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26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 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9年4月20日上午8:30,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振兴乡村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530会议室隆重举行,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有:沈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成卓(成思危基金理事长)、唐旻威(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编/主任编辑)、刘启俊(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区长)、李贵军(浙江省宁海县委副书记)、张雯丽(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赵海翔(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本次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振兴乡村高峰论坛由陈炯主任主持,旨在讨论乡村问题与需求的真实性、政策剖析的深入性、实践反思的启发性。艺术因在解决问题与意义构建方面所具有的能动潜力,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等展开了形式多样的艺术乡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窘境,艺术之于乡村建设是什么样的艺术,进一步提升艺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性亟需讨论。
论坛由牛宏宝院长致辞,他谈到对于中央来讲,农村的问题是一种甩不开的重。对于我们来讲,它是回不去的梦。同时它也是我们挥之不去的痛。所以重、梦和痛,是我们今天对于乡村问题的纠结。
致辞结束后,浙江省宁海县副书记李贵军为艺术家驻村实践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宣读感谢信。
论坛首先由沈迟老师就《乡村振兴的五种模式》进行发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国家走向现代化强国的不能跳过去的一段道路,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乡村振兴是有层次的,乡村振兴既要讲市场,又不能完全讲市场,既要有情怀,又不能完全靠情怀。
随后成卓老师以《田野艺术与乡村振兴》为题,从个案入手,讲解了四川广安的田野艺术双年展,希望通过一些个案的讲解,给在座的师生带来一些启发,能把一些观念和具体的艺术审美带到乡村建设中去。
紧接着唐旻威老师发表了观点,以袁家村的不可复制性案例着手分析,认为形式可学,发展模式却不可照搬。艺术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多种背景入场,前半场做硬件,做基础设施的投入,下半场做人文,避免同质化,庸俗化。他最后总结到:“让我们走的慢一些,停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
茶歇之后,论坛继续由刘启俊区长谈神农架的旅游产业,他在谈艺术振兴乡村的理解中说到,以艺术找回个性,先特色,后个性,通过艺术家的智慧整合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找回乡村原本的个性与生活,靠产业把人留下来,吸引游客走入乡村,品味乡村,用乡村商业持续乡村的生命力。
随后李贵军副书记从宁海的经济文化情况切入,讨论用艺术去激发老百姓的内在动力,讲解政府所做的引导性倡导性工作,项目的梳理、运行、监督。并在发言完毕后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送上锦旗,为驻村艺术家献花。
紧接着张雯丽老师以《农业多功能开发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多功能开发介绍切入,通过两个案例讲解了多功能开发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和应用,对艺术元素怎么取自于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多功能开发,来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一些观点和思考。从自身的观点角度提出艺术元素与农业发展融合的前景和展望,特别是可植入的路径。
最后,赵海翔老师进行发言,带来《艺乡建之散点透视》的演讲,他以云南的一个调研项目展开讲解,提到自己从前忙于具体的项目和实践,多以从观察者的角度切入,再逐渐思考系统,和建筑之外的延伸。
专家合影留念后,上午论坛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