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来源: 退藏微信公众号 作者: 退藏微信公众号
今年的5月25日,罗汉堂全新展览“明室”在香港亮相。这个展览,或许是罗汉策划已久的一次释放,也是27年前他第一次寻访苏州的圆梦之旅。
“明室”的门窗购于25年前的苏州西山,家具则都是他多年引以为豪的藏品。
幽暗的灯光使人安静下来,不同时期的顶级艺术品交融陈设,既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又与空间融为一体,只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变迁中,不论时代朝野的更迭与民族地域文化的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人们对审美追求的高度统一。
它的感染力是超越年龄的。
90后徐川在观展后写下了一段话:
“朱漆黑漆在空间中色彩相得益彰,镙钿嵌微闪着金属光芒,古家具优美的线条让人无比动心,汉青铜方壶的庄重大气与朱漆描金霸王枨方桌的奢华细腻遥相呼应。罗汉先生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解读十分深刻,通过这些藏品,我们似乎可以亲身体会古人精雅高贵的生活品质。”
而60后,这些年看过国内外无数展览的老行家蒋念慈说:“看完‘明室’后,我想爆粗口——罗汉这位神经病!”
临走前,他让罗汉先生的助理转达他的感谢,感谢罗汉先生对这个行业作出了“质”的提升。
关于罗汉的故事,退藏在过往文章中曾略有讲述。而这一次的展览让我想要再一次讲述罗汉,讲述罗汉在这些年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提高这个行业的上限。
2016年9月,我在香港典亚艺博第一次见到罗汉和他的罗汉堂。
偌大的展厅,罗汉千里迢迢搬来了多件华丽眩目的中国大型髹漆家具,打造了一明一暗两个空间,那是他想像中的中国宫廷。
在白色空间洁净的墙壁上,罗汉用法语写了一句话表达他的收藏观,翻译成中文大意是:拒绝拥有,也拒绝被拥有。
就是这句话,让我记住了罗汉。
罗汉是他的中文名字,据说是因为他的本名Laurent Colson与罗汉发音相近得来。
难以想象,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里,罗汉每年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游历于中国各地,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他甚至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
罗汉原是一名工程师。1991年,他离开巴黎到香港工作,因为当时家居空间需要,买了一张黄花梨的床,因此对卯榫结构着迷,触发了研究之心。
1997年,罗汉收藏渐丰,决定专业投入对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和研究,在塞纳河左岸、卢浮宫对面开业艺廊Galerie Luohan。他以研究者的鉴赏力,悉心经营以家具、赏石、雅玩为主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促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了解,并对每一件单品的历史和审美都尽可能详细研究。
关于罗汉的故事,这几年从他的助理梁小姐处陆续听到了很多。
最深刻的,是一次在展厅中,他不小心碰翻了一件赏石,下意识地伸手去扶,右手食指瞬间被尖锐的石头削断。不巧的是,当时正赶上巴黎大罢工,所有的医院都关门了,一直到48小时后才找到医生接上指骨。因为耽误了太久送医,罗汉的右手食指虽然接上了骨头,但是柔弱无力,至今连拧开矿泉水瓶都艰难。
大约是1992年,罗汉第一次去苏州。抱着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一路打听,因为王老提到,明式家具的核心区域在苏州东山。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从苏州火车站下了火车,问了四个司机,只有一个知道东山的路线,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才找到东山。
进入东山以后,罗汉和当时的助理抱着书,沿路打听谁家有书中的家具,颇费周折,一无所获。后来在一个老院子里见到了一位老中医。在姜医生的带领下,罗汉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明式家具以及明代的老房子,激动得不得了,开心得不得了。
从那以后,他几乎每年都到苏州,继续探寻苏州家具、苏州园林、太湖石等,彻彻底底地沉醉了。他后来还出了一本书《L'art des jardins enchine》《译名:中国园林的艺术》。
去年,罗汉在香港独立开设罗汉堂艺廊空间,春秋各展一次,每次的主题、海报设计、装修设计,甚至到开幕前的清洁卫生,罗汉都亲自包办。
展览前一天,助理照惯例发朋友圈实时播报现场,并不忘调侃罗汉:
罗汉问助理:“你发那些无聊的朋友圈做什么?”
助理答:“我这是中国人的营销,你不懂。”
罗汉却一本正经地说道:“明天客人就要来了,对客人最好的尊重是带给他们最舒适的体验,别营销了,干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