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认得《大宋提刑官》里那些兢兢业业的文物群演?

时间:2019-06-18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 中国美术报

摘要:如果文物来客串《大宋提刑官》,你还能认出它们吗?对于普通的电视观众来说,一部好剧通常讲了一个好故事,我们往往被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和生动传神的演技所吸引,有心的观众甚至能记住主题曲的旋律,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部作品的种种细节。2005年开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自然有资格跻身此列,这部…

RWpf8qKF8usRPv4pnlhWXOMF1RUaqdUYJgO6lHOs.jpg

如果文物来客串《大宋提刑官》,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对于普通的电视观众来说,一部好剧通常讲了一个好故事,我们往往被剧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和生动传神的演技所吸引,有心的观众甚至能记住主题曲的旋律,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部作品的种种细节。

2005年开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自然有资格跻身此列,这部立意深远的作品值得一遍遍品味和重温。其实一部好剧除了主体内容质量过硬之外,它的道具一般也比较考究,有的还与文物本尊极其相似。那么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回顾《大宋提刑官》,考一考大家的眼力到底如何?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Pw5oCP7gs3kO7k4Ko8ToAU9iXQQjCGrqQ61laC4x.jpg

v4y090565jNhKllbJYkKh689Cs3mtNJAIeSPseYF.jpg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现藏故宫博物院

重温《大宋提刑官》,这部剧最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它使用的道具大多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剧中多次出镜的屏风竟以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为主题,这是很罕见的。

北宋王希孟十八岁时所作《千里江山图》是画史上著名的青绿山水巨制,这位天才少年以惊人的功力、精细的用笔、绚丽的色彩描绘了宏伟多姿的锦绣河山,层峦叠嶂,迤逦连绵,江海浩渺,辽阔无垠,气象万千。全卷交替使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江山之胜。繁复庞杂的林木村野、楼台殿阁、水榭茅蓬、大小舟船、桥梁水车,以及商旅行人、渔民捕捉、农夫劳作、游赏呼渡等等都井井有条、跃然纸上。

它发展和丰富了唐宋以来的青绿山水技法,也反映了青绿山水画在宋代的辉煌成就,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元人评价此画:“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气短,在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千里江山图》巨幅长卷既秉承了青绿山水的传统,又开创了水墨山水博大精深的审美意境,不愧为中国山水画的典范之作。

潘恭寿·山水图册页

t6rHLRFmGasLWI0f9q9w2KcVOEMsG5GekuyQWEh6.jpg

XpbEqg9V45o3KniqCHguC6s3TPkONFQTdXKulkbF.jpg

《山水图》册页,清,潘恭寿作,纸本设色,纵24cm,横28.2cm,现藏镇江博物馆

这幅作品原本尺寸有限,在剧中被放大了用作男主角宋慈居室的装饰。

严格说起来,把这幅作品放在剧中的时代背景之下是有问题的,清代的画作怎么能穿越到南宋去呢?这幅山水图的作者是清代画家潘恭寿(1741-1794),其少学山水,苦无师承,王文治遂授以书家用笔之道。恭寿复取古迹临仿,画乃益进。山水规仿文徵明,花卉取法恽寿平,画佛像及仕女,亦韵秀而饶古意,竹石亦佳。经常与王文治合作,作画由王文治题字,有“潘画王题”之誉。传世作品有《江帆远岫图》《烟云阁图》《写柳永词意图》《仿戴逵破琴图》等。

剧中所选其中一页《仿陆子传》,画山石壁立,层峦叠翠,平缓处,老树横枝;其下,溪流有声,绿草丛茵,两高士席地而坐,欣赏周围美景,童子则抱琴侧畔待唤,各自神形俱备。画面苍古隽逸。画幅款识“仿陆子传”,钤“恭寿”篆书白文印。陆子传即陆师道(1511-1574),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歌、古文辞、书法,旁通绘事,直逼宋元,与文徵明同里,以师礼事之,为文徵明弟子。传世作品有《携卷对山图》《书画论山水》《溪山图》《乔柯翠林图》等。

