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5 来源: 网易艺术 作者: 网易艺术
匠人是艺术呈现的传承者,艺术家是延伸匠人技艺的开创者。调查显示,当今青年匠人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其次为硕士和专科。他们在拥有知识和思考的能力后,也不满足于“替他人做嫁衣”的生产方式,开始尝试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始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美术馆和展览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青年艺术家们也重拾传统工艺,以其为媒介去创作和表达作品。
当传统工艺美术走上了当代化之路,未来是否会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呈现形式?在两个行业界限逐渐模糊的状态下,对于如今新一代的艺术创作者而言,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以及他们匠人或者艺术家的身份呢?
如何以传统工艺美术为媒介来创作作品?
斯摩格是一位生活工作在江西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者,与老一辈烧瓷匠人不同,斯摩格是陶瓷专业科班出身。然而学校里对陶瓷设备,技能以及知识普及性的传授只是开始的那一步。斯摩格认为,制瓷需要的是技艺基本功,而创作陶瓷需要的是创作者的知识架构。以陶瓷为媒介,而他的灵感来源于成长以来的累积。他谈到“我感兴趣的金属、科幻、游戏、图腾等都是灵感,当基础审美形成后,我会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自己的作品”。
“陶瓷这种材料实在太特殊了!它是唯一包罗着金木水火土的材料”。与斯摩格一样钟爱陶瓷工艺的还有青年艺术家陈骁。陈骁本科在英国学习装饰艺术,接触过各种材料后,陶瓷原始的力量吸引了她。由此,她选择毕业后留在伦敦继续深造陶瓷与玻璃的硕士课程。在英国6年的学习与创作为她回国的陶瓷创作铺垫了非常开放的基础。陈骁表示,中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陶瓷文化,可参考学习的内容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媒介无法比拟的。
青年雕刻家杜海中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的学生。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开始系统地跟着黄丽娟老师学习寿山石雕刻。“我所用的寿山石是别人看不上的,却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寿山石色泽丰富,纹理细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海中把艺术的专业知识,表现手法,古代陶器,青铜器,玉雕等周边艺术门类转换到寿山石雕上,再来结合石头的天然造型,自然状态。在读懂石头的材质语言的同时,用雕刻技艺来展现自己的作品和思想。
关于工艺美术中“新”的表达形式
”我们操作泥土,泥土又给予我们意料之外的结果,像一场持久的实验“。在陈骁的艺术作品中,她将陶瓷材料去功能性的使用,再加上神秘的红,蓝,银,黑色等这些主动的釉色,伴随着视角而变化的形体,这完全打破了大众对陶瓷艺术的刻板印象,非常侵略性的挑战着观众的感知。
当陶瓷这门功能实用性艺术走进观赏性艺术时,石雕艺术这门观赏性艺术却开始探索尝试新的可能。雕刻家杜海中表示他会更加关注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创作茶器,香器,情景装置等器物,以突出人在情境中的主导思维,打造生活审美。
斯摩格认为,对于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就像一条线的两端,但都还是一条线。只是创作者和观看者心中的刻度不同而已。对于他而言,他更乐意取这条线的中间值。“在我心里,我的作品是平衡的”。
匠人?艺术家?手艺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在当今对艺术身份层出不穷的的称呼和定位上,几位艺术从业者都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佛系。斯摩格表示,不同称谓只是不同社会时代的标准认知,他更喜欢称自己为艺术者,是万千行业里的一种,并不特殊。杜海中则强调“无分别心”的本真,与其思考身份的转型,不如思考为何而创作、如何去创作。
匠人免不了要做很多重复的工作,艺术家则需要多释放灵感。在陈骁心中,这两个职业可以称之为一种“兼职”。在这两个行业边界越发模糊的今天,她认为现在很多创作者已经可以自由切换甚至同时进行了。
正如斯摩格在对工艺美术未来的发展看法中谈到的,“人类历史从来都是在进行而不是在进步,工艺美术也是,所以进行下去就好了。” 从采访中看出,这同样也是当今青年艺术工作者的状态,他们开放且包容,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过分的强调,努力做着艺术长河中的行进者。
如今,新一代青年艺术工作者带领传统工艺美术走在了当代化和多维化的转型之路上;同时,传统工艺美术又以其悠久深渊的审美和哲学思想滋养和沉淀着新兴的艺术创作者。相信不管是艺术本体,还是艺术创作者,都将会在这其中探索到更广阔无界的发展之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