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15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雅昌艺术网专稿
【编者按】2019年5月17日,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与亚洲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合作举办,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与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高级策展人玛丽安娜·松琪共同策划的“从研究到策展——本土与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在曼彻斯特大学威特沃斯美术馆举行。研讨会邀请了玛丽安娜·布劳沃、瞿畅、康喆明、泰萨·玛利亚·格松、刘鼎、马塞拉·莉兹塔等多位中外策展人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关于策展的讨论最近几年有着弱化的趋势,新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形成,艺术行业中长期以来对于研究工作的轻视以及艺术商业的再度膨胀,都使得艺术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策展之外的动向和艺术潮流。在一些公共美术馆之中,策展人的职位和角色都面临着被边缘化或者悬置的境地。此时,一些艺术机构以“重生”为理由,公开或隐秘地向商业领域和流行趣味进军,同时竭尽全力维持固化的权力系统中自身的位置与试图表演的角色。很多公共艺术机构正在变成迎合视觉奇观、吸引公众驻足拍照的场所,或者成为私人藏家社交、买卖和展示经济实力的后花园。围绕策展的研究、写作和讨论,淹没在这新一轮的投资和制造艺术奇观的潮流中。
这种情况下,中国艺术从业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九十年代关于艺术家/策展人权力关系的焦虑重新登场,一些创作者再次产生对于研究和策展的不信任,为了维护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他们片面地质疑研究性和开拓性的策展方法和语言。正在浮现的中青年策展人,在策展实践的这种艰难境况中,往往无法转化学自西方或者全球的经验,无力提出具有内向张力和本土关联性的研究课题与观念,或者无法在这个复杂的现实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策展观念和实践方法。这种困扰的普遍存在,也加剧了我们对于策展这一领域的担忧。
从展览层面讲,最近几年,我们一方面看到一些回访自身现当代艺术史的展览和研究出现在官方和私有性质的艺术机构中,也看到中青年策展人努力通过展览在剧变的社会现实和固化的艺术系统中寻求表达的空间与可能。这两方面都在要求紧密地结合艺术研究与艺术策展,要求策展人在对今天的现实保有敏锐观察的同时,挖掘和理解自身艺术史与今天状况的关联,而不至于成为全球化中的一座孤岛,新一轮消费热潮中盲目的追浪者,或者缺乏基本的历史视野与人文精神的迷路人。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中间美术馆和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联合策划。发起这次研讨会的初衷,一方面是强调在中国和全球今天的现实中,研究与策展紧密的关联,发问如何通过策展语言的创造性应用展现艺术研究的丰富维度和理论视野;同时,我们也想通过中国和来自其他地域的策展人的对话,再次提出策展与艺术创作平行的关系,观看策展实践的语言与美学在今天的艺术行业中所具备的知识生产潜力和政治能量。我们希望重复彼此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由策展内部产生,还是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中被忽略或者深深隐匿,无论它们是我们自身的顽疾还是现实强行给予的。在这样的复调中,我们会看到我们在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上下文中策展所具有的批判性力量和对话潜力,它不会为现实添加任何新机,只在具体的策展实践中展露出独行的探索。
此次论坛由北京中间美术馆、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与亚洲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合作举办,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与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高级策展人玛丽安娜·松琪共同策划。
研讨日程
5月17日 星期五
10:00- 16:30
曼彻斯特惠特沃斯美术馆
10点入场
10:10 佐伊·邓巴(华人艺术中心总监)开幕致辞
10:20 彼得·格里斯(曼彻斯特中国研究院李启鸿基金会主席兼总监,曼彻斯特大学中国政治教授)介绍致辞
10:30-13:00 第一部分
• 演讲者:玛丽安娜•布劳沃(艺术史家、策展人、写作者,阿姆斯特丹)
戴汉志:中国前卫艺术中的无名英雄
1986年,荷兰艺术家戴汉志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他发现一种新生的、令人激动不已的艺术正在中国各地涌现。他与许多艺术家见面,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存档,还研究中国艺术史。 1989年2月,一些批评家在北京组织了“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划时代的概述。六个月后,戴汉志离开北京前往荷兰。 1993年,他联合策划了“中国前卫艺术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欧洲的首次展览。后来他回到中国,在北京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在大环境萧条的九十年代仍坚持无私地支持中国艺术家,并努力把他们推广至西方。本演讲聚焦于艺术家中的传奇人物戴汉志(画廊主、学者、策展人、档案管理者)的工作与生活。他于2002年在北京去世。
• 演讲者:马塞拉·莉兹塔 (巴黎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媒体收藏总策展人)
双重路径:现代叙事的错位
