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海艺术节教你如何艺术地栖居

时间:2019-12-20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文汇报

摘要:濑户内海——位于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之间狭长的海域及海域上星罗棋布的岛屿,近年来渐成全球“网红”地,不是因为沙滩、海水,而是因为自2010年始三年一度的濑户内海艺术节。艺术的滋润,使得本已工业污染及老龄化严重的海岛展现出勃勃生机。

濑户内海——位于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之间狭长的海域及海域上星罗棋布的岛屿,近年来渐成全球“网红”地,不是因为沙滩、海水,而是因为自2010年始三年一度的濑户内海艺术节。艺术的滋润,使得本已工业污染及老龄化严重的海岛展现出勃勃生机。


2019年濑户内海艺术节前不久落下帷幕,在这个行至第四届的艺术节里,艺术的烈焰已从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蔓延到沙弥岛、本岛、高见岛、栗岛、伊吹岛、高松港及其周边、宇野港及其周边,涵盖12个岛屿和2座港口城市;整个艺术节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上,分春、夏、秋三期;全球的艺术家、设计家、建筑家以及文艺爱好者们都来了,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传统风俗和文化风情为主题,在濑户内海的主要港口和岛屿上进行创作。这种浓烈的艺术氛围,让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够体悟到一种源自艺术的“幸福生存”。

蝶变是如何发生的?濑户内海众多岛屿上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三种不同的思路,给了人们颇多启示。

名家效应带火直岛


草间弥生的红、黄两颗大南瓜作为直岛最具代表性的展品,矗立在港口码头和海边T字型突出的堤岸上;由安藤忠雄改建或设计的建筑则遍布于直岛的各个角落:Benesse House、地中美术馆。而谁能想到,今日文艺气息浓厚的直岛在几十年前是工业污染的重地,至今还能看到三菱综合材料公司冶炼厂一侧岩石的破坏。


改变,从1987年开始。那一年,富商、艺术收藏家福武总一郎的父亲去世。他从繁华的东京回到家乡濑户内海的冈山县,并立志了却父亲在直岛建露营基地的遗愿。开着自己的游艇畅游濑户内海诸岛,福武总一郎除了体验到了在东京无法比拟的自然、平和与历史积淀外,也为濑户内海的现状感到担忧。这里曾是日本海上运输贸易的中心,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人们穿过濑户内海汇集在这里。然而,二战战败后,工业制造带来的污染使岛屿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土:直岛、犬岛的炼钢厂飘出的二氧化硫烟气造成了公害,丰岛则几乎成为了大量工业垃圾的坟墓,大岛更原本就是用于隔离麻风病人的“疗养院”……这些现状促使福武总一郎决定为家乡做些什么。最终,他斥资买下直岛的一些土地,从试着为孩子们建立一个国际野营基地开始。直到1992年Benesse House开张,他的重心开始转为艺术事业。2006年,福武总一郎应邀担任越后妻有第三届大地艺术节的总策划人,并在秋季艺术节之后,正式委托通过大地艺术节结缘的北川富郎共同主办濑户内海艺术节。

从担任野营基地的顾问开始,来自大阪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就频频接过福武总一郎抛来的橄榄枝,与直岛结缘。地中美术馆是安藤忠雄继Benesse House后设计的又一个直岛地标建筑。因收藏有莫奈的两幅一组两米高、三米宽的《睡莲》,福武总一郎下决心建造一个美术馆。美术馆所在地曾是流沉式盐田,这座建筑的大部分都埋在地下,所有展厅都依靠自然光照明,山坡上可以看到美术馆大小、形态各异的窗户。

从地中美术馆售票厅也是岛上交通中转枢纽出发,沿着山坡走便可看到一小片花丛和睡莲池塘——莫奈睡莲池的风景,继而可以看到美术馆大门,安藤忠雄特色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掩映在绿树繁茂之中。踏入低调而朴实的大门,穿过一条狭长而昏暗的下沉甬道,方可进入美术馆内部,豁然开朗。馆内的不同展厅会让观者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尽管无数次从网络图片上看到山坡上美术馆那些对应着不同展厅的几何形状的窗户,在美术馆中行走,却只能从头顶露出的日光中想象先前的图像,拼凑起整个美术馆的形状。莫奈画作的展厅通过天窗将自然光引入,纯白的空间里,地上铺满磨成圆角的白色马赛克,当你换上参观专用的白色皮质拖鞋进入这个白色方盒子时,能够感受到阳光从三层天花板倾泻而下,莫奈晚年创作的巨大《睡莲》呈现出静谧的美感,时间和空间融合成永恒的艺术之美。美术馆中多是一件展品一个空间,自然光随不同时间的变化也为每个展品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更有着中国园林中“步移景异”之美。正如福武总一郎说,建造这座美术馆的想法是,想把观看绘画的主动权完全交给观众,让他们自己欣赏和感受作品。行走流连于展厅之间和走廊中,看着墙上由于时间推移日光变化形成的不同影调,抬头从这些窗口看到云卷云舒,或是偶尔经过的飞鸟,这些与自然息息相通的艺术作品于观众而言不仅是单纯的美,更有深切的感动。

