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02 来源: 网易艺术 作者: 网易艺术
年画是中国农历新年最具代表性的年俗装饰之一。门上张贴春联,屋里贴上年画,中国年的热闹气氛就显现出来了。1月30日,“锦画纳福康”——第十五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拉开帷幕,为市民呈现中国年画里的传统文化记忆。
守护年画就是守护我们的传统记忆
“春节有很多文化符号,传统年画是年俗中最为靓丽的名片。”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会长吴少华表示,年画有千年历史,传承有序,流派众多,是春节重要的文化载体,本次年俗风情展选择年画作为主题,是希望用年画展示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护年画就是守护我们的传统记忆。”
年画是中国绘画中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世俗生活的生动写照,因为是在年节张贴,张贴后又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一楼主展厅以“年画小史·古艺之花”、“花样年画·一纸呈祥”、“海派年画·靓丽名片”、“春节年俗知多少?”四大部分为主线,介绍了中国传统年俗,尤其是年画的历史,一张张年画、图片和物件,勾勒出年画的记忆脉络。
年画制作起源于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到了明代,家家户户挂年画的风俗开始盛行,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山东的潍坊成为年画四大家;清代以后年画更普及,四大家之外,福建漳州、山西的平阳、重庆的浮梁、河北的武强年画等流派也深受大众欢迎。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一窥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年画流派作品。
年画大多主题喜庆,蕴含祝福之意。吴少华介绍,在诸多年画流派中都有出现的门神,就体现了人们希望生活中有神灵保护的愿望,年中常见的童子形象,则是象征百姓希望家中人丁兴旺、后继有人,鱼、灵芝、元宝、石榴等形象,都蕴含口彩,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吴少华以现场一幅《赵公镇宅》年画举例,财神赵公明也是年画中的常见人物,在年画中,赵公明手执财神鞭,骑着一头老虎,“‘虎’谐音‘福’,赵公明用财神鞭打虎,寓意‘把福留下’。”多层次的谐音、丰富的寓意组合,是年画常见的表现形式。
到了清晚期,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艺人南迁上海,在上海城隍庙西面的旧校场路一带制作年画,形成了新流派——小校场年画。进入上海这座十里洋场,传统面向农业社会的年画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在小校场年画中,上海的民俗风情、新闻、时事都能入画。
现场能看到《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图》和《豫园把戏图》等作品。在《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中,坐西洋马车、撑阳伞穿欧式衣裙的妇人成为年画的表现主题;在《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图》中,从外国传入的马戏入境年画,空中飞人等内容充满异国风情;《豫园把戏图》表现了当年豫园的场景,观众会发现原来当年九曲桥下的湖面上还可以乘船,各种杂耍栩栩如生,百年前的西洋镜今犹在。小校场浓缩了时尚都市风情,既沿袭传统又超越了传统,也是存世时间最短的一个流派。
19世纪末,在中国传统木刻年画之外,西方现代印刷技术也加入了年画的生产行列。上海的“月份牌”就是其中的代表。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一些报馆、彩票行、轮船公司开始向客户赠送或出售具有日历功能的广告画,这种广告画用擦笔画,上淡彩,加上月份,通过现代印刷技术印刷出来,叫做月份牌年画。时装美女、十里洋场的摩登生活和时髦事物都被画入年画,成为颇具上海风情的年画形式。
如今月份牌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这种颇具特色的绘画形式被作为非遗传承下来。现场展出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的月份牌传承基地学员作品。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展览部主任熊友飞介绍,2016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与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合作共建月份牌年画非遗项目,开办传承培训班,招收了一批具有扎实绘画功底的学员,其中包括美术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目前,传承基地有十几位作者。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创作技法要领,而且在创新上也独具一格,并开始在各类美展上斩获佳绩,表现优异的学员也成了月份牌年画新一代青年传承人。
从纸艺走进一场非遗盛宴
剪纸、撕纸、年画、纸伞……纸艺延伸了年画年俗的边界,二楼的“纸无止境”非遗特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非遗纸艺类盛宴。
上千年来,中国人对“纸”的剪、刻、撕、折、雕、印、描摹等技法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了包括年画剪纸在内的一个个独一无二、色彩缤纷的“纸艺”王国。年画、剪纸、撕纸、木版水印作品、风筝等众多技艺也与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现场一套《老上海撕说老上海》系列撕纸,是上海市唯一的市级撕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华兴富的作品,展现了老上海石库门里弄里的年俗生活。在剪刀出现前,“撕纸”就出现了,撕纸是比剪纸更古老的创作方式。“撕纸不用任何工具,只要有一张纸,拿起来就可以创作。”较之剪纸,华兴富的撕纸古拙天真,即兴创作的意味更浓。华兴富儿时在图书馆碰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撕纸代表人物胡立德,从此在心里撒下这门民间工艺的种子,多年后拾起这门手艺,又与胡老师的重逢,开始拜师学艺,最后成为这门古老手工艺的传承人。
相比西北地区热烈粗犷和蓬勃大气,桃花坞年画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情。“纸无止境”非遗特展中,展出了几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人乔麦的年画作品。其中一幅“福”字年画最为惹眼,每一笔都是一幅图画。从上至下,有财神赵公明,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天官赐福、聚宝盆、牡丹花开富贵等。“这个‘福’字诠释了江南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对圆满人生的解读。”乔麦解释。
乔麦创作的桃花坞“福”字年画
在一楼展厅中,荞麦的桃花坞年画文创产品则突破了以往“多子、多福、多寿”等单调的主题与热闹画风,通过特有的套色工艺,以更细腻的线条与淡雅的色彩,着力刻画江南恬淡、宁静的慢生活。
如今传统的年画越来越少走进城市家庭,乔麦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审美也变了。她坚信年画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生活当中,“没有两扇门,我们可以把两个门神合二为一,墙上没地方挂,不想钉钉子,可以把年画装在镜框里,放在案头上。换一种形式,它依然可以守护门后的人们平安。”
此外,乔麦认为过去的生活比较平静、不够热闹,所以过年人们都喜欢热热闹闹的场景,如今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更希望在年节之时逃离热闹,寻求宁静。因此她也希望在自己的新年画中用小桥流水、空旷、舒适的环境等意境给大家带来心灵的宁静。乔麦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喜欢上桃花坞年画,就是喜欢它“很江南、很民间,包容而多变”,拥有无限的可能。
据悉,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收藏协会、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上海市东方城市历史文化收藏交流中心、北京生肖有礼文化艺术中心共同主办,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协办。展览将持续至3月14日。