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9 来源: 澎湃新闻 作者: 澎湃新闻
一百多年来,敦煌藏经洞流散海外文物一直是国人之殇,它们的命运也持续受到公众的关注。经过前贤的不懈努力,在上世纪末通过出版的方式使大部分文物资料得以刊布。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世界各收藏藏经洞文物的机构相继开展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工作。澎湃新闻获悉,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11月7日于敦煌莫高窟举办的“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介绍,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在通过数字化方式加速回归,首个由中方主导的数字化回归项目正在筹备之中。
罗华庆11月7日在《数字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项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为题的发言中说:“根据国家的战略要求,更好地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敦煌研究院计划在‘数字敦煌:敦煌壁画数据库’的基础上,拓展数字化资料领域,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开展‘数字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项目—一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引导支持各国学者更好的研究敦煌文物,讲好敦煌故事。”
他表示,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计划开展的这一项目将通过国际合作,系统调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经洞文物。在对文物数字化采集的基础上,建设敦煌藏经洞文物数据库,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全球共享。
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数字化方面已有30余年的经验。2016年,“数字敦煌”数据库上线,免费向全球共享30个洞窟的高清影像资源。
莫高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融荟萃的结晶。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五六万件珍贵文物出土。令人痛惜的是,约4万件文物流失到英、法、俄、日等10余个国家,敦煌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就在今年9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曾以复制品形态亮相兰州博物馆,“回家”展出,这一名为《“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的展品均为上个世纪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经洞珍贵文物复制品,展示内容选自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展出品复制了敦煌藏经洞流散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历代绢画、纸画、麻布画和经卷等各类文物共130件,均为原大原刻原色。
对于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回归”, 澎湃新闻此前曾报道,早在2015年,敦煌研究院便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即法国国家图书馆向敦煌研究院赠送馆藏敦煌遗书的高清数字复制件,授权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非商业用途上可以无偿使用这些数字化副本。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此前表示,该院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在敦煌学信息资源网中搭建“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目录”和“藏经洞文献研究目录”专题模块,通过网络将院藏敦煌学术资源全球共享。今年将派专家组分赴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相关机构商讨所藏文物数字化可行方案。
藏经洞文献连同敦煌石窟艺术的实物遗存,为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据统计,藏经洞出土文献中,约九成为佛教典籍,还有道教、摩尼教等其它宗教典籍,以及官府文书、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等大量世俗文书。
如何让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归?是敦煌学界近年较热的话题。但文物实体的回归难度依然较大,据媒体公开报道回归最多的敦煌文献,是由日本已故书法家青山杉雨家人于1997年将家藏的8件敦煌写卷送还。
赵声良此前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现在让原件回归很困难,但可以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利用数字化办法使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经过分类整理后可以与全球所共享。
“这项工程的回归并非简单拍照片,而是对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完全复制’。”赵声良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这就像莫高窟数字化工程,如果哪个洞窟未来因不可抗拒的因素毁坏了,还可以通过已掌握的数字化成果,将其原样复制出来。
目前,被普遍认可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线上敦煌文献数据是“国际敦煌项目”(IDP),但其没有完整的可检索敦煌文献全部目录,主要建立了收藏国家、收藏机构已经数字化完成的目录,并未构建完整的藏经洞文献总目录,且数字化进度缓慢、检索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