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笔下的屈原

时间:2019-06-09    来源:北京画院    作者:北京画院

摘要:傅抱石与屈原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学时期就对屈原着迷,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曾临摹过老师横山大观的《屈原》,除了受老师的影响,他对屈原的热爱究其原因是对屈原人格魅力的敬重。1942年到1953年,他先后画过至少七幅《屈子行吟图》,都是画屈原行吟于江滨将投江之情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所作的屈原像是为了表达爱国抗日情绪。

傅抱石 屈子行吟图

纸本  设色  62 cm×88 cm

1953年 藏地不详

款署: 一九五三年白下写,抱石。

钤印: 抱石私印(白文)

 

傅抱石与屈原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学时期就对屈原着迷,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曾临摹过老师横山大观的《屈原》,除了受老师的影响,他对屈原的热爱究其原因是对屈原人格魅力的敬重。1942年到1953年,他先后画过至少七幅《屈子行吟图》,都是画屈原行吟于江滨将投江之情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所作的屈原像是为了表达爱国抗日情绪。1942年7月首帧屈原大幅画像完成:沧浪之水,烟波浩渺,屈原长发披散,颜色憔悴行走在散乱摇曳的芦荡中。郭沫若专为此题写了长诗:“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三户可亡秦,奈何不奋起?吁嗟怀与襄,父子皆萎靡。有国半华夏,筚路皆经纪……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幸已有其一,不望有二矣!”可谓寓意深远。

本幅《屈子行吟图》创作于1953年,恰逢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作为年度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开展纪念活动。为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收集、整理屈原作品。傅抱石受到了全国纪念屈原气氛的感染,开始了《屈子行吟图》的激情创作。画家将屈原置身于一个烟波浩渺、无边无际的湖边。加之秋苇、水草的荒凉,将气氛渲染得非常悲壮。屈原眼窝深陷,但却精气逼人,披散的长发和宽大的袍袖在江风中飘荡,深沉伟岸,忧思重重。在人物刻画上比较内敛,情绪上虽没有40年代所创作的屈原那般激动和悲愤,却把屈原愤世嫉俗的孤高品性,威武不屈的铮铮骨气,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抱负,奔放的诗人气质,纵有报国之才、效国之志却不得重用的惆怅,看穿楚国的未来结局却又无力回天的悲悯,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对屈子“钦慕之,想象之,心摹而手追之”,在平淡质朴的画面上不经意流露出画家的内心向往。 

​此外,他还将1942年郭沫若于旧作《屈子行吟图》的题诗,从原画上截取,重新装裱在这幅新画上,书画交融,书以画名,画以书名,成为一时的美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