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卡茨中国首展上海开幕:极简美学的画作与书法性的用笔

时间:2020-05-29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摘要:5月28日,展览“亚历克斯·卡茨”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幕,这也是他的中国首展。据悉,展览通过绘画、雕塑和剪贴装置作品在内的30余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书籍文献,展现了卡茨近60年的创作脉络和其对具象绘画艺术的探索。这也是疫情以来上海首次开幕的国外知名艺术家个展。

现年93岁的美国艺术家亚历克斯·卡茨被视为流行艺术的先驱,以独特的平面化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闻名于世。


5月28日,展览“亚历克斯·卡茨”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开幕,这也是他的中国首展。据悉,展览通过绘画、雕塑和剪贴装置作品在内的30余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书籍文献,展现了卡茨近60年的创作脉络和其对具象绘画艺术的探索。这也是疫情以来上海首次开幕的国外知名艺术家个展。

在卡茨看来,人们看所有的事物都带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他在视频中回忆起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展,“我们生活在大众文化时代,在技法上,我的绘画方式是‘一起呵成’的,这和中国的书法很像, 我喜欢中国的书法,悠闲、松弛,比日本书法更丰富。”

亚历克斯·卡茨与流行艺术


亚历克斯·卡茨,1927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移民,失去了在俄罗斯拥有的工厂。目前,卡茨在纽约生活和工作。

 

现年93岁的亚历克斯·卡茨以独树一帜的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闻名于世,对年轻一代艺术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艺术运动和探索纷纷涌现,抽象和反传统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自由借鉴大众流行文化、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和色域绘画等风格元素的基础上,开创了极具辨识度,拥有鲜明个人特质的极简主义美学。

 

1946年至1949年,卡茨在纽约库珀联合会学习,并受到了马蒂斯等艺术家风格的影响。1949年至1950年,他在缅因州斯科维根的斯科维根绘画和雕塑学院学习。从1954年到1960年,他制作了许多静物画、缅因州风景画和小人物的小拼贴画。

1957年,卡茨遇到了在纽约大学学习生物学的艾达·德尔莫罗,后者随之成为他的妻子。那之后,艾达和他们的孩子们也一直成为了卡茨绘画的主题。在卡茨的艺术生涯中,有超过250幅艾达肖像画,是他的重要主题。此次展览中,观众也可以看到他笔下的妻子。

 

卡茨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他以其大型画作而闻名,这些画作大胆简洁,色彩鲜明,现在被视为流行艺术的先驱。他的画作几乎平均分为肖像画和风景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画了纽约的风景、缅因州的风景,以及家庭成员、艺术家、作家和纽约社会的主要人物的肖像。

 

平面化的视觉冲击与剪贴装置


亚历克斯·卡茨的人物肖像画一改写实主义对体积、形象细节、光影的刻画,通过平面化处理,改变了传统的写实主义观念,在抽象表现主义占据主导的时代,为绘画创作开创了新的可能性。他通过简洁的线条提炼人物形象,将受光与背光简化为两个平面,对人物和背景同时进行平面化处理,极大简化了人物的立体感。同时,他的人物肖像作品往往尺幅巨大,在构图上深受20世纪60年代大众电影、电视、时尚与户外广告牌兴起的影响。他认为,我们看所有的事物都带有着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生活在大众文化时代,所以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这些大众文化。

1960年后期,卡茨将绘画对象从人物扩展到风景。其风景画非不仅是真实风景的再现,而是将自身所感知到的“风景” 进行视觉化处理。在他看来,光是比场所更重要的元素,从风景中描绘出的光便是进入画家眼中那一瞬间的光。如作品《桦树和松树》(2002)以单色黄色为背景,用交错纵横的桦树树枝点呈现出一片金色的光辉。而作品《田野1 》和《草》则是用寥寥几笔来再现了光影交错的景象。

此外,卡茨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艺术家对单色背景的运用。20世纪50年代,卡茨受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对光和空间诠释的启发,开始在单色背景上进行绘画,用大面积平涂的单色背景创造性地去除了图像的景深和叙事性,在突出观者对描绘对象最直观感受的同时,将图像从与参考对象的对比中解放出来。

在2楼的展厅中央,放置的是其创作于2013点8幅剪贴系列装置作品,展现他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探索。而这些剪贴作品也是卡茨自认为的最与众不同的作品。

 

复星艺术中心展览部负责人端木霞子告诉澎湃新闻,“他的剪贴画的作品是从1959年就开始做了。他画完肖像后觉得人物与背景格格不入,便把人物剪下来放在木头上,连接到U形支架上,第一次尝试的将作品由2D转化到3D,将人物从画布中给解放出来。”

“在这个区域,我们可以看到他想探讨点’人物真实大小的关系’。他觉得不同的视角所展现的距离感是不同的。在广告牌上,一个明星的头部尺寸可达6米高,但你却会觉得那是一个真实的人。同时,他用头部所展现的是一个整体的人物形象。他觉得这些感受是跟流行文化有关系的。这些作品,有些像立体主义,并不是完全契合的,有的则借鉴于电影剪辑的方式,如同导演在布局空间。”

 

似于书法技法的用笔


在三楼的展厅中,除了展现其人物及风景作品外,还有一部名为《五小时》的视频,为观众展现艺术家“湿盖湿”(wet on wet)的绘画技法。该视频再现了1993年亚历克斯·卡茨在纽约工作室创作作品《1月3日(1993)》的五小时实际绘画过程。

 

端木表示,“传统的油画是在一层涂完后,等颜色干了再上色,而他的作画方式是在颜色没有干的情况下涂第二层,以此让笔触非常顺滑,也使得油画显得薄。因为平面画本身是需要薄的。他在1960年代初尝试这样的方式,直到70年代中期,才真正掌握了这个方式。”

由于“湿盖湿”的画法使得颜料不能完全被覆盖,所以艺术家在下笔时不能出错。在卡茨看来,这样的下笔方式和中国的书法有着相似之处,有布局、有谋略、有连贯性、不容出错。

在二楼展厅的开端,有一段卡茨拍摄于近期的视频,即是93岁的艺术家在疫情期间对于中国观众的问好,也是其阐释自己艺术理念的短片。

在短片中,他回忆起自己所观看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展,“在那里,展出了不同流派的书法,可以看到皇室成员到文人的不同书写风格。我喜欢中国的书法,很悠闲、松弛、比日本书法更丰富。我自己的作品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在用笔上很直接,一气呵成,这和中国的书法很像。”

 

如今,93岁的卡茨身体健康,依旧在作画。回溯艺术家60余年对具象绘画的坚持和探索,可以领略艺术家对时代文化和艺术风格的探索。

展览将展至8月9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