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6 来源: 非池中艺术网 作者: 非池中艺术网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出生在纽约州的上奈亚克镇(Upper Nyack, New York)父母亲都有荷兰血统,父亲是位干货商(dry-foods merchant),母亲从娘家也继承了为数不少的财产,家庭经济基本上尚称富裕,家中除了他外,还有一位姊姊。而双亲对于家里两位小孩的教育颇为注重,因此姐弟两位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霍普自幼学业优异,并在五岁时就表现出对于绘画的天赋。由于母亲也热爱艺术,他的父母不但鼓励他从事创作,也为他提供相关资料和所需要的器材。在1895年(时年13岁),他创作了第一幅签名油画〈在洛基湾的划艇〉。这位艺术家天性安静而保守,不善社交,因此朋友不多,他大部分时间都花阅读和艺术上,这些特质在后来或许都反映到他的作品上。
高中毕业时,他表示想以艺术创作为职志,他的父母亲建议他去学习商用艺术,对于生活比较有保障。因此霍普于1899年起开始艺术函授课程,之后进入纽约艺术与设计学院(The New York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后来的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在那里待了六年。
霍普早期的风格比较偏向法国印象派大师马内(édouardManet)和窦加(Edgar Degas)。但真正对霍普产生重大影响的,反倒不是在绘画方面,而是来自他的艺术家老师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 1865 – 1929),鼓励学生们:“用[你们]的艺术去翻搅这个世界”(“use [your] art to make a stir in the world”),并说“重要的并非物件本身,而是你对它的感受”(“It isn't the subject that counts but what you feel about it.”),以及“忘记艺术,去描绘生活中你感兴趣的东西(“Forget about art and paint pictures of what interests you in life.”)。
1905年,霍普起初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封面设计,后来去过三次巴黎,但他似乎没有因此受到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外任何艺术风潮的影响,且特别有趣的一件事,是他曾表示“根本不记得曾经听说过毕卡索这个人”(“didn't remember having heard of Picasso at all”)。而他曾评价林布兰的〈夜巡〉(Nightwatch)是“我所见过的最奇妙的东西” ( “the most wonderful thing of his I have seen”)。印象派着重光影表现与写生,对于自然的描绘认为只有眼睛所见的才是王道。霍普虽然也认同印象派,但回到美国后,他眼下的美国景致,是透过他的绘画来探索现代都会里人造灯光与城市中的“心理风景”。同样着重光影,霍普透过细腻的色彩与构图表现出寂寥与冷漠,更加强化了人类心理层面潜意识里对孤独感的无奈。
霍普的艺术生涯始于1913年,当年31岁的他,参加了纽约的军械库艺博会(The Armony Show)后,有了作品销售才真正开始大鸣大放。此后,终其一生,他有兴趣的主题都再也没有和欧洲流行的艺术有关,而是以“现实主义”(Realism)类型的绘画为核心。年轻时期霍普的创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关注,也尚未被主流藏家接受。当时美国(或是更全面一点,是指“西方”)收藏家普遍偏爱欧洲印象派、后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也和现时多数“非艺术文化主流国家”相同,藏家对于自己国家艺术家的信心严重不足,也有那种看不起自己人的味道。
然而在1920年代中期接下来的几年里,霍普的绘画风格逐渐成熟,他的标志性图像-室内或室外孤独的人物、静默的街区,这类型作品逐渐成形。1930年,他的作品〈铁路旁的屋子〉(House by the Railroad)成为第一件被刚成立的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收藏的画作。
他在西方艺坛的地位,于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后,1931年起急剧大幅提升。相较于一般其他艺术家,属于中年后才成名的霍普,是极少数艺术家中,得以凭借极少量的创作,持续获得包括惠特尼美术馆和大都会博物馆在内的主要博物馆,以当时的高价持续购藏他的作品,光那一年他就销售了30幅作品给美国各大美术馆。稳定的机构收藏确保了他的经济无虞,并于1932年参加了第一届惠特尼年度展(Whitney Annual,惠特尼双年展的前身)。1933年,现代艺术美术馆为霍普举办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大型回顾展,将他在艺坛的地位拉到了高峰。即便如此,霍普和他的画家妻子乔瑟芬·尼维森(Josephine Nivison)一辈子都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他生平的最后数十年都一直住在纽约曼哈顿的格林威治村。1967年,霍普在他的画室中去世,他的妻子在他去世十个月后也相继离世。
霍普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于世。无论我们在他的城市和乡村场景作品中,我们可以透过他绘画前准备的许多不同类型草稿文件,见识到他对于场面光影、人物或物件的位置,都是经过精细的计算而充满了巧思。
