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型新玩法”引领美术馆的新业态

时间:2020-12-17    来源: 文汇报    作者: 文汇报

摘要:近日有两则刷屏网络的消息都与上海的美术馆相关,不约而同让人感叹“真会玩!”一则是围绕五百年前的唐寅《岁寒三友图》,刘海粟美术馆连办三场形式多样的雅集,将评弹、脱口秀都请了进来,以唐寅解读潮流现象;另一则是国内首家无人值守美术馆——左右美术馆现身申城,让观众畅享无人打扰的艺术体验,并且开业四个月“毫发无损”,展厅里就连一张纸一瓶水也没被拿走。而其实,这些只是申城众多美术馆越来越“大开脑洞”的缩影。

近日有两则刷屏网络的消息都与上海的美术馆相关,不约而同让人感叹“真会玩!”一则是围绕五百年前的唐寅《岁寒三友图》,刘海粟美术馆连办三场形式多样的雅集,将评弹、脱口秀都请了进来,以唐寅解读潮流现象;另一则是国内首家无人值守美术馆——左右美术馆现身申城,让观众畅享无人打扰的艺术体验,并且开业四个月“毫发无损”,展厅里就连一张纸一瓶水也没被拿走。而其实,这些只是申城众多美术馆越来越“大开脑洞”的缩影。

 

上海共有89家注册登记的美术馆,在这个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它们纷纷积极创新观众体验,或探索艺术生产新方式,或刷新场馆运营模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告诉记者:“这座城市的众多美术馆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各有特性,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这样的差异性存在。美术馆不应是象牙塔,而需要回归观众。艺术发展到现当代,也正是把固有界限打破的过程,越来越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全方位感染观众。”

 

影戏、音乐、舞蹈等统统被请进美术馆,破“圈”创造多感知体验


走进美术馆不仅可以看展览,还可以欣赏即兴表演、露天影戏、音乐会、舞剧,甚至参与其中……进入了更为多元、鲜活的“艺术现场”。最近一两年,沪上各大美术馆纷纷破“圈”引入种类多样的艺术形式,聚焦于提升受众参观体验感,激发个人对于艺术的表达与向往。

水是连结地域与所有物种的元素,美术馆也是连结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场所。以“水体”为名的第13届上海双年展正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就以不间断、多感知、循序渐进的体验颠覆着观众对于展览的印象。开幕当天,一件需要观众与艺术家现场共同完成的作品《海洋呼吸》亮相展厅——艺术家伊西娅尔·欧卡丽兹与她的女儿带领全场观众共同感受呼吸的起伏律动,以此引发观众对生命初始形态的丰富想象,以及感受近在身边的黄浦江的脉动。顺着中国内陆江河流淌至沿海地区乃至横越大洋另一端的一个个故事,观众能从作品对于不同地域、文化间彼此连结的探讨中感受到与双年展主题形成的巧妙呼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向记者坦言:“以‘当代’为名的美术馆应该是一个欢迎不同试验、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容器。在这个空间中,策展人和艺术家必须共同成长共同创造,他们需要建立不带功利色彩的真实交流,这样才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展览或者其他艺术形式,从而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充满希望、充满创作和思考的激情。”

在西岸美术馆,多屏幕当代影戏《隐形的河流》2020年夏天在露天电影般的环境中与观众相遇,传统影戏因丰富而灵活的当代元素的介入而重获新生。一方面,将日常物件变成影具,操影者与表演者身份切换,融入多元化光影表现形式等,都让公众感受到影戏中焕发的当代创意和生命力;另一方面,故事选题以其所在地龙华社区为灵感,艺术家们进行在地化的延伸与发散,以公众参与艺术生产的方式加深地区与美术馆之间的互动,也实现了影戏首度进入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创新实践。指尖有蝴蝶飞过,耳畔有巴赫响起,这是最近teamLab无界美术馆和上海交响乐团联手打造的全新艺术呈现形式。乐手根据不同作品空间的艺术理念、呈现形式、情绪表达来选择乐器,设定风格与之相融的表演形式和曲目,在科幻互动光影中为观众“零距离”带来大师经典。乌镇戏剧节爆款舞蹈剧场作品《该我上场之后》也于不久前登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带领观众重新认识“衰老的身体”。参与演出的两位老年舞者退役于中央芭蕾舞团,尽管不再具备完成标准芭蕾动作的能力,但历史和阅历在他们的身体里留下了痕迹,仍塑造着他们的身体,这份真实与珍贵值得被看到。

打破时空藩篱、创新美术馆运营模式,让艺术真正回归日常生活


近年来,人们在申城逛美术馆,一个显而易见的感受是,观展体验正变得越来越便捷化、人性化。有业内人士认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应当回归生活,与大众沟通对话。艺术作品里被提炼而出的真善美,亦能感召最质朴的人性之美。

美术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都在被逐渐打破。在申城,美术馆夜间开放正在形成一种常态,目前共有昊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等七家美术馆能为大众提供夜间文化体验新选择。例如,明珠美术馆每周五、六、日的开放时间均至晚上10点。正全面渗入申城肌理的社区美术馆,则在空间上拉近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刘海粟美术馆发起于2018年的“粟上海”就提供了一个范本,成为大众可参与、能认同、有温度的“家门口的美术馆”。有位老人看了“粟上海·愚园”举办的“致愚园路匠人”展览后,想起家里有台十几年前用过的手风琴,问起能否加到展览中来,如此具有互动性的办展形式对于塑造社区公共精神被认为大有裨益。

美术馆甚至将自家的“钥匙”交到观众手上。坐落于浦东金桥的左右美术馆是一家私人美术馆,自2020年9月迁址重建以来,推出了全新的“无人值守”管理模式。入馆前戴好口罩,现场添加微信获得授权,扫码支付10元维护费,美术馆门应声打开,观众即可步入馆内,享受无人打扰的沉浸式艺术体验……默默在监控摄像头里或是参展观众朋友圈发布内容中观察,馆长张洁华坦言自己常常被感动,“我看到有在角落一隅静静凝望李叔同肖像的三岁小男孩,也有在空无一人的馆内弹奏钢琴的无名者”。在她看来,艺术是感性的,感性留于艺术品之中,需要观众自己去发现。而当人们怀以猎奇心理走入馆内,并且身处自由的环境下,面对此刻仅为你展示的作品时,真诚更容易流露。这也是这家美术馆创新无人值守模式的初衷。令她意外的是,自己预支了信任给观众,观众也以文明观展的素养予以回馈,“这或许就是艺术的力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同曦艺术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