花口瓶

uq7GvmPGHjkCtJ7TXFZhVUPBW4ngU6mo0PRtLGxl.jpg

宋慈的岳父薛庭松家中这只白地黑彩的瓷瓶叫作“花口瓶”,顾名思义,因其瓶口如开放的花朵而得名。花口瓶在唐代已有烧制,流行于宋、金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oD1OclMMZYTmPR59WHjChZ4ap0phnkNB4Qy0woiJ.jpg

宋三彩刻花夹竹桃纹花口瓶,现藏首都博物馆

gMDwYYFzbRMuiS4fDNcgcOnBRPHOY5A6ZX6CdJvr.jpg

北宋磁州窑黑釉菱花口瓶,现藏开封博物馆

67YQbGvi68M5kfQmxzErpi1914gRUYP5xcoWuwQQ.jpg

北宋青白釉瓜棱花口瓶,2001年安徽省岳西县白帽镇金鸡坪出土,现藏岳西县文物管理所

eRe9mXVJZT4GKFqnAixmoQvlvLRKbMnZJRYT5EdP.jpg

金白地黑花花口长颈瓶,1987年河北省磁县窑址出土,现藏磁县文物保管所

esdAwbmcxeSXVFdtsrI6zKQdioPdtzD8NYL2TTyT.jpg

金白地黑花花口长颈瓶,甘肃省环县出土,现藏环县博物馆

w3MripClqkieJgltRkECD90Nv3Z0brC4KJlmf2Dw.jpg

西夏褐釉剔花花口瓶,1982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乡出土,现藏鄂尔多斯博物馆

0wFtygbvGq9JEUORPmSoBnL4FFdMeZyVmwzg5Lu9.jpg

元青白釉刻划花蕉叶纹花口瓶,四川省广汉市西外乡元大德十年(1306)墓出土,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梅瓶

E7manI1tRtuiK1BBFPIb47I1yBiNUZ7XWnsqpJ7S.jpg

WA2Hu4i9bj6MHOb3fomulnVPxJkdZ0laVRPAzaSC.jpg

剧中多次使用这种造型的瓷瓶作为摆设,高矮不一、釉色各异,这些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窄底的瓷瓶叫“梅瓶”,宋人叫它“经瓶”或“酒经”。梅瓶始见于唐代,宋、辽、西夏时期极为流行,之后各个朝代多有烧造,是一种常见的瓷瓶造型。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nz0XRCDP3gPfC3I4Gy4HrUnUEijgX2gCfWEkDc3y.jpg

唐白釉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dwYzJucdKXMrlSbMgI6Gxh2jLTEs2bv11I9a26CM.jpg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hlGA3RfjFoCLBstqdiyBOcwsaIrhLKgzkY2XVHw3.jpg

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AIRsaUlYM4LE8YpaV0xArucWdnWTP8Zu1oDPeMJf.jpg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0UuFCQFAcAqqgFR8SbHirTJs5TwsGzfSqauCMaqs.jpg

南宋白地黑花梅瓶,1986年江西省瑞昌市长嘴南宋宝佑五年(1257)墓出土,现藏瑞昌市博物馆

4wvHe0KF6KHEeaxboW0E9fR8e3J25WFX2BTjIgkb.jpg

辽白釉剔花填彩梅瓶,1973年辽宁省朝阳县大庙乡邓杖子村辽墓出土,现藏朝阳市博物馆

MrgoyTwUuV9Sw9leJEkQRE76MnGT1yF4TzYpZnhD.jpg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4zm9of8HeByBcmp6XYsfuFYqAz4Rtg8oQ3ffRmhV.jpg

