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等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宾大的留学生涯

时间:2019-07-25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的“《归 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于7月2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开幕。展览通过作品与文献手稿相结合的方式,让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们的手绘作品与老照片、出版物等交相呼应,生动再现了他们的求学与归国之路。

作为美国宾尼法尼大学归来学子中的代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道开启了中国建筑理论、建筑史学和建筑教育、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而宾大并不仅仅吸引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到来,朱彬、杨廷宝、陈植、童寯等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都曾在此学习深造,可以说宾尼法尼亚大学是早期中国建筑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宾大何以受中国建筑留学生的青睐,而这些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又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


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的“《归 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于7月2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开幕。展览通过作品与文献手稿相结合的方式,让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们的手绘作品与老照片、出版物等交相呼应,生动再现了他们的求学与归国之路。

 

宾大建筑的第一代中国留学生


20世纪初,大约五十多名年轻的中国学子,通过各种方式前往美国大学接受建筑教育。在这期间,宾夕法尼亚大学是早期中国建筑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地方。

 

宾夕法尼亚大学之所以受到中国建筑留学生的青睐,是与其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分不开的。最早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等,都曾受到保罗·克瑞教授的悉心指导,在学业方面大有收获,回国后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后来的中国建筑学子,他们源源不断来到宾大学习建筑设计。

 

这批建筑学专业的留学生回国之后,即在各地从事建筑专业工作,把在美国的所获学识,应用到实业救国的事业中。他们不仅设计了大量的办公、住宅、学校、医院、影院和商业等各类新型建筑,打破了外国建筑师的垄断地位,而且也协力创建了中国自己的建筑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建筑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宾大学习建筑


宾大建筑教育认为设计研究是建筑师的重要技能,也是建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分配到各个图房之中,接受曾经在巴黎美术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建筑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便发挥自身才能,独立应对具体实践所提出的要求。

 

宾大建筑教育非常强调建筑构造与建筑绘画这两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前者需要遵循各种建造原则,后者则影响学生对于形式、色彩和比例关系中的美学判断,它们之间的结合则构成了建筑师的必备品质。宾大建筑教育不仅希望培养一批技术娴熟的绘图匠,同时也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建筑师,因此,宾大建筑教育十分强调艺术与技术并重,认为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如诗歌、音乐、建筑、绘画与雕塑,构成了一种文化性的整体,因此在艺术方面的素养,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成就


在以巴黎美术学院为背景的美国建筑教育体系中,衡量建筑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在各种设计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这一竞争激励的教育体系中屡获佳绩。第一位来到宾大建筑系的朱彬,在三年级就在由“布扎设计协会”(Beaux-Arts Institute of Design)所组织的全美大学生竞赛中,从数百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曾言,“正值大量西方科学涌入中国之际,中国建筑却因其理念和形式而显得无与伦比。”

 

在朱彬之后,杨廷宝、童寯、梁思成、陈植、过元熙、吴景奇、王华彬等,也在全美以及宾州的各类建筑设计竞赛中频传捷报,显示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实力。与之同时,中国留学生也活跃于各种学术领域与社会领域,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出色天赋。

 

第一代中国留学生的归国贡献


如何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学科与建筑职业体系,如何采用现代知识体系来梳理中国营造这一古老议题,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所面临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使命。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建筑学人在其中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他们的影响遍及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各个领域,不仅开拓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之路,也取得了学术方面的丰硕成果和极高成就。

 

作为宾大归来学子中的代表,梁思成与同行者一道开启了中国建筑理论、建筑史学和建筑教育、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建筑史学领域,梁思成为中国营造学社实践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学术道路,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奠定了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学术基础。追溯梁思成学术思想、学术范式的本初影响,诸多因素皆孕育于留学宾大期间的“慎修”和遥望故土的“思永”。

 

 

 

以宾大学子为代表的勤于吸收,善于我用,敢于实验的学术精神,长久启发着中国建筑学人的创作和理论思考,从而支撑起中国建筑的脊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