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1 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 艺术中国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有真切的看到,一切都是道听途说,这话诚然有几分道理,但是面对艺术品,眼见却不一定为实。观看一幅油画,可以看出它的色彩明暗,结构布局,技法的精湛,甚至还可以窥测到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绪,但画面中蕴含的故事,乃至真实的意图,往往需要透过画布往艺术更深处探寻。
一时任性毁一生——《夜巡》伦勃朗
伦勃朗创作的的《夜巡》和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名画。荷兰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创作于1642年的《夜巡》更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作为一幅群像画作,《夜巡》的构图让每个人都出现在画面上,不仅安排得错落有致,而且明暗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呈现出如同舞台画面的戏剧性效果。也正是这种不同于同时代其他画家的画风,为《夜巡》增光添彩,使其成为世界级的作品。
这幅画创作之前,画家已经是荷兰知名的雇佣画师了,并且年纪轻轻就已经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是这件备受赞誉的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完全扭转了画家的命运,自此伦勃朗的命运蒙上了一层不可逆转的悲剧色彩。
17世纪的荷兰一番太平盛世景象,由于无仗可打,军队变成了富裕市民的社交俱乐部,他们热衷于请画家给自己画像,以此来炫耀攀比。自卫队的军人们以AA制的形式,每人出资100荷兰盾聘请了伦勃朗前来作画,他们希望画家创作一幅近似于大合照的群像,即使画面有主次,也要雨露均沾,好让自己的形象被亲人朋友一眼认出。
然而,等到这幅画亮相时,人们并没有惊艳于他高超的技法和构图,画面上只有队长、他的副官还有小女孩全身沐浴在光线中,成为全体队员中最为突出的人物,其他大都数人在暗色调的背景里露出一张脸,甚至有人没有脸,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军人们全都气炸了,先是对伦勃朗进行强烈谴责,然后上法院起诉,还在媒体上大肆讲他的坏话。
因为画作表现的不公平,军人们自然不把它当回事,画幅太大,无法挂在展廊的门厅里面,队员们就自行把周边裁掉,根本不顾及作品原有的平衡。而且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时间久了,炭灰一层又一层的堆积在画面上,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暗淡,以至于到了18世纪,人们把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误以为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这幅画取名为《夜巡》。
画家的一时任性没能一直爽下去,不仅名誉一落千丈,随后妻儿的不幸死亡,更是让他一蹶不振,从画坛宠儿变成了人间弃婴。时间带走人们对他一时的喜爱,却把他永远留在神坛,活着时被世人无情的抛弃,过世后又被人们追捧到至高的巅峰,伦勃朗的一生可谓是成也夜巡,败也夜巡。
狂风巨浪洗不尽的人性之恶——《梅萨杜之伐》泰奥多尔·杰里柯
如果说伦勃朗的遭遇只是天才的个人悲剧,那么《梅萨杜之伐》背后的故事则会让每一个凡人都如临其境,毛骨悚然。
最初看到杰里柯所画的《梅杜萨之伐》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上,纸张和印刷虽然粗糙,但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惨烈故事依然透过色感偏差的印刷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收藏在卢浮宫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梅杜萨之伐》所表现的痛苦悲惨的场景来自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满载400多名官兵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由于无能船长的胡乱指挥,船只途经西非海岸时不幸触礁,苟且的船长连同贵族逃跑了,抛下150多人在一只狭小的木筏上,听任汪洋大海的无情摆布。
数日无尽的漂泊,加之饥渴酷热挑战着人们的生存底线,有人投海自尽,有人哀号求救,有人偷饮最后的救命水……好在这些行为还是为了自保,更有贪生者为了生存砍断缆绳,试图让所有人同归于尽;阴谋者为了减轻木舟负重手刃同伴,把他人推进大海;卑微者为了苟活下去,舔食死者的尸体充饥……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腥臭的木筏上绽放出血艳欲滴的罪恶,染红了怒浪滔天的蓝色海洋。逃跑的,淹死的,自杀的,被杀的……最终只剩10个人活了下来。杰里柯听闻了这个特大惨剧,对10个人进行了详细的采访,然后结合自己的绘画天才,创作出了这幅写实的巨作。阴沉的色彩,动摇的结构,绝望的动作和表情,无论谁看到这幅画都会试图去探究背后的故事。
10个人的性命虽然得救了,但心灵的救赎却随着那一叶残舟越飘越远,亲历了人吃人的海难,人性大恶触手可及,还有谁能恢复内心的宁静,一如既往的生活?10个人是受害者,或许也是施害者,多年后,他们无不在自责内疚的精神折磨中相继死去。极端绝望的笼罩下,疯狂一触即发,也许没有人理应被责备,人性本善只因生逢盛世。
置身“政治”中的无党派人士——《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
德拉克洛瓦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他的浪漫主义巅峰之作,在创作上他深受杰里柯的影响。
德拉克洛瓦画中的女神化身自由的象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手持红旗,引领着男人们冲脱枷锁,奔向自由。有人说征服世界是男人的工作,女人则只需要征服男人,但在这幅画里女人不仅征服了男人,而且要带领男人们征服世界!