西夏灵武窑剔花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梅瓶是盛酒器具,较早时期的梅瓶常配有盖,梅瓶器身上写有与酒相关的铭文,从目前发现的壁画和文献来看,梅瓶最原始的用途与贮酒有关。后来梅瓶则逐渐演变成一种陈设用品,用于插花与观赏。元佚名《第四嘎礼嘎尊者》、唐寅的《采菊图》和郎世宁的《午瑞图》都画有插花的梅瓶,其用途逐渐拓宽。南宋以来的墓葬里还发现有用梅瓶陪葬的,有的陪葬梅瓶中还残留着酒液。

cDDGYVE1l4zRmqwkfVT8P6Dbm8Sn52XLpeNuTtnV.jpg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Aytqw6rayA8kWyWPcNIbQz8NVPYksl2QGPROT5DQ.jpg

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R514UMi3YC2tuTNqUrSK95H4QLQZPxaCmtJzj5Jo.jpg

元佚名第四嘎礼嘎尊者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H82hG6DOtYbc11fWovUrBWfDDy8kXhmEdDxZNCmo.jpg

第四嘎礼嘎尊者轴 局部

FfMwdo6hzB3nCc3oYOZiLOIZCDQvj4wuqhCMk6cZ.jpg

明唐寅采菊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9vrK4Jp7vUSTziRydvXL2W7tGL5KUWuftlOMbzbO.jpg

清郎世宁午瑞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玉壶春瓶

CpXeQVMFRFdwcCOkJ1mmWyUpdQN5SwOTGB3SsGRv.jpg

GSGmsTRNT1EdTpvV74z9QLGUhY9lk8KibR8lGCPN.jpg

除了花口瓶和梅瓶,剧中还有一种瓷瓶参与客串,它就是以造型优美而著称的“玉壶春瓶”。关于玉壶春瓶的来历与用途,存在很多说法,一般认为玉壶春瓶是在宋代基本定型的,“玉壶春”之名可能是从诗句“玉壶先春”而来,也可能因玉壶春酒而得名。玉壶春瓶多作酒器,壁画中也有做插花之用的,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陈设瓷。

arQqBQLNNqrw9MwRttMHUcCt84nXwJBec4WT0two.jpg

宋黑釉刻花玉壶春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Yu2U926uCNNoyoDyVYGz3zMahdhFi51aPmhSJqRH.jpg

元白釉褐彩花卉玉壶春瓶,现藏国家博物馆

xrfIEZKlnedXZku1Q5JxheXbvnU18hygxZjEpfon.jpg

元青白釉划花玉壶春瓶,1956年山东省济南市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4FwSf55wGO1R0bAn2Bm6aWfbcCOIG9xCarA893hE.jpg

唐昭陵长乐公主墓(643)壁画摹本

双龙耳瓶

BoVVRzIbAwoIXY6pIgolUq6i7ma99rSudEByREGw.jpg

在宋慈的家中,出现了一种与时代背景不大相符的摆设,尽管它在背景里一闪而过又比较模糊,但其鲜明的造型特征依然令人难忘,这种器形叫“双龙耳瓶”,又称“双龙柄尊”,因口沿至肩部有对称的龙形柄得名,是一种较为流行的酒器。

双龙耳瓶首见于北朝,流行于隋唐时期。唐代双龙耳瓶常成对出现在贵族墓中。唐代陶瓷器的某些造型曾深受西亚和中亚的影响,盛行于唐代的凤头壶、双龙耳瓶和双螭耳尊均吸收了“胡瓶”的特点。双龙耳瓶形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后,端庄典雅的造型一展大唐盛世的神韵。

除了白釉之外,双龙耳瓶还有青釉、唐三彩等品种。

pTXlp4oJWQ9pY9LfVqFwfl972Fdb8te5BJkL8Ryy.jpg

唐白釉双龙耳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ufLEzJSkBUTruVMCUmcr3diVrXLD4TDU5o7O9VwQ.jpg

唐三彩弦纹双龙耳瓶,现藏故宫博物院

R3X6CUNc2ElVdLy6Om8VywRUP32Mt8WFefmNGTTC.jpg

唐贴花团纹双龙耳瓶,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65iU9WOlIyhbCEH0ZomyRyePX07PqSmALP0Rz2uL.jpg