由于霍普创作速度缓慢,透过尝试模拟场景的各种草图、手稿,重塑出特别注重几何编排、人物与环境相互配置所产生的绝佳平衡感,以表现出对于现代美国生活他个人私密的观点。他说过:“发想需要很长时间。然后我必须花一段时间去思考它。直到我把它搞通了,我才开始画。全部记在脑海里。当我到画架时,就是我已经准备好了。”(“It takes a long time for an idea to strike. Then I have to think about it for a long time. I don't start painting until I have it all worked out in my mind. I'm all right when I get to the easel.”)。
霍普生活朴实无华,他平时闲暇最大的兴趣是和他太太去看电影。或许受到当时黑白电影制作方式的影响,对于利用光影的安排来创造情绪感,也是霍普创作上的核心方法论之一。资料显示,他和他太太可以为此作出对于各时段、各地点阳光投射影子,以及各式灯光因角度所产生的阴影效果,做了很多的分析和研究,并留下相关记录文献。他也从当时的黑白电影中得到许多光影及构图方面的启发。如果从单纯视觉上的观察来看,霍普在笔触方面的使用和古典大师们功力还是相差甚多,但以一位启发自印象派的现实主义画家来说,霍普的强项在于简化了形状和细节,尝试利用饱和色彩、构图和光影布局,来创造出其他艺术家难以比拟的叙事以及情绪张力。
霍普最脍炙人口的经典代表作、全美辨识度最高的艺术作品之一,是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夜鹰〉(Nighthawks,又称为“夜巡者”),于1942年所绘,是画家有感于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全美国内阴霾笼罩,他也把这样的感觉和氛围注入这幅画作里。
这件作品描绘了夜间时段,纽约格林威治村的某一个街角餐馆(diner)中的四个人物。在餐厅外,城市的街道上空空如也,在餐厅里除了服务人员外的三个人,各自若有所思不发一语,互相间毫无互动,来客三位的思绪或许都是空白,或许是担忧或烦躁,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画面右边的两人可能是情人,背对的男人孤绝地呆坐着。侍者应虽有抬起头来,但似乎是望着顾客身后窗户外空旷的大街,“各人看似身处同一幅画面,但又其实各自活在自己的空间中”。
此幅画作尽显现代都会生活中人们的苦闷与孤单无助。画面中灯光与投射到街道上的阴影,异常产生出极为鬼魅的氛围,室内上方的光源竟然可以将餐馆旁边的行人走道照得如此明亮,违反现实主义绘画精确描绘的传统,制造出他一贯宛如电影视觉般,奇妙又具有象征及叙事性的感受。〈夜鹰〉这件作品,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艺术的体现,捕捉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异化和孤独”。
关于这件作品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历史资料,当时芝加哥艺术学院以3000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件作品。时至今日,假若美术馆因为财源理由释出,不知道收藏家们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来得到这件代表美国当代精神文化的至宝呢?
在霍普的一生中,尽管经历过无数差异巨大的艺术潮流,但是他淬炼出自己成熟而特有的个人风格,使得他的艺术创作持续维持一贯品质和特色上的一致性,多数画作今日看起来依旧隽永沉静。
这位和义大利静物画大师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 - 1964)在个性上和生活约略同时期的美国画家,带给美国现当代艺术史发展的新视野是如此地巨大,即使在艺术潮流中尝试打破写实主义的抽象表现主义巨擘们,如罗斯科、德库宁、班克西、Eric Fischl、Richard Diebenkorn,以及摄影艺术先驱们,包括Robert Adams、Diane Arbus、Harry Callahan、William Eggleston、 Walker Evans、Robert Frank、Lee Friedlander和Stephen Shore等的作品中,甚至对于近代电影大师们,如希区考克、雷利史考特等无数电影镜头中,都可窥见霍普独到的见解对他们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力。艺术评论家Jeffrey Fraenkel说道:“对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霍普超越了几乎所有美国的艺术家,产生了全面性、无所不在的影响-如此透彻却又而让我们几乎无法感到他的存在。” (“More than almost any American artist, Hopper has had a pervasive impact on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so pervasive as to be almost invisible.”)
这位艺术家终生都秉持一个原则:“不讨论他的艺术” 。他这样说:“整个答案就在画布上。”( “The whole answer is there on the canvas.”)我们从他的艺术中,不难体会,所有人都将一样,“到最后终究还是一个人” 。而且,是的,“答案就在画布上”
上一篇:生物学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