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该如何发展?

时间:2019-06-28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 雅昌艺术网专稿

摘要:2019年6月26日,“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论坛暨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2019 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设计企业等众多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齐聚北工大,围绕“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交流与研讨。

2019年6月26日,“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论坛暨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2019 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艺术机构、设计企业等众多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齐聚北工大,围绕“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交流与研讨。

此次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的主题演讲由西安美术学院吴昊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滨谊教授分别进行专题分享。

下午的主题演讲分为两部分。首先由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国彬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朱仁民艺术馆馆长朱仁民教授,AECOM董事副总裁梁钦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崔冬晖教授进行专题分享。

下午第二部分的主题演讲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于立晗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维思平建筑设计(WSP ARCHITECTS)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吴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车飞教授做主题演讲,艺术家包泡、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国彬教授参与分享。

三代同堂:开创者、传承者、发展者共同探讨环艺发展

“相隔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是89岁的老人了,今天参加此次论坛,引起了我众多回忆。”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常沙娜讲到。

在这里她重点介绍了张绮曼老师,张绮曼是原中央工艺美院老学者,是学院重要学科专业的引领人,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课程提法跟张绮曼老师是分不开的。

常沙娜表示,20世纪80年代,张绮曼老师从中央工艺美院室内系被派到日本东艺学习室内设计,几年后张绮曼老师回国提出很重要的建议,把室内设计专业扩展为环境艺术系,引起院领导的重视,后经商定同意后,就扩展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并任命张绮曼老师为环境艺术设计系的负责人。200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并由张绮曼担任委员会的主任。

常沙娜结合张绮曼教授在2004年策划主编的《为中国而设计: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以及撰写的重要文章《环境艺术设计之路》、2015年编著的《明堂·天堂: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等学术科研与应用实践成果,回顾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过去并展望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她寄语参会的艺委会委员要面对现实、继续努力,不断发展与创新。

“我一直向常沙娜学习,她89岁的高龄,还在不断的出成果,一刻不停,既然我喜欢这个专业,我有精力还会继续做下去。” 张绮曼讲到。

她谈到,自己是环境艺术专业从设计到现在的亲历者:“32年前在中央工艺美院向常沙娜院长提交给轻工部的申请,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常院长及学院党委给予了积极支持,并得到了高教部批准,在1989年中央工艺美院把室内设计系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建立了中国首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年列入招生计划,此后全国相关院校陆续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院系。谁也不会想到30年以后,达到了今天的规模,而且全国各地对环艺人才的不断扩大,中国环艺设计师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群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字,环境艺术专业在各个院校的设置共1421所,在专业设置的数量上全国排列第一。

张绮曼表示,当前中国国家建设,城市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继续向纵深发展,对专业深化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从原始社会走向农业文明,再过渡到工业文明,步入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发展也更加紧密。国家形象和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通过国家的文化形象体现一个自由、民主的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会有好的健康的文化形象,国家的文化形象要看传统文化是否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形象不能体现一个伟大民族的国家形象。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学习利用当代科技成果,更应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传承创新设计,把作品作为设计师的立身之本,提高设计水平。

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则讲到,今天这一专业的三代人在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开创者、传承者、发展者共聚一堂,围绕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进行分享、交流与讨论,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关于新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在苏丹看来:首先我们人是在环境之中,既要参与又要把握总体格局,这是未来很重要的一点,关于环境一个重新的定义;此外,这个专业方向的发展驱动力是艺术,在艺术的驱动下我们才能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与面对的问题搭建有效的桥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是因为开放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今天的规模,未来环艺要继续用不断发现的可持续理念支撑专业的创新发展。

学术论坛:环境艺术发展的多元切面

此次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的主题演讲由西安美术学院吴昊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滨谊教授分别进行专题分享。