2018年1月,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上海徐汇区签署了一项协议,合作开展了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包括展示蓬皮杜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其文化项目的理念。在这个框架中,几个展览主题和形式都在学习研究中。参与其中的研究者有机会反思当前后殖民历史的问题,并推动鼓励策展的实践超越历史与当代艺术,展览文化与表现、表演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与国际环境的持续对话,机构的格局正在快速发展,该项目提出应以新的视角出发研究西方现代性的意义和特征。
• 演讲者:瞿畅(策展人,Para Site,香港)
“魂牵梦萦”
以爱的赋权、迷恋和摧毁等多重影响作为切入点,本次演讲将涵盖瞿畅三个过去和正在进行的策展项目,这些项目“情感上”检查爱(和感受)的危险与潜力,同时将广东和香港地区的艺术实践中可辨别的集体“情感转向”纳入思考之中。在这些项目中,“暗恋”(Para Site,香港,2018年)和“陈泳因:曾经”(暂定名称,黄边站,广州,2019年)着眼于培育和消费个人心碎经历的社会土壤; “巴西咖啡馆”(暂定名称)研究香港艺术和文化社区/圈的不同时期,同时反思感觉、记忆和需要在一起的紧迫感。
圆桌讨论
主持:苏伟(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
13:00-14:00 午餐
14:00-16:30 第二部分
• 演讲者:康喆明
策划一出戏:关于展览“百物曲”的思考
“歌剧”一直被用来描述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社会习惯、娱乐和精神产物的各种传统。其中许多都历史悠久且非常不同,但仍被归类为(相对年轻的)西方模式的区域变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当前围绕“中国歌剧”的恰当名称的讨论。但这不仅仅是殖民分类学中的一个例子,还引发了对歌剧是否是最高艺术形式的地位的讨论,密切反映了欧洲殖民心态——野心勃勃且极具全球视野,几乎成为集体性的宗教体验 ——可以说达到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主义的新高度。目前正在Para Site展出并即将在RAM展出的“百物曲”对在歌剧空间内发生的舞台、控制、藏匿和约束的冲突感兴趣,这些元素也是我们当前现实的核心。现实已经由被建构的真相、数字媒体里的平行世界、自己表演的个人特质、代替人智的心可以构建。它广泛地理解歌剧的相关问题,如“舞台”和“歌剧环境”,将它们扩展为描述当今世界想象和生成的合成景观的术语。最后,它探讨了现在预测未来的方式。未来,似乎将成为由动物表演的歌剧。
• 演讲者:泰萨·玛利亚· 格松(菲律宾大学教授,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菲律宾馆策展人)
• 演讲者:刘鼎(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北京)
往昔如异国:以“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为例谈研究型策展实践
“沙龙沙龙:1972-1982年以北京为视角的现代美术实践侧影”展是“从艺术的问题到立场的问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系列研究的第三部分。我与卢迎华共同发起该系列研究,通过持续进行的展览和写作来辨析与反思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叙述与建构。不同于艺术史叙述中常见的断裂式叙述,即将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视为艺术的全新开端, 在“沙龙沙龙”展中,我们主要以始于1972年,截至1982年之间的十年作为研究与讨论的时间段和一个历史想象的空间。我们不仅仅视这个时间段为一个政治历史意义上的过渡,也将其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时期来看待。对于这个时期的研究, 我们通过思考其具体的相貌和多层次的实践,来考量在政治剧变时期艺术创作者的心态和既有艺术历史叙述中描述创作与政治控制时所持的尺度。
圆桌讨论
主持:玛丽安娜·松琪(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高级策展人)
16:30 会议结束
演讲者简介
玛丽安娜•布劳沃
独立策展人,作家,当前在莱顿大学学习艺术史。她曾经在1969年至1972年在日本生活。从巴黎索邦大学毕业并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后开始进行艺术写作。 1981年至1998年,她担任库勒-穆勒博物馆雕塑部的高级策展人,并策划了许多开创性的展览。她于1985年首次访问中国,两年后第二次访问中国,研究中国当代艺术。 1994年,她策划了展览“黑暗之心”(1994),聚焦于流亡者和“他者”,展出了黄永平、陈震、蔡国强的装置作品。 1997年,她合作策划了“另一个长征,中国的观念艺术”展,这是中国观念艺术,视频和装置艺术在国外的第一个展览。 2004年,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为其作品“丹·格雷厄姆,1965-2000年的作品”颁发奖项。 2008年,她在上海证大美术馆策划了梁绍基的个展“梁绍基”。 2012年,她开始进行戴汉志的档案研究。 2014年,在UCCA当代艺术中心策划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从2014年到2015年,在鹿特丹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举办“戴汉志,5000位艺术家”展。出版的传记作品有《戴汉志:在中国的艺术生活1986-2002》(2019年)。
康喆明
1982年生于罗马尼亚。自2011年起任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执行总监及策展人。曾任2018年达卡双年展的特邀策展人与2018年达卡艺术峰会的特邀策展人。2014年,任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之一,此前他曾担任荷兰乌得勒支当代艺术基地(Basis vOor Actuele Kunst)的策展人(2008-2011);首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0);以及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杂志编辑(2005-2007)。