隋白瓷双腹龙柄传瓶,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出戟尊

pa7YUwRqK2zhcot2B5gfECV7KMLAtJGxqhwHB0pL.jpg

宋慈房间的书架上放着一只造型特别的摆设,它的名字叫“出戟尊”,是一类非常典型的宋代器物,存世数量极少,堪称国宝级文物。出戟尊又称“出脊尊”“扉棱尊”,北宋钧窑为宫廷所烧制的仿青铜器陈设器,因颈、腹、足四面出戟,即饰有扉棱而得名。

MYU1OcAbwgPm8p2WuTJyOuDog1kqKwEPA3U5SDSb.jpg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现藏故宫博物院

e0PLDIR7A9VOPISSaeQQL4GagM3xXm4AhDjedZ5N.jpg

元钧釉出戟尊,200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址出土,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盏托

CIfyWBXlcgaFSPpuqmvCcDy3KEsVUvwdOKrSXbDj.jpg

dgXrwCm0MD9bIly6YqvWEDfDeRgYwGhT855uMSz3.jpg

RheHEBwwUgVfpG1Ln1g0MVRUc8GJTaQbm2TQXXmA.jpg

剧中出镜次数最多的道具当属这套仿钧的茶盏与盏托,与我们现在喝茶的茶碗不同,这是宋代非常典型的茶具。宋人日常喝茶饮酒的瓷碗叫盏,有茶盏,也有酒盏。茶盏和酒盏器形相似,而他们的托盘却大不相同。承茶盏的叫盏托或者茶托,承酒盏的则叫酒台子——酒台子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小圆台。成套的酒盏和酒台子合称台盏。

为什么要在茶盏下面附加盏托呢?唐人李匡乂《资暇集》说:“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取碟子承之。”后来茶托几乎成为茶盏固定的物件,而且托圈逐渐增高,犹如在盘子上摞了一只小碗。有的托圈内中空透底,难以移作他用。茶盏在宋代的流行与点茶有关,因为茶末用沸汤冲点,茶盏很烫,又没有把手,所以搁在茶盏上以便持举。茶盏除了瓷质和金属制品外,以漆器居多。因漆器不易保存,出土反而比瓷质盏托少。

WFtJKcGpu6TKX940m8kCvJkjaFSys0ocNki6kFsk.jpg

南朝青釉刻划花托盘,1965年福建省建瓯市水西放生池南朝墓出土,现藏福建博物院

hYvF0U7jlJIbrQ1lt1ZmfYktQP7GymvPyVexH1MI.jpg

北魏青釉托盏,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SUQcTvArMmuyexZ5tLs0bfUzB3znSqSqDIP0MN58.jpg

隋白釉荷花盏托,1957年河南省安阳县薛庄唐墓出土,现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GdoHAJOtG0IrX0fymIht39YzY0KvYQMG3NLcQVJU.jpg

唐白釉托盏,1985年河北省临城县东街砖厂刘府君墓出土,现藏临城县文物保管所

vbQWYGlEE4gWHgBNm4hyAO5Sr1OsRgiVQHTIRqoN.jpg

五代越窑青釉刻花盏托,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韩佚墓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8vqJKlC3J4XeEWNCxLhpdi1RfPYGTIoAHZpmtJ2t.jpg

宋青白瓷托盘,1964年麻城阎河刘李湾1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YTTTIFbX9drQxC6UvuUDPM0suNDTWvlGFQsDILJj.jpg