首先演讲的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杜曦云,他的演讲题目为《当代艺术对环境问题的反应》。杜曦云表示,自己是学美术史的,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里面做事。此次论坛他从自己所在的领域切入,谈些当代艺术界对遭遇到的环境问题的反应。他谈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和自然环境的失衡,这也是全球面临的问题。从80年代开始,当代艺术界针对环境问题大大小小的案例,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对这个问题反应很强烈,他举了戴光郁、洪磊、高氏兄弟、慕辰和邵译农等等艺术家的案例,

在杜曦云看来,环境问题和艺术的关系,能直接面对、马上解决是最理想的。如果无法直接面对,又希望解决的时候,人们会想到一些曲折迂回的方式,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艺术,用美学的方式吸引人们注意这些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人们忽略问题本身,在他看来,是不是艺术或艺术家根本不重要,能够解决或改善环境问题最重要。艺术家首先是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所以面对环境问题的时候,艺术家作品的方式,你觉得好用就用,觉得不好用就索性别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以《语自然》为题,通过澳大利亚袋鼠谷亚瑟·博伊德美术馆、贵州楼纳万峰林、山东青岛大珠山三个实验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设计语言突破文化束缚、变革历史范式,直接面对自然、讲述真实生活的创新理念与探索实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存东演讲的主题为《心象自然: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园规划设计实践》,他聚焦园林景观设计平衡人和自然关系的核心问题,结合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园生态、文化、共享的园博设计理念和借自然而成心象的实践成果,阐述了“以人为本”到“心象自然”的理念变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滨谊教授围绕《“极化”与“集化”——人居发展环境的哲学思考》的主题,以三十余年来230个项目实践为基础,分享了研究团队对建设人居背景文明、活动文明、建设文明和人居环境生命观、集合观、时空观的探索与展望。

下午的主题演讲分为两部分。首先由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国彬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朱仁民艺术馆馆长朱仁民教授,AECOM董事副总裁梁钦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崔冬晖教授进行专题分享。

浙江大学生态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朱仁民艺术馆馆长朱仁民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艺术拯救生态理论实践——人生·艺术·生态》,他结合多年来运河、荒岛、荒沙、黄河、裸崖、荒滩、海坛、路桥、湿地等修复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自己创导建立的《人类生态修复学》和“心灵生态、自然生态、艺术生态”的三大生态修复系统。

AECOM董事副总裁梁钦东以《城市公共环境与开放空间新思考》为题,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中心“霍德尔路网”、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公共开放空间”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中心“街边座位”三个案例出发,展望了未来出行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尤其是自动驾驶将带来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革命性改变、应用挑战和实现途径。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崔冬晖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当代中国轨道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新趋势的研究》,他指出轨道交通公共艺术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求、在城市公共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理应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的调研和青岛轨道交通站内空间设计的实例,崔冬晖教授针对如何建立更为完整的城市文化新系统进行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分享和理念探讨。

下午第二部分的主题演讲由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于立晗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维思平建筑设计(WSP ARCHITECTS)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吴钢教授,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车飞教授做主题演讲,艺术家包泡、王国彬教授参与分享。

维思平建筑设计(WSP ARCHITECTS)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吴钢教授的演讲题目为《风景中的建筑》,他结合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休宁小学、南京长发中心、天津老城厢规划、苏州纳米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亚运新新会所等成功案例,展现设计创作旅程中如何挖掘风景和周边事物的关系,讲述如何缔造看似平常却可持续的创作基本价值。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车飞教授以《环境建筑学:从本体论到方法论》为题,从四种错误的环境观出发,论述了城市空间环境的两种基本组织结构联合体与共同体、两种基本形态结构内向型与外向型,并结合应用实例和课程实践探讨了环境建筑学的四个原理:像设计建筑一样设计环境、关注并试图解决空间环境的问题、运用结构形态学而非类型形态学、形式源自环境—程序。

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术论坛暨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2019年工作会议在著名艺术家包泡和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国彬教授关于新时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思考与实践的总结分享中圆满落幕。

       诚如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书记黄韬讲到的那样,新时代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已经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作为一种艺术,环境设计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们的努力与专业,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好的实践和规划,让我们的人居环境更加和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