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数字艺术展:一场关于N的方程式

时间:2020-10-16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 凤凰艺术

摘要:近日,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系列活动之一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于华熙·五棵松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活跃在数字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及艺术团队,用数字科技给予亚洲文明和中华文化新的诠释,通过在数字世界的再创,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幻想象,并梳理形成具有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数字文明观,引领观众共同探索神秘而未知的数字世界。

近日,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系列活动之一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于华熙·五棵松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活跃在数字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及艺术团队,用数字科技给予亚洲文明和中华文化新的诠释,通过在数字世界的再创,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幻想象,并梳理形成具有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数字文明观,引领观众共同探索神秘而未知的数字世界。

在戴锦华看来, 这是一个文明被迫重新选择方向的时代,技术革命带来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现代政治经济结构、现代整体的全球体系正前所未有地碰撞这个文明上升的玻璃穹顶的 ——在这样的历史性遭遇的时刻,决定了今天是一个大时代。


因此,无论是创作艺术还是理解艺术,都必须对整体的时代环境进行理解,这样才能避免自说自话和无力。

本次以“亚洲”与“数字”为名,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的展览的跨度从神话故事到当下世界,从数字虚拟到现实呈现,从过去到当下,更是指向了未来。在当下现实语境中,展览凝聚了亚洲文明与中华文化,疫情之下的艺术探索则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

N的方程式


展览汇聚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艺术家与32件顶尖数字艺术作品 ,邀请来自活跃在威尼斯双年展及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艺术家、中国新锐艺术家及艺术团队同时亮相,作品融合AI、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沉浸式空间等,为观众带来超震撼的数字交互体验,其中有10件作品在展览中首发。

“数字艺术发展的一个态势应该是N方程式它既是艺术也是社会活力,它促进了艺术教育,也带来了整个世界不同的文化交流。”——范迪安

可以说,数字文明的发展正在消除许多人类从前难以逾越的界限。“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利用前沿、先锋的数字艺术形式,“打破时间的单向性”, 由民族志《山海经》出发,引导观者参与一场穿梭时空的旅行,在虚拟和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探索、想象充满神秘和未知的数字世界。

人类的文明进程从未离开过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先进科技与审美想象的结合更是时下艺术界的热点。以此为灵感来源,策展人把“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分为 “那里有龙·山海经宇宙和文明视野”、“数字生物·算法文明”、“技术灵知主义”和“进化的迷宫:异形和生物想象” 四大板块,探讨文明和宇宙观、生物和异文化想象、人类灵知的演进谱系。

在展览入口处,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家邱志杰的《技术史地图》似乎是作为数字世界的一份导航,在为观者进行过往脉络指引的同时,也将他们引入到本次展览所构建的场域中,甚至指向了数字艺术的种种未来。

这件作品是邱志杰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寰宇全图》系列的“数字科技部分”。 通过严密的谱系研究,他梳理了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次为亚洲数字艺术展,艺术家把三十余年水墨书法创作中扎实的笔墨与5G、AR技术相结合,既是对数字技术发展的梳理,也是通过新科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创。

就像地图所包含的万千事物一般,本次展览融汇AI、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机械装置、沉浸空间等丰富内容,用作品打破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在科技、文化与艺术的交叉点上,参展艺术家们运用新科技赋予艺术以新生命,邀请观众们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在沉浸感强烈的展厅空间中想象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

疫情下的数字现实


如文章开头所说,线上的想象离不开线下的语境。在当下 疫情期间,数字技术更是以绝对性的地位存在于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之中。当线下的交流被切断时,线上的信息交流和数字化生活不只是一个愈加显得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是已经深深地嵌入在了人类社会的基因中,并在 后疫情时代之后愈加深刻地影响甚至书写着人类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因此,本次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同样也针对疫情进行了数字思考与表达。

在艺术家 葛蔓 人生第一次进入相对封闭的隔离空间时,她与自我独立相处的同时亦没有脱离与这个世界的联结,当空间被挤压变形内心压抑感油然而生,而铁窗却成为了保护。这件作品的创意源自盾构机——这是一种身处黑暗中依然坚如磐石具有支护功能稳定工作的隧道挖掘机,正如疫情期间隔离在家工作生活每一个社会个体。

