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贵书信被指是“赝品”,艺术品真伪谁说了算?

时间:2019-11-25    来源: 大河报    作者: 大河报

摘要:11月19日嘉德秋拍以2.67亿(加佣金)成交的《致郭右之二帖卷》,刷新了赵孟作品拍卖纪录,成为“史上最贵书信”,一字千金。而成交第二天,即有质疑传出,称该书信为赝品,“假得可笑”。

11月19日嘉德秋拍以2.67亿(加佣金)成交的《致郭右之二帖卷》,刷新了赵孟作品拍卖纪录,成为“史上最贵书信”,一字千金。而成交第二天,即有质疑传出,称该书信为赝品,“假得可笑”。

 

事件:史上最贵书信被指“天价赝品”

 

11月19日,中国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致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的价格(加佣金)成交,刷新了赵孟作品拍卖纪录。史上最贵书信迅速走红,关注度爆网。

 

成交第二天,微信公众号“今日书法”发文质疑这两通天价成交的书札为赝品,文中称:“看了作品后,有点艺术常识的人都傻了,有点传统书写基础的人,如果存心做假,可能都不会比这个差”,云云。论点之外,发布了一些方家微信截图,发言者均马赛克隐去。随后贴出了一些拍品高清大图让读者辨别。

 

声音:暗地放枪罢了,我们一向忽略

 

这样直接的言之凿凿的质疑,令吃瓜群众顿时犯懵。大河客户端记者联系几位业内人士求证。

 

“凡高价拍品都有人打枪,这很正常,我们都不看。”郑州资深藏家、逸品轩主人王祎扫了眼记者发去的链接文章,表示不值一驳。

 

发贴的人不知道什么目的,有的还会组织几个专家发言,王祎说,几年前有个以“艺术”二字开头的微信公众号就这个路子,谁火骂谁,“博眼球嘛,后来还在郑州组织了一场展会,弄了一批东西,全是垃圾。”

 

而北京荣宝斋荣宝拍卖公司古籍部经理辛渭在电话中肯定地对大河客户端记者表示,这件作品是“真品,很铁”“每次有大东西拍了高价,都有这种声音出来,恰恰说明这东西火,有关注度。”

 

此前一天的18日,嘉德大观夜场成交的潘天寿巨制《初晴》,加佣金2.0585亿元成交,同样随后即遭遇质疑,称其有可能被调包,不是原作。

 

再早,2013年,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拍得苏轼《功甫帖》,随后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三位研究员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在《新民晚报》发文质疑此为伪本。

 

对屡屡出现的枪打出头大作,藏家王羊羽表示无力吐槽:“每次大拍季的重量级书画拍品,特别过亿元拍品,都会有人出来质疑真伪,中国人喜欢活在阴谋论中,习惯了,笑笑了之。”

 

解读:老东西未必“旧” 高清大图可参考

 

质疑帖除了直接否认拍品,具体观点有二:一是以拍品高清大图比对博物馆馆藏赵孟作品,风格不对;一是拍品太“新”,不像宋元时期的东西。

 

对于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专业人士意见也有不同。对于以高清大图放大分析比对的方法,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主席、(书画)司法鉴定人胡聚堂认为,不失为一种方法。作者的运笔有一定的习惯,结体有自己的风格,是有脉络可循的,“可以作为参照方法之一”。但未亲眼目睹拍品未上手,不好下结论。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帖子提供的高清大图来看,“赵孟的风格表现不太典型”。

 

也有人士持相反意见。王祎认为,以博物馆的东西比对,本身是有漏洞的。一个书家的作品可以有多种面貌,不同时期有变化,不同用途、场合有区别,信札就相对比较自由随性,有些作品可能就比较郑重,而且作品分不同字体,面貌更不是单一的。即便说艺术风格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品的纸张、印油、墨,都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年代感,也不是无迹可寻、无法证伪的。

 

针对“颜色鲜,不是老东西”的质疑,王祎苦笑:“这就是外行,老东西都是破烂吗?不能用观感的新去判断东西的新老,几百年的东西拿出来直白板新的很正常,从来不打开很正常啊!”他说,市面上有人专玩那种看上去很老的,有个名称叫‘酱油画’,跟保存条件有关,甚至是做旧手段,即便只有20年,也能黑得跟酱油一样,“那就老吗?”

 

辛渭说,此前拍卖图录已公开,这件《与郭右之二帖卷》是有明确著录的流传有序的名件。明代王惟俭、清代王鸿绪鉴藏并跋文于卷末;清代现于广东,经伍元蕙、何昆玉和何瑗玉兄弟、陆心源和陆树声父子递藏;咸丰年间曾刻入伍元蕙的《南雪斋藏真》中,并著录于陆心源的《穰梨馆过眼续录》。近代流入日本,经澄怀堂山本悌二郎、知名书道家赤羽云庭旧藏,并经过多次出版与展览,《功甫帖》也有安仪周、张葱玉、徐邦达等历代鉴定大家的鉴定意见,流传有序是拍品认定的一个可靠的识别方法。胡聚堂认为,拍卖公司对于大作品的征集都是相当慎重,有严格程序的,须证明其来路可靠,买家下手通常也是冲着大行去的,“大行拥有专业团队,技术能力强,可信度自然要高一些,这就是品牌的价值”。

 

观点:真伪谁说了算?

 

艺术品不是标准商品,无法制定一个非常明确的判定标准。古玩不打假,拍卖不保真,是行规,也是约定俗成。即便厉害如鉴定大家徐邦达,号称“徐半尺”,打开半尺卷轴便知真伪,也曾收过赝品,被打眼。文玩鉴定没有标准,是难度所在,也是乐趣所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各地所藏中国古代书画作全面系统的鉴定,7人鉴定小组均是一代大家,谢稚柳、徐邦达、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大家们的意见也会发生分歧,如果一件作品徐邦达看真,启功看假,这种分歧都是要记录下来的,留给后人去作讨论,甚至有可能永远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没有标准,不等于没有技术含量,各人随意。辛渭说,文玩鉴定考较的是眼力,眼力不是一朝一夕练就,要上手、过眼大量真迹,有比对,有阅历,老一代大家见过更多、更丰富的真迹,毕竟当时的资源是无法复制的,老一代鉴定家有鉴定意见的,作过结论的,“我们就以他们的意见为主,要相信权威鉴定,而今天这些质疑的人水平远在他们之下。”

 

辛渭表示,围绕天价拍品有负面声音很正常,因为火,自然有关注度,“成为事件了”。收藏者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从投机的投资的角度,对藏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从拍卖行来说,“老一代大家见过大量确定无疑的真品,更多对比资料,我们在确定拍品真伪的时候,是以他们的意见为主,不会轻易推翻。”

 

对于质疑的声音频频出现,胡聚堂认为也有其成因,“艺术品市场高歌猛进,之前泡沫期市场膨胀太快,也出现一些乱象,假拍,拍假,知假卖假,藏家警惕性高,总有质疑,或者说质疑的声音容易引起共鸣,也是正常的,这也给藏家提了个醒,大价位东西要慎重。”

 

 

 

随着市场各方知识谱系的完善,收藏理念的成熟,相信市场的各种反转、质疑、盲目,都会逐渐冷静下来,被理性的认知所替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