宋官窑青釉盏托,现藏故宫博物院

812om2rWhy32FVmBU4XNNjUr6bK3Apr9z2VIAeiE.jpg

北宋定窑白釉荷叶式盏托,现藏故宫博物院

gjq3WTPNewUKw4wXueA5cc9jg9iXkZJYj8lXK8y1.jpg

gtqCLe1OnPTiTjDQnxo9m5dvHYRkUa9NPQkrBO6N.jpg

北宋青釉托盏,2001年陕西省黄陵县康崖底村北宋墓出土,现藏黄帝陵管理局

X1bXe0rF533pHLNmKWpPYlzWYf3Ca1KhN6dedqPf.jpg

北宋钧窑天蓝釉盏托,现藏故宫博物院

6tsO8YxFNBHGFOoOI31drgE5ooBiim7xI6v3y8S5.jpg

南宋漆托盏,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现藏常州博物馆

香薰

uYk6MPzOv6WNXEUJeq3N5LPfOUNBThHx5UG2VbnC.jpg

宋慈家里的桌案上有一只球形镂空器物多次出镜,这个颜值逆天的摆设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一个香薰,也叫熏炉,是一种常见的香器,主要用来焚香。香薰多为铜质,也有陶瓷质地的。上有镂孔圆球状炉体,用于盛放香料。带镂孔盖,焚香时烟气从镂孔中散出。下有圆盘形底座,中有柱与炉体相连。

dY3Q2j7qpDrHzUeAHf5hYv699BTGayN3BgvlHg3f.jpg

五代北宋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1975年江苏常州武进区西林出土,现藏常州博物馆

8Ssov6e9qrDK0zku3JyfrxKBsdQsD6bgD6i3R9l1.jpg

北宋影青莲瓣镂空香薰,1980年姜堰区腰庄北宋政和六年陈钦止墓出土,现藏泰州市姜堰区博物馆

kEVx13receLhYo9xdW4NpdHnATrPBEArIcloDdzZ.jpg

北宋青白釉镂空香薰,1991年江苏省南京市江浦星甸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i4Y76ADLxSDQpbQ41QgTQd4Smb8L3y9GHg79f3ih.jpg

北宋青白釉熏炉,1971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出土,现藏淄博中国陶瓷馆

TW9YY9yyayiIkIbYRddXJlu8eCd7QxBODlY92TnT.jpg

北宋白釉镂空熏炉,195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HDLQdPYdKDMx5qbubN2RGiWdHDP0pwMjRTdZaXaV.jpg

南宋青釉透雕卷草纹香薰,1974年江西省鄱阳县磨刀石公社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rstrFqT5pTbfyuvTkolf7oZaWuywZ8CykVLQes7h.jpg

清光绪绿釉镂雕球形带座香薰,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香薰的历史非常悠久,香薰从汉晋时期一直流行,它的器形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早期的香薰与宋代之后的存在明显的造型区别,更趋向简洁和古朴。

QyD7BbrGIdHs1w0zlMkBoMRiC0FlAXg9tirhfYW1.jpg

三国吴青釉镂空香薰,1987年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镇大塘岭东吴太平二年(257年)墓出土。现藏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bCs1JfCg9MHryC5RyPKftU4Y17XUKtlkCNKbF1f4.jpg

西晋青釉镂孔香薰,1953年江苏省宜兴市周墓墩二号西晋元康七年(297年)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LlaYClBnHlWlquajCNCINblyigswwUq72thymikr.jpg

西晋青釉香薰,1958年湖北省鄂州市西山M6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l9UIcohMqtEnqGoK8bwBhG8J1SPEIYc4ATAp79H7.jpg

剧中曾出现一种有提梁的、三只脚的壶状器物,这件造型古朴的道具与“盉”很相似。盉是古代的盛酒器,也有人认为它是古人调和酒和水的器具,《说文解字》称:“盉,调味也。”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中都可以见到。有的盉出土时配有盘,所以有学者认为盉可能是一种盛水器,也可以用作盥沐的水具。陶盉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晚期,铜盉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盛行,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

Rh72f3tdagtWww9MbxyenYUcwHoTj02afZVf1y8J.jpg

商代后期亚鸟宁盉,现藏故宫博物院

QWUni0jlTdrK5ENBsFUJUDeLlYV7by45TOlGANjZ.jpg

战国蟠螭纹盉,现藏故宫博物院

E0vjjVwrycj4uuInUIJ7eMufjPQaRh9PnMEo4nz4.jpg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现藏故宫博物院

其实,剧中还有许多 “深藏功与名”的“客串演员”甘于充当《大宋提刑官》的背景板,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道来。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这部经典电视剧,大家还能认出这些文物的本来面目吗?

参考文献: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上册)》

刘玉成主编:《中国山水名画鉴赏 第4卷》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