 

传统手艺复兴小豆岛


小豆岛是日本最早种植橄榄树榨橄榄油的地方,以盛产橄榄闻名。靠近草璧港附近的橄榄公园,至今还是岛民庆祝秋收的场地,也是小豆岛的打卡圣地,靠海的缓丘上橄榄树沿坡而种,随处亦可见希腊风车。小豆岛土庄港的地标是韩国艺术家崔正化的作品“太阳的赠礼”,这是一件由橄榄叶编织成花环形状的雕塑,叶子上雕刻着岛上100个孩子关于未来的梦想留言,阳光下,人们仿佛可以看到每一片美好的梦想都在熠熠发光。

 

比起直岛的“明星光环”,濑户内海艺术节在小豆岛上的呈现更加接地气。由于除了橄榄种植外,岛上从江户时期开始大豆种植和酱油制作,以丸金酱油出名的酱油博物馆正是了解这些古老手艺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传统酱油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了解到从最初的纯手工艺压榨到机器压榨的全过程,甚至还可以看到多年来为酱油设计的海报。自然,小豆岛的艺术作品也更侧重传达手艺人的思想。来自中国宝岛台湾的王文志的竹艺建筑《小豆岛之家》2010年和2016年分别在此呈现。这件作品搭建在小豆岛长年盆地积累形成的壮美梯田中,14位竹艺的能工巧匠用大约5000根竹子在40天内搭建起高14米附带四座小塔的大圆顶建筑。这个圆顶建筑既可举办演奏会,也是人们休憩的好地方,在夏季艺术节中尤其适合纳凉避暑,建筑物之间轨道似的通道也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当《小豆岛之家》要被拆除时,当地自发为其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会,节目中还包括当地幼儿园小朋友讲述自己在这里玩耍回忆的开场白,足见岛民对它的喜爱。而由武藏野美术大学草编艺术组创作的《稻草艺术》,用收割下来的稻草制作的大型立体艺术品亦非常震撼。这件作品特别为当地创作,在策展人看来是“只属于那片土地的唯一一件蕴含强烈诉求的作品”。世界各地的观光者来到这里观赏作品时,当地的老奶奶涂上口红,老爷爷穿戴整齐,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作品,讲述岛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岛屿带来生机与活力。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在小豆岛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敬畏记忆重生大岛


在濑户内海艺术节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特殊的岛屿,那就是以艺术的方式重新激活渐被历史遗忘、曾用作隔离麻风病人的大岛。


大岛与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第一部长篇小说《岛》中描写的希腊克里特岛和斯皮纳龙格岛有些类似。它们都有温暖的海风,湛蓝的海水,但同样长期以来都被用作隔离麻风病人。大岛上的居民因患上麻风病而被送到这里,由于疾病受到莫须有的歧视,进入隔离设施后只能用假名,死后才能在骨灰盒上写上自己的真实名字,并且还要接受解剖。这样的隔离始自百年前,直到1996年,“麻风病预防法”被废除,这里的病患才得以重返故乡。目前生活在大岛上的岛民不到80人。他们在肉体承受痛苦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把这座岛屿建设成为温暖的家园。

正因如此,今天我们在大岛邂逅的公共艺术作品,有着当地岛民特殊的生存烙印。艺术家创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作品让外界消除对岛民的偏见,而岛民更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如实传达给外界,于是有了“温柔艺术项目”。让人们愿意接近这样一个特殊的岛是第一步。例如,“caféSHJIYORU”在大岛创办起来,用岛上的土制作陶器装上岛民自制的“六宝烧”甜点加以售卖。《海上树精》分享的则是岛民的这样一种心情——从完全封闭被隔离到允许海钓、可以第一次离开大岛时难以名状的喜悦,岛民参与艺术节之初,首先想到的就是举办船展,在展示时还特在地上挖了个大坑,便于人们更多地看到船底部分。印刻着岛民惊恐与悲伤记忆的解剖台在1996年“麻风病预防法”被废除时由岛民推入大海,而在2010艺术节开幕前夕,岛民自发将其打捞上岸。解剖台最终被放置在展览馆前,与便于病患生活而创造出的各种自制工具和资料进行展示的《连接的家、大岛资料室》一起,无声地向世人讲述大岛不堪回首的过往,也以艺术的方式治愈着岛民那颗曾被遗弃的心。

