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家”的作品也许“超越了人类”,但绝对称不上艺术

时间:2019-06-10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摘要: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打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类棋手。此前,人们普遍相信下棋这项策略游戏依靠的是玩家的直觉,而不是精确的算法,因此许多人曾断言电脑程序无法超越人类智慧,而阿尔法狗的胜利一举颠覆了这种成见。在这次成功背后,更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它的出色棋艺完全是在无数次与自己对弈的训练中自主习得的。如今,电脑也拥有了学习能力,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由科幻变为现实?

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打败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类棋手。此前,人们普遍相信下棋这项策略游戏依靠的是玩家的直觉,而不是精确的算法,因此许多人曾断言电脑程序无法超越人类智慧,而阿尔法狗的胜利一举颠覆了这种成见。在这次成功背后,更令人震惊的事实是:它的出色棋艺完全是在无数次与自己对弈的训练中自主习得的。如今,电脑也拥有了学习能力,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由科幻变为现实?

近期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以“能自主思考的机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的展览,在这次展览的中心区域坐落着一个形似小型神殿的展品,讲述了阿尔法狗的故事。这场表演在当下是十分应景的。近来,人工智能在媒体上的热度不断攀升,但公众对其仍然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既得利益者似乎更希望维持这些模糊印象。毕竟,如果不是有意误导大众去相信他们的算法能够凭借自我意识与人类进行对话,这些科技公司又何必专门打造令人迷惑的人形界面呢?“AI:超越人类”这次展览本来应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及其真正的功用,但却沦为了一场缭乱又俗套的乌托邦戏码,这种乌托邦主义无疑只能固化目前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混沌认知和盲目猜测,根本无益于揭开这一足以撼动世界的技术的神秘面纱。

 

这场展览就是一场没头没脑的杂糅,把真实与虚构混在了一起。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曾在信中对一位记者澄清关于当年那场英美之间的国际象棋计算机对战的传言如何被夸张了。这些展出的信件被安排在《攻壳机动队》和《机械姬》等展望机器人未来的影视片段展位旁。图灵审慎的观望与那些天马行空的未来主义畅想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展览并没有任何价值倾向。这场“兼容并包”的展览囊括了玩具、漫画、日本木刻版画,以及实体机器人,其中就包括上世纪9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一款形似螃蟹的“移动机器人”阿提拉(Attila)。

展览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对逼真的人工智能的非理性恐惧。在策展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西方的恐惧症。展览的开始是犹太民间传说中的“魔像”(Golem)——一种被魔力赋予了生命的泥人。本来,一张图片就能点出主题,但策展人却画蛇添足地加入了一堆冗余的展品:从希伯来文作品到布拉格的纪念品,因为相传在16世纪,犹大·勒夫·本·贝扎列尔(Judah Loew ben Bezalel)在布拉格创造了一个“魔像”。据说这个神话在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中被作家玛丽·雪莱用来警告科学技术企图创造生命的行为。然而,当欧洲人因为泥制机器人和复活之躯而惊惶时,东方文化却把无生命物体幻化成人的故事视作一种浪漫。展览中还提到,日本古代泥塑动物和带有人脸的手工艺品暗示了创作者对人与事物融合一体的开放心态和愿望,与人类对未来数字时代的美好期盼相呼应。

日本艺术团队TeamLab的沉浸式装置《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传达着同样乐观的信念,即人类、自然与科技是一体的。漫步在由柔和雨水和浓郁色彩组成的数字花园里,仿佛置身于中国山水画之中。体验者可以通过触摸汉字与之互动,进而改变模拟的天气场景,并融入场景的一部分——这是我在此次展览中见到的最好的当代艺术作品,但当我问起人工智能在这个作品中的应用原理时,teamLab的成员却告诉我这个作品并没有用到人工智能。这个回答倒是发人深思。在编织了所有关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花言巧语之后,“AI:超越人类”还是暴露出这样一个现实:人类离计算机能够思考或创造艺术的未来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TeamLab团队的艺术很棒,但这是人类的创作。现场许多“艺术”作品倒是应用了人工智能,由和阿尔法狗一样的“学习机器”绘制,但远远算不上惊艳。这些作品也许“超越了人类”,但绝对称不上艺术。马里奥·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循环训练》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过程。克林格曼编写了一个可以进行艺术创作的程序,这个程序可以生成图像,然后自我点评。体验者可以参与这一过程:在人脸随着屏幕上的流动实时变形时,决定哪些图像是“有趣的”——这是我在这次展览里见到的最无聊的一个作品。那些变异的脸完全没有任何内涵或意义可言。论智能程度,它们显然连一台影印“有趣”图像的复印机都比不过。

在Nexus Studios和迈莫·艾克腾 (Memo Akten)合作的《学会看》中,你可以拿绘图笔在平板上随意涂画,并在屏幕上看到人工智能程序将它变幻成五颜六色的酷炫画作。特效不错,但不是艺术;由克里斯·索尔特(Chris Salter)和众多创作者一起完成的极简主义雕塑《图腾》只是利用了人工智能来控制灯光闪烁模式,这也和艺术完全无关。

人工智能平平无奇的艺术创作水平是否反映了人工智能本身的处境?几十年来,“强大的”人工智能这一理想引得无数研究人员趋之若鹜。强大的人工智能意味着计算机真正具有意识,即拥有与人类一样自主的思想。尽管这次展览再次把人工智能捧得天花乱坠,让我们看到学习机器确实以某种方式解决了人工智能问题,但并不能就此证明学习机器具有意识。它们意识到自己正在下围棋或创作艺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们跟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头脑结构,无法像我们一样认知自己。正如霍金之前警告的那样,倘若它们真的有了意识,我们一定可以察觉到。

这些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之所以无法打动人心,也恰恰说明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所谓的意识,更不用提创造性思维了。就这一点来说,现阶段机器人或计算机的自我意识能有蚂蚁高级吗?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科技公司要投入这么多资金去宣传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或许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再单纯不过,就像小孩子一样,只是想要个机器人朋友来作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科技公司用冷冰冰的算法来操纵消费者或用机器人去取代人类劳动力的同时,它们需要去炮制一些乌托邦抑或是反乌托邦的舆论以转移公众的注意,这样才更符合行业的利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