伴随着新冠病毒全球蔓延,封锁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全球网民开始通过消费网络文化,从而消解2020年的末日情绪。于是大量讽刺式表情包,即模因(Meme),得以病毒式传播。 刘娃 的系列影像以社交网络为载体,将人们的日常情绪与经典电影场景结合起来,近乎娱乐化地解构了流行文化中对于“末日”的普遍想象;同时也加入了艺术家2020年在游行中拍摄的素材,将模因转化为社会观察和政治讽刺。在这跌宕起伏的一年里,表情包不仅是对于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组,也是对于荒谬的世界的无声反抗。

张聪聪则设置了一套动作标准,用姿势识别算法分析Keeper的动作,一旦超出标准范围,即弹出错误提示。KEEP为我们日常健身提供了一套标准的锻炼模式,重复的训练动作以达到完美,这也似乎暗示着如今人在社会中的某种处境。

同时,人们在当下所见所感,实际上是同时具有数字和现实的交融。在 邱思遥 的作品中,眼动仪实时捕捉观者视线,目之所及处,即在屏幕上拨开浮动粒子,显现出底部文字、图像以及他者的视线。每一次视线的迁移,都是一次看似自由的选择结果。如果观者与被观察物之间确有一根笔直纤细的视线,这根线最终锚定在哪一层之上,便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话题。

网红的学术,或是学术的网红


在过去几年中,“科技与艺术”领域范畴的展览发生了较大的流变。此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展览与所谓的“网红展”发生了不小的重叠:一方面,这是由于新媒体的感官特性确实更加老少咸宜吸引大众;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流量与资金效应也确实符合着当下的时代特征——体验性与娱乐性正是文化资本主义的最佳策略。当代艺术家通过当今数字化时代衍生、激活出的大众媒体、消费主义和前沿科技的热情与活力,无时无刻不向人们的五感渗透着讯息。而在同时,观者也似乎相信通过自己的观看与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品——“互动性”和“沉浸式参与感”成为混沌现代主义中最为重要和流行的作品特征之一。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 王志鸥 就利用数字影像框架与激光,切分出真实与虚拟的界域。巨大处理器的熵增行为,经由人类的创造,进化到具有处理未知的能力,在有序与无序的迭代中逐渐成为平衡系统中的一环。这一过程犹如生命的镜像:这种由人类亲手创造出的工具,也必将重新塑造人类自身。

《太阳工厂》则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工人们在动作捕捉工作室中,不断地运动以产生人工阳光。在这件作品中,太阳象征着权力和能量;而大众,就像那些工人一样,在数字化的现实中,以一种匿名化的、原子化的方式存在着。

在 陈琦 的作品中,观者从任何一个方向进入,都是进入了时间的内部,从时间之内,从光影的流淌和变化中,体验光所呈现的时间之象。这是东方哲学的“内观”,时间的内部是空,无一实在,斑斓、变幻的光影谱写了时间之诗。在这个空的空间,通过体验和想象,把握虚空中时间真实的本质。作品以空间的静,呈现时间的动,以视觉的实在,体现思维的空性,以鲜丽的外观,反衬内在空灵。

以鲜丽的外观,反衬内在空灵,同样是数字艺术当下的发展现状。 如今,在剥除了表面的浮夸和泡沫后,人们也开始不再凑热闹,而是塌下心开始进行反思。一个渐渐被明确的概念是,技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我们在谈论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影响时,也绝不能仅仅将其理解为“带有科技含量的艺术作品”—— 关键不在于它的媒介与表现形式,而是在于这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忠实地反映出在这个数字与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所被改变的新情感状态与社会和思想结构,并准确地击中社会现实。

譬如,在艺术家 程然 的VR作品中,一个被盗并已被遗忘的私人邮箱成为了信息发送者,上百个自动生成的人名成为建构虚拟城市网络中回荡的虚无名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