术家的多情,而确实是一处适合艺术学子学习的校园选址。

毫无疑问,《磐溪图》是一幅经过精心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国立艺专师生对磐溪的热爱,我们还能看到以其他各类艺术手法表现的磐溪校园,本次展览中还有另外两件作品,也对磐溪艺校园有所描绘。

1、王辰《黑院墙》,布面油画,1945年作。王辰先生1941年入学,这幅作品应是他写生之作。画面梯田连绵,房屋掩映,与《磐溪图》互为映证。据说左手边第一间屋子为李可染先生居所。此幅作品2003年由王辰先生亲手赠予学院宝藏。

2、张一弓先生的《三校长像》。与以上绘于磐溪时期的磐溪图不同,该幅作品作于1988年,属于忆写。该作品中,磐溪校园是作为西迁时期长校的校长背景而存在的,但是作者仍然一丝不苟,仔细描绘。放大这一部分不难发现,巍峨的校门,整齐的梯田,错落的校舍,起伏的群山,无不精心刻画,作者对母校用情之深,可见一班。邓白先生为此图题跋,更为此图增色。1988年,作者在母校60周年校庆时,将此图赠予学院宝藏。

描绘磐溪的美术作品一定不止以上列举这几幅。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不难看出国立艺专师生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