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9 来源:99艺术新闻 作者:杨卫
众所周知,吴冠中是以形式主义探索享誉艺坛,继而闻名于世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提出了“形式美”的概念,由此打破现实主义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一个艺术创作时代的新篇章。今天的人们在谈论吴冠中时,无论是褒扬,还是贬低,其焦点也主要是集中于此。称颂吴冠中的一方认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尤其是结合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将西方油画进行本土改造与诗性转换,把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油画民族化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维度;而否定的一方则认为,吴冠中还停留在形式美的前现代阶段,远没有进入到当代人的问题意识中,与当代艺术的媒介拓展和观念表达相距甚远。因此,他只能代表前现代的审美状态,属于艺术的过去时。其实,这两种观点都略显片面,或者说,只是看到了吴冠中的绘画风格,而遮蔽了他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思想型艺术家,为中国艺术界的思想解放,以及生态繁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事实上,在同代艺术家中,吴冠中是一个异军突起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其艺术还是其人生,都堪称独树一帜。作为留学西洋的第二代中国艺术家,他仰承着上一代艺术家的使命,又肩负了传续下一代的重任,不仅艺术上超越了同代人的整体水平,其思想更是影响深远,至今仍在艺术界发挥着振警愚顽的作用。吴冠中的这种拔萃出群,得益于他的悟性、学养和勤勉,当然,也跟他的老师林风眠、吴大羽等先生的影响脱不开关系。正是受林风眠、吴大羽等人的精神感召,吴冠中早年留学法国时,便与中国的主流艺术形态背道而驰,选择了形式主义作为自己的艺术之路,并且终身不渝。如果说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主流叙事是以徐悲鸿提倡的写实主义为代表,那么,吴冠中则是坚定不移的质疑者。为此,他归国后还跟徐悲鸿有过观念的冲突,以至于后来干脆自我边缘化,从中央美院调去了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
历史的逻辑往往是不幸中包含着幸运的因素。对于吴冠中而言,他调去工艺美院工作,虽然是抛向了边缘,却使他由此而成为逍遥派,避免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与裹挟。因此,吴冠中是他们那代艺术家中极为少数没有涉猎过政治题材的艺术家之一。这无疑是一种洁身自守,为他于新时期应运而出扫除了历史障碍,也奠定了话语基础。故而,吴冠中于1979年提出“形式美”,针对主题先行的现实主义艺术进行反驳,才能够文从字顺,气壮理直。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受门户开放的影响,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由此催生出各种文艺思潮,也使得现代艺术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吴冠中虽然没有介入现代艺术运动,甚至对某些粗糙的现代艺术作品还颇有微词,但他的价值观却倾向于此,与众多现代艺术家的人文诉求保持着同一节奏,即都是试图通过艺术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与多元形态。所以,在80年代不少重要的现代艺术活动与事件中,我们都能找到吴冠中的言论,看到他的身影。比如由他提出的“抽象美”问题,曾在80年代初引起中国美术界的广泛讨论;比如在艺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黄山会议”,正是由于吴冠中针对当时的保守局面,而明确提出观念更新的发言,为其奠定了思想解放的基调……可以这么说,在老一代中国艺术家中,吴冠中是思想最为激进,也是对现代艺术最为强硬的支持者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文化生态,使中国新艺术的发展轨迹也随之出现了转向,即由艺术的内部问题转向了社会的外部问题。这是艺术史逻辑的一次基因突变,按照美国批评家格林伯格的说法,就是“艺术史的发展,不是旧问题被解决了,而是旧问题被新问题取代了。”所以,史家往往都是以此为凭,来划分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显然,80年代异常活跃的吴冠中并没有介入后来的当代艺术活动,尽管他也曾对艺术本体进行过反思,提出了诸如“笔墨等于零”的概念,但那仍属于现代主义范围,是他的形式主义探索的一种延伸,与后来当代艺术的媒介拓展和社会批判等内容,已是南辕北辙。这是吴冠中的时代局限,也是后来更年轻一代艺术家较少谈论吴冠中的原因。
不过,虽然吴冠中在艺术风格上仍执著于形式主义,但是,其思想观念却早已越位,从对艺术本体的思考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90年代以后,吴冠中一方面通过对油画和水墨的双向实验,来拓展自己的形式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则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在公共领域发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语言风暴。比如他提出的“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取消画院、取消美协”,以及反对艺术家“圈养”等等一系列观点和主张,都如同林中响箭,划破艺术界的沉寂,不仅引起了业界的震动,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因此,吴冠中作为一种时代强音,也成为了继齐白石、徐悲鸿等人之后,社会认知度最高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应该说,这正是吴冠中的独特之处。即作为一个曾经引领时代风潮的老艺术家,在其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自我陶醉,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肩负起美学启蒙的社会责任,为艺术的创造性与人文价值而呐喊,为艺术家的自由生存空间奔走相呼。回过头看,吴冠中的这种文化担当,以及永不停息的思考能力,在其同代艺术家中,都可谓无出其右。这是吴冠中的孤独,当然,也是他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现代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转型,是由原来的艺术本体问题转向了艺术的社会问题,那么,吴冠中后来的思想言论与价值呼唤,则是践行了当代艺术的文化理念,只不过他一直试图将某种“美”的理念贯穿于其中,以期在潮起潮落的现当代艺术运动中,留下一个审美的线索,即所谓“风筝不断线”。而这,也正是吴冠中之所以成为吴冠中的原因。
事实上,当代艺术的社会化转型,常常容易造成一种作者模糊的印象。在“作者的死亡与能指的狂欢”(罗兰·巴特)等后现代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当代艺术强调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媒介的不断拓展,常使我们产生一种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所以,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运动常态,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相比而言,吴冠中在艺术风格上的一以贯之,则为我们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保留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脉。故而,时过境迁之后,当各种艺术思潮渐渐退去,我们还能通过吴冠中和他的艺术追求,看到一个清晰的视觉轮廓。或许,这正是吴冠中能够对后世产生影响的地方,也是他始终坚持“形式美”的意义所在。
2008年3月,吴冠中以89岁高龄走进798艺术区,在桥艺术空间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题为“吴冠中走进798”。此展作为吴冠中晚年最为重要的展览之一,实际上是在表明一种姿态,抑或也是一个宣言,表达了吴冠中对当代艺术的支持,以及对自由艺术创作的价值认同。可以说,这是吴冠中为他的艺术人生划上的一个完美句号。而他一生执着的形式主义探索,也正是建立在这个价值基础之上,才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昭示后学的作用。
下一篇:“画照片”的根源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