有意思的是,画家本人恰恰是跟随在女神身后一起征战的男人之一。女神身后,高戴礼帽,手握火枪,着装时尚的男人正是画家自己。他把自己描绘成七月革命中英勇无畏,敢于献身的一员,然而实际生活中他从未加入过任何党派,也没参与过什么战争,立场不明确,对政治漠不关心,反倒是把一腔“政治热情”全然浇灌在艺术中了。
人间老大我如是——《拿破仑加冕》雅克·路易·大卫
滑铁卢战役失败后,法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拥戴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建立起七月王朝,这次革命行动史称七月革命。所以,提到七月革命,不能不想到拿破仑的滑铁卢惨败。
虽然滑铁卢战役葬送了他一世英名,但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无可匹敌,从卢浮宫的馆藏珍宝里能够略窥一二。诺大的卢浮宫,文物珍宝应有尽有,而在架上绘画艺术中有两大题材表现的特别多——圣经故事和拿破仑画像。
拿破仑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 一生为他创作了无数肖像,最富盛名的莫过于对加冕大典的再现。这幅宽近10米,高6米,面积达60平方米的巨幅油画,画了190多个人,可见加冕典礼的大手笔!
加冕大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按照传统,当教皇把王冠放在皇帝头上的那一刻即为加冕礼成。谁知心急如焚的拿破仑并不把老祖宗的规矩当一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直接从教皇手里抢过王冠戴在自己头上,紧接着马上为皇后加冕。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当成摆设的教皇敢怒不敢言。虽然耶稣是全民老大,可是在侍奉耶稣的教皇面前,拿破仑才是活生生的权利化身,天上的耶稣也只能眼瞅可怜的教皇,无奈的笑笑。
立体主义背后的无声控诉——《格尔尼卡》毕加索
法国的现代艺术藏品十分丰富,尤数卢浮宫之盛,同时也盛产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是首当其冲的一位。由于毕加索成名在法国,作品遗留在法国的也非常多,导致许多人以为他就是法国人。其实,他是法国人的邻居。
1937年德军法西斯的一场空袭把西班牙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夷为平地。毕加索在自己的故乡亲历惨案,愤怒至极,此时恰逢巴黎世博会邀其作画,他便以这场空难为题创作了《格尔尼卡》。
这幅画乍看起来参差凌乱,不知所云,但是细心观察会发现,整个版面分成了左中右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用抽象的构图隐喻了战争的惨烈和恐怖。扭曲的牛头,嘶叫的马匹,母亲怀中的死婴,光芒四射的顶灯照射下来的依旧是黑暗一片。凌乱表象的背后是科学严整的构思和精密动感的推敲,更是对法西斯的滔天罪行的无声控诉。
许多人初看毕加索的中后期作品感觉摸不着头脑,可就是凭借在不断质疑中的坚持,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立体主义风格。毕加索名声远播后,引得欧洲各国人趋之若鹜,前来追捧。有一次,一队德国士兵来到美术馆参观这幅画,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军人们像迷弟见到偶像一样兴高采烈追着要签名,却不知小小的卡片上满是他们罄竹难书的罪恶。
另一个小插曲是在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过程中,他的情人玛丽突然闯上门,当时他的另一个情人朵拉刚好陪在他身边,讽刺的是男人正画着抗议战争暴行的《格尔尼卡》,他的一双情人却在画室里大打出手。
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不是你所看到的。
下一篇:庚斯博罗的“如画”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