 

“我们认为要对始终坚守海岛的祖先感恩,帮助生活在岛上的人重新找回自豪,并以此为基础再造海岛的未来。”濑户内海艺术节策展人北川富朗曾这样说到发起这个艺术节的初心。在他看来,这个艺术节始终应该是为当地人举办的,“我想看到老爷爷、老奶奶的笑脸”。确实,生活在这里的岛民很少被艺术节所打搅,反而因为对三年一次的艺术节有所期待,会在这1000个日日夜夜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为下一届艺术节准备些什么,可以说正是以艺术之名幸福生存着。如今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而如何以一种公共艺术的方式使乡土文化获得新生和重构,值得我们深思。我想这一切都必须源自对乡土的一种敬意,就如濑户内海艺术节对大海的敬意,对自然葆有敬畏之心,对土生土长的乡土怀有敬意,才会在这片土地上催生出独有的艺术,也会让更多的人以艺术之名幸福生存。

 

相关链接
全球各地艺术带来了这些蝶变


一个文献展激活险因战火而尽毁的德国小城


今天被誉为“展览界奥斯卡”的卡塞尔文献展,60多年前只是一次小规模展览。二战战败后,德国卷入“冷战”,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艺术来重塑东德与西德的文化认同。1955年7月15日,时值德国战败十年,德国建筑师、画家、设计师和策展人阿诺德·博德在冷战时期东西德交汇之处的卡塞尔创办了卡塞尔文献展。首届文献展的主题为“20世纪艺术:1905-1955年的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主要目的是让纳粹统治下被压制的重要现代艺术作品和文献重见天日。主题为“对现实的质疑——今日图像世界”的第五届,被认为是卡塞尔文献展的重要转折点,抛开传统艺术展以年代、派系或地域为策展依据,大胆引入装置、观念、行为等艺术形式,强调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艺术和社会、个人的关系。自此每五年一次、每次为期100天的卡塞尔文献展,使得这个位于德国中部,人口只有25万,险因战火而尽毁的小城,成为了当代艺术的圣地。五年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把卡塞尔从宁静带入喧闹,像是一场狂欢的盛会。文献展举行之日也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节日,整个城市都弥漫着当代艺术的气息。城市的主要场馆都用作卡塞尔文献展的主要展场: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文化火车站、文献展厅、桔园宫、宾丁啤酒厂等。

一个艺术节使中国的黔东南古城焕发新生


我国贵州锦屏隆里古城被誉为苗侗地区的“汉文化孤岛”,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汉族传统文化,徽派建筑在黔东南众多侗族建筑中独树一帜。自2016年起,这里开始举办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到了第二届,为了能让作品与当地生态文化更好地紧密结合,艺术节采用艺术家驻地创作的方式,纳入了一些既有当代语境又体现地域文化,并且能长久留在隆里的作品。例如,美国艺术家Lau r a在河边建了一座弯曲的墙,墙上镶嵌了很多玻璃,这些玻璃的形状灵感来源于隆里古城路面的鹅卵石。德国艺术家Ma r t ain对古镇中春联、门神一类的形象很感兴趣,将这些中国传统符号抽象成一个个形象,分布在古城各个角落。如今每年深秋,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聚集在此,驻村酝酿创作自己的作品。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使这个黔东南古城焕发出了新芽。

 

一件互动雕塑改变了孟加拉国希莱特市的社区


今年的国际公共艺术奖评选中,有一件来自孟加拉国希莱特市的互动雕塑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件作品名为《罗可雅》,以孟加拉国女性教育先驱罗可雅·侯赛因的名字命名。作品创作始于2015年,波兰的艺术家阿瑟曼受到一个艺术基金会的委托来到孟加拉,与基金会和艺术指导一同进行。他们在进入社区实地考察后,最终确定由100名该地区的村民和儿童,以及附近戒毒康复中心的病人们一起来完成这件作品。作品先由戒毒康复中心的病人们与当地的村民、孩子们组成工作坊,一起编织雕塑《罗可雅》竹制的框架,而后,艺术家邀请当地的妇女编织、缝制了大量色彩斑斓、具有民族特色的布料,再把布料搭在竹制的大框架上拼接起来,各种元素的交融碰撞赋予了“罗可雅”全新的生命。这件作品最终完成于2017年,成为桑德尼雕塑公园的焦点,也是孩子们和当地社区居民休憩、交流、玩耍的场所。对于孟加拉国而言,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共同创作一个互动雕塑非常新颖。而戒毒所的病人们也在参与中被社会重新认可,获得勇气。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