在Para Site,康喆明经历了机构2015年的主要扩建与迁址,并策划了展览:“万物曲”(与Claire Shea合作,2019年); “一兽,一神,一线”(在2018达卡艺术峰会,缅甸仰光TS1 和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巡展,2018年); “展览会之动:Manuel Pelmus”(2017-2018); “土与石,灵与歌”(与Inti Guerrero合作,在马尼拉MCAD,曼谷Jim Thompson艺术中心巡展,2016-2017)等。
佐伊·邓巴
华人艺术中心总监
泰莎·玛利亚·格松
策展人,出生于菲律宾。泰莎·玛利亚·格松的策展和研究项目以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和地方艺术为中心。 她策划了许多机构的展览,包括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永久展览“最近的距离”的“无限时间”部分。 她于2017年在菲律宾大学的巴尔加斯博物馆策划了“遍历/轨迹:膨胀的地方”展。
马塞拉·莉兹塔
艺术史博士,莉斯塔从2016年起担任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新媒体收藏部门的策展主任。她的工作包括教学、写作、策展,主要关注涉及新媒体的实验艺术实践,如声音、影像、装置、舞蹈和表演。她最近在贝鲁特贝鲁特艺术中心、法国尼姆的Carréd'Art、巴黎蓬皮杜中心、布鲁塞尔蓬皮杜卡纳尔中心均策划过展览。
刘鼎
艺术家,策展人,现居北京。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艺术机构和美术馆中展出。曾参加过第四届首尔媒体双年展(2008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展览(2009年)、第八届台北双年展、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第三届新奥尔良双年展、第14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第二届银川双年展、第九届釜山双年展。刘鼎的艺术创作与展览实践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将历史与当代进行有机连接和多角度的描摹与凝视。
瞿畅
目前生活、工作于香港和深圳。她是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的策展人。她的策展项目包括“暗恋”(2018年)、“那传来浪潮的方向”(2018年)、“鱼米之乡记”(2017年)。作为助理策展人,她也参加过例如“展览会之运动:Manuel Pelmuș”(2017年)、”土与石,灵与歌“(2017年)等展览的工作。同时,瞿畅也涉猎写作、翻译,并编辑了多种出版物。
苏伟
生活在北京的策展人、写作者,现为北京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2012年,他曾参加ICI纽约的策展课程。2014年,他获得首届“国际艺术批评奖”第一名。他策划过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2012年)、“没有先例:一次重塑香港录像和新媒体艺术叙述的尝试”(香港录映太奇,2016年)、“永远的抽象:消逝的整体与一种现代形式的显现”(北京红砖美术馆,2016年)以及“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北京中间美术馆,2017年)等展览。2015年,他参与了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研讨会“错位:重绘艺术史”。他最近几年的工作聚焦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重绘和深描,探索其合法性和断裂性的根源。
玛丽安娜·松琪
CFCCA的高级策展人,她在那里领导项目团队开发,负责传达CFCCA展览、委员会、活动和档案及图书馆的公共项目。Tsionki发起了一些成功的新委员会和展览,包括程然的“狂人日记-曼彻斯特片断“(2019年)、Miao Ying的“爱的徒劳”(2019年)、MAP工作室的“固态海洋,液态陆地”(2017年),目前正在展出“未来城市”(2019)。
她于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获得多媒体设计的艺术硕士学位,并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当代艺术理论的艺术硕士学位。她是曼彻斯特艺术学院策展实践方向的博士候选人,研究策展实践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以及文化机构可以激发的社会变革。她的研究检视了处在艺术、建筑、科技的交汇处的当代话语,聚焦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移民问题。在策展生涯之外,松琪首先是一名建筑设计师。
关于中间美术馆:
北京中间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西端,其前身成立于2008年,2011年经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民营美术公益机构。自2017年初,中间美术馆开展了一系列以认识自己为出发点的工作。我们不断回到本土的艺术史和思想史的现场中,在立体的时空变动中寻找仍然在我们今天发挥着影响的意识线索、语言逻辑和艺术观念。我们一直坚持面向中国问题和现场,寻找合适的方法,在将今天的我们视为历史的/亚洲的/全球的一部分的前提下,探寻艺术内部的演变轨迹。我们关注在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关联性而不是封闭性中浮现的批判视角,既持续地反观自身,也与全球前沿的艺术实践进行持续的对话。
https://www.ioam.org.cn/
关于华人当代艺术中心:
华人当代艺术中心(CFCCA)是全年拥有社会参与性展览、活动和艺术家驻留的独特艺术画廊。凭借超过三十年的与新老艺术家合作的经验,它提供了一个以中国为焦点的对话、讨论和跨文化交流的空间。在英国,这是一个发现新的艺术家并从不同的国际视角中探索相关的全球议题的可去之处。
http://arnam.cfcca.org.uk/
亚洲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赞助:
亚洲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是华人当代艺术中心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索尔福德大学及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建立于2016年的跨学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